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14年5月,在海南省乐东、东方、三亚等芒果主要产区,发现一种芒果生长期的新型果实病害,主要为害果实,对叶片、果柄等也有影响,严重影响海南芒果品质,制约芒果产业发展。为明确致病菌,以期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保障芒果产业发展,观察其田间发病情况与症状,并依据科赫法则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回接试验,结合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害症状表现为芒果果实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表面开裂突起斑点,有时渗出透明的粘液,粘液流经斑点处出现黑色小点,严重时病斑合并呈不规则形,病斑未深入果肉。该菌培养菌落初期呈灰白色放射状圆形,后期产生黑褐色色素,菌丝变为黑色;培养皿背面颜色由蓝黑变为黑色。未成熟的孢子无色、单孢、近卵形,分生孢子大小为(1.7286~9.8785)μm?(1.5937~6.6502)μm;成熟的孢子暗褐色、双孢,分生孢子大小为(9.5235~14.4462)μm?(2.2137~6.1555)μm;分生孢子器扁圆形,产孢体褐色。将其rDNA-28S和rDNA-ITS序列经BLAST搜索比对,结合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该病害的病原菌为Botryosphaeriaceae科Lasiodiplodia sp.。该病原菌致芒果生长期病害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对海南省菠萝蜜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菠萝蜜发病严重,症状表现为果柄表皮呈水渍状腐烂但不脱落,有时能看到明显的白色霉层,后逐渐向果实部位蔓延,果蒂逐渐变褐色,在田间,常可发现感染该病的病果果蒂脱水干枯而悬挂于树枝上, 这与已经报道的可可球色单隔孢(Botryodiplodiatheobromae Pat)引起木菠萝球二孢叶斑病及果腐病有明显不同,故命名为蒂腐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该病样中分离出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后,通过形态学鉴定和通过形态学鉴定、ITS、 GAPDH、ACT、CHS-1和TubG2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菠萝蜜蒂腐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类群中的Colletotrichum siamense,尚未见由Colletotrichum siamense胶孢炭疽菌引起菠萝蜜蒂腐病的系统报道。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广西柠檬疫菌褐腐病的病原菌确切种类,本研究通过多次采样、病菌分离纯化、人工接种等一系列研究,确定分离到了正确的病原菌。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和致病性,确定引起广西柠檬疫菌褐腐病的病原菌为柑橘褐腐疫霉菌(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  相似文献   

4.
贡柑黑腐病是近年来在贡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该病害可导致嫩梢快速枯死,大量嫩叶脱落,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本研究从病区采集发病枝叶,对贡柑黑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贡柑黑腐病病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真菌,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芸薹链格孢菌(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 Sacc.)和柑桔链格孢菌(Alternaria citri Ellis & Everhart)的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结合形态学特征,推断该病原菌为柑桔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查尔酮对芒果多种病害病原菌的抑制活性,评价不同病原菌对查尔酮的敏感性。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芒果炭疽病、蒂腐病、畸形病等病原菌对查尔酮的敏感性,并以芒果胶孢炭疽病菌菌株A2(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代森锰锌和三唑酮的敏感性作为参照。结果表明,查尔酮对供试病原菌均具有明显抑菌效果,其中查尔酮对芒果小穴壳蒂腐病病原菌菌株PZ5(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EC50值最小为4.9585 mg•L-1 ,对芒果畸形病病原菌菌株MMD27(Fusarium proliferatum)的EC50值最大为148.6886 mg•L-1。查尔酮对芒果胶孢炭疽菌菌株A2的抑制效果要比代森锰锌强,但比三唑酮的抑制效果稍弱。查尔酮具有开发成新型农药的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研究肉桂精油复合壳聚糖处理对采后芒果的保鲜效果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本文以''台农1号’芒果为试材,经肉桂精油复合壳聚糖处理后,定期测定芒果果实腐烂指数,品质指标和果肉抗氧化生理指标,并测定肉桂精油对芒果炭疽菌的离体抑制作用。