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石鸡是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特种经济动物,人工养殖越来越多,目前石鸡组织学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资料十分有限。为了解石鸡十二指肠结构和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通过石蜡组织切片和Grimelius嗜银染色方法,对十二指肠管壁内嗜银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其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十二指肠管壁内嗜银细胞呈棕黑色,主要分布于肠绒毛和小肠腺。十二指肠绒毛中的嗜银细胞位于固有层中,多呈长条形或纺锥形,靠近中央乳糜管;小肠腺嗜银细胞较多,多数位于腺上皮细胞之间或基底部,呈纺锤形、锥形或近圆形,常见细胞突起伸向小肠腺管腔。十二指肠嗜银细胞在小肠腺的分布密度大于绒毛处,且封闭型嗜银细胞数量多于开放型嗜银细胞。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老龄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特征,试验采用改良的Pascual双重银染、图像分析法观察老龄贵州小型猪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黏膜中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并对比分析老龄和青年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老龄贵州小型猪除食道外,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胃体分布密度最高,胃幽门次之,结肠最低,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和分布规律与青年猪相似。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椭圆形、锥体形、圆形以及梭形,广泛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或基底部。老龄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与青年猪相比,嗜银细胞分泌颗粒和细胞数量均减少,除回肠外其他部位差异均极显著(P0.01)。老龄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数量少于青年猪,其消化道内分泌功能减退,根据其分布和结构形态可以推测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以上的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麻雀(Passer montan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位置及形态,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结果表明:在麻雀消化道中除了食管、肌胃以外的其他部位均发现嗜银细胞,其分布密度在腺胃最多,空肠次之,十二指肠最少,嗜银细胞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基部。麻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不一,以锥体形为主,还有圆形和梭形,根据细胞形态认为麻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4.
用嗜银染色法研究1、5、9日龄和成年红嘴相思鸟的消化道各段内嗜银细胞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形态多样,呈蝌蚪形、圆形、锥形等;消化道中嗜银细胞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腺胃、直肠、回肠、空肠和十二指肠,且随日龄增长呈增加趋势。表明红嘴相思鸟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可能与其种属有关,根据其分布与形态推测其有内分泌、外分泌和旁分泌3种功能。  相似文献   

5.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研究在冬眠期与非冬眠期蛤蚧消化系统(食道、胃体、幽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嗜银细胞的密度、形态及分布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广泛存在于消化道的黏膜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基部及腺部上皮细胞之间;冬眠期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以不规则形、椎体形为主,非冬眠期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同一部位嗜银细胞在冬眠期的分布密度高于非冬眠期分布的密度,二者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乌苏里蝮蛇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方法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乌苏里蝮蛇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位于胃体,食管次之,直肠的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锥体形、梭形、圆形等,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乌苏里蝮蛇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与其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双峰驼胃底腺区黏膜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方法重点观察了双峰驼胃底腺的细胞组成、分布及其组织化学特性。结果表明,双峰驼胃底腺区有发达的黏膜皱襞和厚的黏膜层,固有层中充满长而直的分支管状腺,由颈黏液细胞、壁细胞、主细胞和亲银细胞组成。颈黏液细胞分布在腺颈部,为混合黏液细胞,以分泌酸性糖共轭物为主。壁细胞十分丰富,分布于整个腺体,以腺体体部最多,细胞内含有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以及活性较强的非特异性醋酶,糖共轭物呈色均为阴性。主细胞位于腺体体部和底部,胞质中有大量的嗜碱性颗粒,含非特异性醋酶,但无糖共轭物。在黏膜褶顶部腺体体部和底部常看到不成熟的主细胞,其形态同颈黏液细胞和主细胞相似,为矮柱状或立方状,胞质有大量细小的颗粒,糖共轭物呈色反应和颈黏液细胞相似。糖共轭物呈色结果还显示,胃底腺区黏膜表面上皮仅分泌中性糖共轭物,胃小凹上皮和颊部腺上皮可分泌混合糖共轭物,胃小凹浅层上皮以中性糖共轭物为主,而底部上皮和颊部腺上皮以酸性糖共轭物为主。此外,在网状纤维染色时我们发现颈黏液细胞有明显的嗜银现象,核上胞质可见大量的嗜银颗粒,不成熟的主细胞有类似表现,但较其弱,颊部腺上皮也有较弱的嗜银性,而成熟的主细胞则无此特点,建议将此法作为颈黏液细胞和主细胞的鉴别方法。虽然双峰驼胃底腺区黏膜的微观结构及组织化学特性同其他动物和人有差异。但基本结构相似。