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人工饲养条件下,绿尾虹雉群体的繁殖率低是个明显特点,本文主要分析了绿尾虹雉低繁殖率的可能原因及提高繁殖性能的可行性措施。人工饲养绿尾虹雉长时间处于静栖状态,活动量少,接受日照的机会也少,未获得充分的光照也许是繁殖率低的极其重要的原因;不适的生活环境及成活率不高可能是繁殖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调节绿尾虹雉非繁殖期和繁殖期的光照可能是提高繁殖性能极其重要的措施;合适的温湿度条件、适宜的饲料结构及营养水平也许是提高绿尾虹雉成活率和繁殖率的基础;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提高绿尾虹雉繁殖性能也许可行。  相似文献   

2.
绿尾虹雉的求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尾虹雉 (Lophophorus Ihuysii) 属珍稀雉类,仅分布于我国青海、四川、甘肃等省的部分狭窄地区,生活在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草甸之中。数量稀少,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北京动物园自1955年开始饲养绿尾虹雉,1972年首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产卵,1975年孵出雏鸟,并于1980年在世界上首次繁育成功。我们从1983年起,在郑作新教授主持的“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生物学研究”中承担了“笼养雉类生物学研究”项目,对多种雉类的求偶行为进行了观察。就其求偶炫耀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我国特有的濒危高寒雉类──绿尾虹雉,经过8年的研究在低海拔属于暖温带气候的北京地区,人工饲养成活的技术、条件、方法和饲料等。结果表明:第一年饲养成活率为77%、第二年为76%、第三年为70%、第四年以后为100%。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营养水平对绿尾虹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2015年10月8日—11月8日进行绿尾虹雉饲养试验。试验选择8只体质量相近的绿尾虹雉成龄个体[4♂(雄)及4♀(雌)],随机分成1个对照组和1个试验组,每组4只(2♂及2♀),每组2个重复,每重复2只(1♂及1♀)。对照组日粮为绿尾虹雉饲养场饲料(玉米+颗粒料),试验组日粮为参照我国雉鸡(环颈雉)种雉休产期营养需要标准配制的全价饲料。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试验组绿尾虹雉的血液白细胞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绿尾虹雉的血液总蛋白、球蛋白、尿酸和三酰甘油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胆碱酯酶、葡萄糖、钙、无机磷和碱性磷酸酶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试验条件下,不同营养水平可影响绿尾虹雉的生理生化指标。日粮能量蛋白水平可影响绿尾虹雉血液白细胞数及血液总蛋白、球蛋白、尿酸和三酰甘油含量。  相似文献   

5.
绿尾虹雉 (Lopho-phorus lhuysii) 又名贝母鸡,是大型雉类,身体肥硕,体重约为2公斤,体长可达76厘米;羽衣美丽,雄鸟头顶有发达的羽冠,一直下披至颈项。前颈为青铜色,后颈为红铜色,肩及背为紫铜色,有绿蓝色金属光泽,下背与腰有一大白班,尾蓝绿,下体黑色,是颇受人们喜爱的观赏鸟。绿尾虹雉是我国特产鸟类,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它仅分布于青海省东南部,四川省宝兴、康定、汝川、平武等地及甘肃省南部。产区狭窄,数量稀  相似文献   

6.
白冠长尾雉为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是我国特产的濒危雉类,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成功开展人工饲养繁殖,在实践中探索出人工孵化期间1-21天温度和湿度分别调至36.5℃(±1℃),68%(±2%),22-28天温度和湿度分别调至37℃,70%。  相似文献   

7.
由广西林业厅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下达的黑颈长尾雉的分布数量与生态生物学研究成果最近通过鉴定。黑颈长尾雉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是世界珍稀名贵的观赏鸟,国内动物园尚无人工饲养记录。本课题由广西科学院生物所和广西林业厅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共同承担。课题承担人刘小华、赖月梅等同志用4年(16个月)的时间,对黑颈长尾雉在广西的分布、主要产地、相对数量、自然环境下的繁殖月份、产卵量,孵化期、全年的动植物食物种类及室内人工初步孵化饲养进行了研究。由钱燕文、郑光美、吴至康、温业棠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这一课题首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了1989—1994年绿尾虹雉(Lophonhoruslhuysii)繁殖的雏鸟生长发育的研究方法、育雏条件和雏鸟生长发育时不同日龄羽色变化(包括雄、雌羽色变化)、体重、翅、尾、跗跖及趾(雄性包括距)的生长发育数据,其中主要数据与Logistic方程拟合(1—120日龄6只雏鸟的平均值)相关显著,以及1岁龄、2岁龄生长发育的数据与成鸟的比较等。  相似文献   