结果:结果表明,0.5%肉桂精油+0.3%壳聚糖处理的保鲜效果最佳,贮藏15 d后腐烂指数比对照降低23.73%,肉桂精油对芒果炭疽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03%,复合处理明显提高了果实可溶性糖、可滴定酸(TA)的含量,延缓果皮颜色b*值和失重率的上升,提高果实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类黄酮的含量,增强果实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说明肉桂精油复合壳聚糖处理对采后芒果有较好的保鲜效果,这与其直接的抑菌作用和提高芒果抗氧化能力进而延缓果实的成熟衰老密切相关。结论:适宜浓度的肉桂精油复合壳聚糖处理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应用于芒果采后贮藏保鲜。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生长速率法测定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芒果炭疽菌和蒂腐菌的毒力,结果为:苯醚甲环唑对2种病菌表现很高的毒力,对2株芒果炭疽菌(MC01和MC02)的EC50分别为0.425 和 3.917 mg/L;对2株蒂腐菌(MB01和MB02)的EC50分别为0.326 和 2.421 mg/L。防腐保鲜试验表明:200mg/L苯醚甲环唑能有效减少芒果果实的发病指数、增加好果率及减少失重率,室温(27-32℃)贮藏21d后好果率为68%,苯醚甲环唑具有延迟果实后熟及提高贮藏保鲜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贵阳市花溪区葡萄基地的葡萄炭疽病病样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该菌株对7种杀菌剂原药及2组混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将该菌株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7种原药中丁香菌酯对该菌株生长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18 mg/L,其次为苯醚甲环唑和双苯菌胺,EC50值分别为1.18 mg/L和1.34 mg/L;混配组合中,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8:1混配时,其共毒系数(CTC)为168.69,啶氧菌酯与苯醚甲环唑1:4和8:1混配时,CTC分别为197.21和192.69,协同增效效果显著。引起贵阳市花溪区葡萄基地葡萄炭疽病的致病菌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蜂糖李果实采后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及香芹酚对其抑制效果,从蜂糖李贮藏期病果中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对病原菌致病性进行检测以及通过体外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香芹酚(0.1、0.15、0.20、0.25、0.30 mg/mL)对蜂糖李采后主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及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引起蜂糖李采后腐烂的病原菌主要为多子座链核盘菌(Monilinia polystroma)、烟管菌(Bjerkandera ecuadorensis)、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黄囊孔菌(Flavodon ambrosius)以及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经体外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的香芹酚能抑制Monilinia polystroma、Bjerkandera ecuadorensis、Penicillium expansum、Flavodon ambrosius和Penicillium italicum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在体外培养对照组长满时,香芹酚对蜂糖李采后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0.21、60.66、91.19、80.07和85.74%;半最大效应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al effect,EC50)分别为0.2121、0.1699、0.0524、0.2275和0.0558 mg/mL。因此,适宜浓度的香芹酚能够有效抑制蜂糖李贮藏期病原菌的生长,后期可将其用于蜂糖李采后病害的防治及贮藏保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细胞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在杧果叶片、果实上的侵染过程,并研究了温度、湿度、刺伤对其发病情况的影响。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3h,病原菌分生孢子在刺伤、不刺伤的叶片及果实上均开始萌发,其孢子萌发率为36%-81%,附着胞形成率为20%-61%;接种6-12h,¬¬¬大量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并形成附着胞;接种后24h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均超过88%;接种后48h后菌丝体进一步生长呈现网膜状的菌丝团,并不断扩展。在不同温湿度下,刺伤与不刺伤的杧果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差异显著,20°C情况下叶片和果实上的病斑平均直径最小分别为13.4mm和3.5mm。30°C情况下叶片和果实上的病斑平均直径最大分别为26.1mm和8.7mm。在7和14 天,湿度69.2%条件下,病情指数仅为12.9 和 12.9,而湿度84.5%时,病情指数分别达27.9和 87.1。