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禁食对东方铃蟾(Bombina orientali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及分布密度的影响,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和测定禁食组(禁食5 d)与对照组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禁食组和对照组东方铃蟾消化道从食管至直肠都有嗜银细胞分布,对照组东方铃蟾空肠嗜银细胞数量最多,食管和十二指肠最少;而禁食组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密度分布峰值出现于十二指肠和回肠,贲门和胃中最少。禁食组与对照组相比,东方铃蟾消化道各部位嗜银细胞分布密度均有差异,除食管和十二指肠的嗜银细胞数量禁食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以外,其余6个部位均是禁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也有差异,对照组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大部分为AB型和B型,少部分为A型、NP型;而禁食组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则主要以B型和NP型为主,有少量的A型,但未见有AB型。说明禁食对东方铃蟾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有一定影响,且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以及细胞形态和位置与东方铃蟾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饥饿对胎生蜥蜴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影响,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方法对正常喂食组和饥饿组胎生蜥蜴消化道内嗜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组嗜银细胞的形态相似,但分布密度不同,正常喂食组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位于幽门,低谷位于食管;饥饿组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最高峰位于幽门和胃体,低谷位于十二指肠。2组相比,除贲门和空肠外,消化道其他部位嗜银细胞分布密度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在这些有差异的部位中,除了十二指肠以外,其他部位均是饥饿组嗜银细胞高于喂食组嗜银细胞,这可能是胎生蜥蜴对饥饿的一种适应,当食物再次出现时,可动用机能储备,提高机体消化和吸收的速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饥饿对小鼠胃肠道内嗜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影响,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饥饿组小鼠和正常喂食组小鼠胃肠道内嗜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密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小鼠胃肠道内嗜银细胞形态相似,有圆形、椭圆形和锥体形等,正常喂食组小鼠嗜银细胞高峰位于胃和十二指肠,低谷位于回肠至直肠各段;饥饿组小鼠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为胃,低谷位于盲肠与直肠。饥饿组小鼠胃肠道同一部位嗜银细胞数量与正常喂食组小鼠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各部位均是饥饿组小鼠低于正常喂食组小鼠,这可能与小鼠对于不利环境的适应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11.
银狐、蓝狐及貉松果体的形态及组织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银狐、蓝狐及貉松果体的形态位置相近。3 种动物松果体的不同之处是:蓝狐松果体体积最大,细胞密度最小,毛细血管最丰富,银狐松果体毛细血管比貉多一些,细胞密度稍小,银狐松果体细胞核直径平均为5-2 μm ,蓝狐平均为4-6 μm ,貉平均为4-3 μm 。  相似文献   

12.
蓝狐消化道5-羟色胺和生长抑素免疫组化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蓝狐消化道内5-羟色胺和生长抑素2种免疫阳性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消化道中这2种免疫阳性细胞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锥体形,主要集中分布在胃腺上皮、肠上皮及肠腺上皮细胞之间.5-HT免疫阳性细胞数量以结肠最多,直肠和空肠次之,胃底腺区、十二指肠、回肠和幽门腺区较少,食管、贲门腺区和盲肠中未见:SS免疫阳性细胞大量出现于幽门腺区,食管、责门腺区和盲肠中未见;根据其形态推测,蓝狐消化道这2种免疫阳性细胞有内、外2种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3.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frequency of argyrophil cells, and of cells immunoreactive for 5-hydroxytryptamine (5-HT), substance P (SP), somatostatin, glicentin, glucagon, bovine pancreatic polypeptide (BPP), gastrin, leucine-enkephalin, 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 (GIP), cholecystokinin, secretin, motilin, and neurotensin were studied in 9 segments from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cows (greater than 1 year old) and calves (less than 3 months old). Argyrophil cells, 5-HT-immunoreactive cells, and somatostatin-immunoreactive cells wer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whereas the other immunoreactive cells were more restricted in distribution. Most endocrine cells were more numerous in the calf than in the cow. This feature was most conspicuous in the abomasum. In the abomasum, argyrophil cells in the cow and calf and 5-HT-immunoreactive cells in the calf were found predominantly in the fundic region, whereas somatostatin-immunoreactive cells and gastrin-immunoreactive