9.
人工饲养的雉鸡能够适应大群饲养的环境,但因密度大,妨碍采食,常发生相互叼啄现象。特别在繁殖季节,雄雉常需通过激烈争偶斗架来确立“王子鸡”和群序。加上人工饲养的各种应激因素,使得雄雉的交配活动受到一定的抑制,受精率一般在82%左右。如何提高雉鸡受精率呢?下面是自然交配情况下的几个管理要点,供参考。1.雄雌雉鸡合群时间及比例要适当。本地山鸡的经产雌鸡于4月中旬、初产雌雉于4月末,放人雄雉。如果雄雉放人过早,雌雉尚未性成熟,而雄雉则有求偶行为,雄雉强烈追抓雌雉,使雌雉惧怕雄雉,以后即使性成熟了也不愿接…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对吉林省东北虎园所饲养的环尾狐猴进行了饲养繁殖方面的研究。从环尾狐猴的日粮配制、繁殖行为、人工育幼等方面入手,就笼养条件下环尾狐猴的饲养繁殖进行了较系统地阐述,以期为饲养繁殖环尾狐猴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环尾狐猴的饲养繁殖和人工育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家庄市动物园人工饲养的环尾狐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环尾狐猴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工圈养条件下的环境、行为、营养、繁殖、人工育幼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为环尾狐猴的饲养繁殖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属雉科,英名为Himalayan Monal pheasant或Impeian Monal。体长约700毫米。本种主要特征是:雄鸟的尾纯棕色;冠羽特长,呈金属绿色,羽干裸出而具匙状羽端。雌鸟头具羽冠;下背皮黄色而具黑斑;下体具粗纹。  相似文献   

13.
1996年《野生动物》杂志总目录遗鸥雏鸟生长发育的研究白力军王克为等W2)19绿尾虹雉育雏研究程彩云李金录刘凤玲91(3)19褐马鸡的人工孵化和育雏谭玉洁张文元张春颖91(3)22黄腹角雉在部U也区人工繁殖的初步探讨海占春回云萍韩树范91(日历圈养祖...  相似文献   

14.
试验对18周龄日本绿雉和美国七彩雉鸡进行体尺、屠宰性能的测定,并对体尺和屠宰性能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绿雉在体斜长、胸宽、胸深指标上优于七彩雉鸡,除屠宰率、胸肌重美国七彩雉鸡高于日本绿雉外,其余屠宰性能指标日本绿雉均优于美国七彩雉鸡。日本绿雉和美国七彩雉鸡在体尺性状与屠宰性能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针尾野鸭是中型迁徙游禽,经济价值较高。本文就引进野生针尾鸭进行仿生态环境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作相关介绍,对驯养繁殖、人工孵化技术及肉用野鸭饲养管理要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绿孔雀和蓝孔雀属鸟纲、鸡形目、雉科。绿孔雀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人工饲养的蓝孔雀,高蛋白、低能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做为高档珍馐佳肴,得到食客们的赞赏和好评。目前,中国孔雀在广州、珠海等地的规模养殖实践证明:人工饲养孔雀是一项设备简  相似文献   

17.
以325.00~450.00 g的成年笼养白颈长尾雉为研究对象,对笼养白颈长尾雉(15♂,17♀)的24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按性别分组统计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测生理生化指标在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白颈长尾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一结果能为白颈长尾雉疾病诊断、治疗和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笼养绿尾虹雉的繁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玉静  陈辉 《野生动物》1999,20(6):12-13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ihuysii)属鸡形目、雉科、虹雉属,为中国特产,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于青海东南部,甘肃迭部、舟曲、文县,四川青川、北川、绵竹、安县、平武、宝兴、洪雅、大邑、康定、丹巴、泸定、若尔盖、松潘、墨水、小金、南坪、文川、金川、理县、茂汶、峨嵋、九龙、西藏芒康、察隅。栖息于海拔3300~4400m的灌丛、草甸及裸岩处,取食植物根茎、叶、花及昆虫,嗜食  相似文献   

19.
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国科学院: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占世界种类总数10%以上,其中大熊猫、金丝猴、台湾猴、羚牛、白唇鹿、黑麂、白鳍豚、扬子鳄、中华鲟、白鲟、褐马鸡、雉鹑、黑颈鹤等100多种是闻名世界的我国特产珍贵稀有野生动物。此外,还有丹顶鹤、白鹤、朱鹮、黑鹳、天鹅、黄腹角雉、绿尾虹雉、白冠长尾雉、多种长臂猴、叶猴、毛冠鹿、雪豹、野骆驼等珍稀濒危种类的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是我国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这项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保护及合理利用这项资源,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开展  相似文献   

20.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为中国特有的珍稀雉类和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砍伐森林、烧山垦植和农业侵占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造成栖息地的破坏、丧失和片断化,使白颈长尾雉面临着严重的栖息地片段化和生境丧失的威胁。为了保护白颈长尾雉这个中国特有珍稀物种,本文从栖息地、活动区、空间生态学、食性和繁殖学等领域对白颈长尾雉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其致危因素并提出了合理的保护建议,以期为白颈长尾雉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