刺伤处理的叶片和果实发病率均为100%,其病情指数分别为68.57和57.14,病斑直径分别为8.7mm和11.7mm。不刺伤的叶片和果实的发病率仅为70%和40%,其病情指数也只有38.57和5.71, 病斑直径分别为1.8mm和12.7mm。杧果炭疽菌在条件适宜情况下,可在3h内萌发并侵入寄主组织;伤口可促进杧果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但不利于附着胞的形成。在温度20-28°C间,温度越高发病越重,湿度69.2-85.4%间,湿度越高发病越重,且伤口可加重杧果炭疽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从华中农业大学草坪草的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上分离得到引起该草坪草黑斑病的病原菌,并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 d后菌落呈墨绿色,菌丝有隔,分生孢子有3个隔膜,中间两细胞较大,弯曲,两端细胞颜色较浅.孢子平均大小为24.94 μm×10.30 μm.其rDNA-ITS序列表明,分离的病原菌与Genbank中的Curvularia verruculosa的同源性是99%,结合形态学特征和致病性测定认为该菌为C.verruculos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丝在pH值5.0~9.0的PDA上均能生长,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KNO3.菌丝生长的致死温度为70 ℃ 15 min,孢子萌发的致死温度为75 ℃ 15 min.这是C.verruculosa引起狗牙根黑斑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芒果炭疽病是芒果的重要病害,为了探明芒果果皮蜡质结构在其抗炭疽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胶孢炭疽菌孢子悬浮液无伤接种的方法对20个芒果品种脱蜡处理前后的抗病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皮蜡质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蓝丁胶粘黏脱蜡可破坏芒果表皮蜡质结构,使其片层状蜡层减少,蜡质裂痕增多。脱蜡处理后,部分芒果发病率升高,热农1号、椰香和红象牙等10个芒果品种果实脱蜡处理后其对炭疽病抗性显著下降。说明脱蜡可导致果实发病速度加快、抗病性降低,证实蜡质结构在部分芒果品种果实抗炭疽病菌侵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物理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黑果病分布于我国棉产区 ,多危害棉铃。近几年来在华东、华南、华中的油、李果实上发生较普遍 ,常引起黑果。影响果实外观 ,降低果品质。1 为害状 洁白的果粉是果色泽的固有标志 ,受黑果病的为害 ,油果面布满烟煤引起黑果。选成着色不佳 ,使果失去商品竞争力与经济效益。2 病原菌 油黑果病原菌Diplodiagossypina俗称烟煤病。为害油果实 ,引起黑果 ,病果上密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黑色 ,球形或卵形 ,有乳状突起的孔口 ,直径 30 0~ 4 0 0 μm ,散生或聚生 ,着生在果实表面或部分埋在果皮组织中。分生孢子梗细 ,不分枝 ,…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多效唑作为生长调节剂主要用于促进植物成花和座果等,但其是否能减轻植物病害的发生尚缺乏实验验证。本文以芒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为样本,采用分生孢子萌发与离体叶片接种等方法,测定多效唑对芒果炭疽病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供测试的700mg/L、800mg/L、900mg/L、1000mg/L 4个浓度的多效唑药液都能一定程度影响炭疽病菌在芒果离体叶片上的扩展,但800mg/L多效唑能明显减轻炭疽病病症。800mg/L多效唑在玻璃纸上能够抑制芒果炭疽菌菌丝生长,致使孢子畸形,不形成附着胞,但其在寄主叶片上对病原菌生长影响较小,病菌孢子形态正常,能萌发产生附着胞,但附着胞产生的时间晚于对照1d,说明药剂在寄主上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强烈。因此,一定浓度的多效唑能减轻病原菌对寄主的危害,但其可能主要通过调控寄主抗病性抑制病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邵阳地区柑橘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针对性开展防治药剂初筛试验研究,为邵阳柑橘炭疽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采自湖南邵阳的炭疽病样品采用病原菌的分离、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鉴定,采用室内离体接种的方法对病原菌致病性进行测定,并通过病原菌侵染切片观察分析其侵染特性。此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不同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分离到了11株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菌株。结合rDNA-ITS、rDNA-GAPDH和rDNA-ACT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且发现该菌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多在叶片气孔处侵染为害。在7种供试药剂中,250g/L吡唑醚菌酯抑菌效果最明显,EC50为0.756mg/L。【结论】邵阳主要柑橘产区炭疽病致病菌为胶孢炭疽菌,多在叶片气孔处潜伏侵染为害。