cells in the cow and calf and 5-HT-immunoreactive cells in the cow were most numerous in the pyloric region. Substance P-, glucagon-, BPP-, and leucine-enkephalin-immunoreactive cells were rarely detected. In the small intestine, argyrophil cells, 5-HT-, SP-, somatostatin-, gastrin-, GIP-, cholecystokinin-, secretin-, and motilin-immunoreactive cells were most numerous in the duodenum. Neurotensin-, glicentin-, glucagon-, and BPP-immunoreactive cells were detected 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in the ileum. In the large intestine, argyrophil cells and 5-HT-, glicentin-, BPP-, somatostatin-, glucagon-, and SP-immunoreactive cells occurred 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in the rectum.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对蓝狐消化道显微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并与其它动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蓝狐食管腺数量较多,苏木素深染,胃贲门腺区为邻接贲门约1.4mm左右的狭长区,其中贲门腺不含壁细胞及主细胞,由柱状细胞构成。胃底腺壁细胞含量较多。十二指肠仅在近幽门1cm的范围内具有粘膜下腺。在十二指肠部,胆管在粘膜下层形成长约1.5-2cm的壁内段。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的规律,采用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皱胃胃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皱胃幽门腺区胃小凹深度最深、腺体最长、肌层最厚;3个腺区肌层厚度、腺体长度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幽门腺区与胃底腺区、贲门腺区之间胃小凹差异极显著(P<0.01),胃底腺区与贲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皱胃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和浆细胞数量,3个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肥大细胞数量以胃底腺区最多,幽门腺区最少,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贲门腺区与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的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电镜观察表明,胃小凹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幽门腺区固有层中有大量的黏液细胞,黏液细胞呈高柱状或锥体状,核位于基底部,在细胞顶端常聚集有较多的电子密度较高的颗粒.胃底腺区和贲门腺区有大量的壁细胞和主细胞.牦牛皱胃的组织结构和其他反刍动物基本相似,但各层有其明显特点.牦牛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使牦牛皱胃具有比其他反刍动物更强的黏膜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不同脂肪对育成期蓝狐生产性能及消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豆油、猪油和脂肪粉3种不同脂肪对育成期蓝狐生产性能和消化代谢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用7周龄健康的蓝狐7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公母各半,分别饲喂含6%豆油、6%猪油和6%脂肪粉的3种试验日粮。通过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筛选出适宜添加的脂肪类型。结果表明,各组间的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饲喂豆油有降低日采食量的趋势;脂肪粉组的日增重显著低于豆油组和猪油组,公狐组间差异显著(P<0.05),豆油组和猪油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料肉比以豆油组最低,脂肪粉组最高,并且豆油组公狐和母狐分别与脂肪粉组差异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饲喂脂肪粉能提高干物质消化率,但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消化率以豆油组最高,其次是猪油组,脂肪粉组最低,豆油组和猪油组均极显著地高于脂肪粉组(P<0.01);钙消化率以豆油组最高,并且显著地高于猪油组和脂肪粉组(P<0.05),磷消化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各项试验指标,育成期蓝狐日粮中添加豆油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北极狐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临床上以高热、食欲渐进性减退、呼吸困难、结膜苍白黄染为特征的北极狐血液中检测到了附红细胞体,用其血液感染实验动物可使其发病或死亡,选择敏感药物对感染狐治疗,治愈率达889%,确定附红细胞体可导致北极狐感染死亡。  相似文献   

18.
芬兰蓝狐杂交改良本地蓝狐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芬兰蓝狐通过人工授精杂交改良本地蓝狐,研究其生产性能。结果表明,窝育成数平均78 只,与本地狐差异不显著( P> 005) ;育成狐体重平均97 kg ,显著高于本地蓝狐( P<001) ;育成狐体长平均9586 cm ,显著高于本地蓝狐( P< 001) 。按当地市场价格,每张改良蓝狐皮比本地蓝狐皮高出300 ~400 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正确判断北极狐适宜的人工输精时间提供依据 ,测定了 36只北极狐发情期阴道分泌物电阻值(Ω)。结果表明 ,在接近发情旺期时 ,Ω值急聚上升。有 80 .6 %的狐在Ω值由最高峰急聚下降的第 1,2d内放对 ,很快达成交配 ;有 5 .6 %的狐在Ω值达到最高峰时可达成交配 ;有 13.9%的狐在整个配种过程中Ω值始终处于平衡波动状态 ,不出现高峰 ,需以外阴鉴定为主 ,判断发情放对  相似文献   

20.
应用银黑狐精液改良蓝狐配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结果表明 ,利用银狐精液 ,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改良蓝狐得到很好的效果 ,受胎率可达 9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