250g/L吡唑醚菌酯对柑橘炭疽菌具有良好的室内抑菌效果,有柑橘炭疽病防治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在辽宁绥中县发现苹果白绢病发生为害,为明确病原菌种类,将采集病样进行分离培养,并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致病性,根据病原菌形态和rDNA-ITS和LSU序列分析对病菌进行分子鉴定,同时进行了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分离株的菌落形态与整齐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一致,经分子鉴定,其ITS序列和LSU序列与整齐小核菌的有性型序列同源性达100%,将引起苹果白绢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整齐小核菌。病原菌在10 ~ 35℃均可生长,25 ~ 30℃时病菌生长最快,病原菌在pH值范围为3 ~ 12时均可生长,碱性环境不适宜病菌生长。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药剂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咯菌腈和氟硅唑均对白绢病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噻呋酰胺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0565 mg/L。  相似文献   

17.
芒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为害芒果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明确内切葡聚糖酶CgEg1B与芒果炭疽病菌致病力的关系,本实验以芒果炭疽病菌DNA为模板,利用同源克隆技术扩增CgEg1B,对其序列特征、蛋白的保守结构域进行分析,并借助In-Fusion?HD Cloning Kit技术进行敲除载体构建。结果表明,该基因DNA和cDNA全长分别为1077 bp、1020bp,编码区有1个内含子(大小为57bp),推测编码339个氨基酸,其分子量约为37.13 kDa,等电点PI为5.11。与NCBI网站中已公布的基因进行Blastp比对,发现该序列与鳄梨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EQB54542.1)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相似性均为99%;该基因的敲除载体pCgEg1BGH-1构建成功。CgEg1B基因具备真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家族的序列特征,推测CgEg1B基因可能与芒果炭疽病菌的侵入、定植和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摘 要:在澳洲坚果园进行病样采集时,发现一种叶部病害,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将采集的病叶进行分离,并运用科赫法则测定致病性,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形态都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其ITS序列与小孢拟盘多毛孢的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将引起澳洲坚果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PDA培养基最有利于病原菌生长,培养3天后,菌落直径达62.9 mm,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硫酸铵,病原菌在15-30 ℃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病原菌在pH为4-11范围内均可生长,pH为7时生长最佳,全光照有利于病原菌生长。本文首次报道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引起澳洲坚果叶斑病。  相似文献   

19.
摘要:为了解芒果主产区炭疽菌株的致病力及分化情况。以台农1号为供试叶片,采用离体叶片针刺法,对2005-2013年采自海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以及美国夏威夷、泰国地区的112株芒果炭疽病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能引起台农1号叶片致病,采自不同地区、不同部位和不同品种来源的芒果炭疽菌致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参照病菌致病性强弱分级标准,以接种5d的病斑平均直径作为标准,将供试菌株致病性划分为四类,其中强致病性菌株有30株,占26.78%;次强致病性菌株有27株,占24.11%;中致病性菌株有35株,占31.25%;弱致病性菌株有20株,占18.86%。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引起福建黄果西番莲发生果腐病的病原菌及生物学特性。经分离果实上的病原菌,用柯赫氏法评价致病性,观察形态特征、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再经过同源性分析与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引起福建黄果西番莲果腐病的病原菌。另外,初步研究不同的温度、pH值、碳源、氮源等对果腐病菌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形态、系统发育学的鉴定,引起福建黄果西番莲采后果腐病的病原菌是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此外,28 ℃、6、葡萄糖、硝酸钾分别是L. theobromae菌落生长的最适温度、pH值、碳源、氮源。因此,本研究成果能为控制黄果西番莲果实采后病害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