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6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选取10年生巨尾桉纯林(1 650株·hm-2)与按2∶1行状混交的巨尾桉×红椎林(巨尾桉1 100株·hm-2∶红椎550株·hm-2)为对象,采取典型的样地方法,对2种林分生长、土壤养分含量及其林分稳定性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巨尾桉适宜的混交模式,以促进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结果表明:1)巨尾桉×红椎混交林中巨尾桉胸径、枝下高、冠幅和单株材积生长均显著高于巨尾桉纯林(P<0.05),但树高生长差异性不显著。2)巨尾桉×红椎混交林的林分总蓄积量为126.44 m3·hm-2,比较接近巨尾桉纯林(129.84 m3·hm-2)。3)混交林上层土壤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比巨尾桉纯林增加16.31、0.43 mg·kg-1和16.65 mg·kg-1。4) 10年生时,混交林的种间关系协调,红椎生长尚未受到巨尾桉较大影响,但混交林中巨尾桉、红椎的胸径小于其各自平均胸径的立木比例分别占57.88%和52.42%,林分结构存在不稳定的趋势。因此,建议适时开展抚育间伐,改善林分结构和调整种间关系,以期充分发挥混交效益。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主要次生林的枯落物现存量组成及持水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吉林延边八家子林业局主要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群落枯落物层的组成和现存量及其持水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群落枯落物现存量在4.67~5.13 t·hm-2之间,其顺序为落叶阔叶林>白桦林>红松阔叶林>杂木林;各群落枯落物组成均为未分解物大于半分解物,约占总量的60%左右.对不同枯落物类型的浸水实验发现,吸水强...  相似文献   
3.
根据野外159个样方的调查数据,采用Shannon-Wiener、Levins生态位宽度和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广西大青山林区西南桦人工林草本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种西南桦林分中五节芒、铁线蕨的生态位宽度较大,Shannon-Wiener与Levins指数分别为2.409 4~3.192 4、2.228 4~3.198 2和0.121 9~0.748 5、0.287 9~0.467 2,说明它们在西南桦林分内分布广、资源利用具有较大优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2)草本优势种生态相似性相对较低,生态位重叠范围主要在0~0.050 0,约占优势草本物种总数量98%以上,表明草本优势种群之间竞争不激烈,群落处于稳定状态;(3)从生态响应速率来看,西南桦×马尾松混交林内铁芒萁的发展性最强,在未来的演替过程中,可能形成优势种群占据草本层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大青山林区米老排人工林伐桩萌芽更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3年生米老排伐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伐桩基径(≤30 cm、30<X≤40 cm、40<X≤50 cm、>50 cm)及伐桩高度(≤5 cm、5<Y≤10 cm、10<Y≤20 cm、>20 cm)对其萌芽植株数量、胸径及高度等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不同的伐桩基径级之间,30<X≤40 cm其萌芽植株数量、胸径及高生长较大;伐桩基径对其萌芽植株数量影响差异显著,但对胸径及高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伐桩高度在≤5 cm和5<Y≤10 cm时,其萌芽植株数量、胸径及高生长较大,且随着伐桩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混交模式桉树人工林的林分生长状况、凋落物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探寻桉树种植业的可持续经营模式。【方法】在广西西南部地区,选取巨尾桉纯林及其分别与降香黄檀、望天树、格木和红椎混交的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测定各树种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计算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在各样地设置3个取样点,采集凋落物和表层土壤(0~20 cm),测定凋落物量及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结果】(1) 混交林巨尾桉的胸径(除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外)、枝下高(除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外)、冠幅和单株材积均显著高于巨尾桉纯林(P<0.05),但树高生长差异性不显著。(2) 不同混交模式中,巨尾桉蓄积量表现为巨尾桉纯林(126.89 m3/hm2)>巨尾桉+红椎混交林(114.02 m3/hm2)>巨尾桉+格木混交林(111.06 m3/hm2)>巨尾桉+望天树混交林(109.82 m3/hm2)>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107.23 m3/hm2),混交树种蓄积量表现为红椎(25.72 m3/hm2)>望天树(19.01 m3/hm2)>格木(14.85 m3/hm2)>降香黄檀(9.35 m3/hm2)。(3)混交林地凋落物总存量显著高于巨尾桉纯林,且其半分解层凋落物存量均大于未分解层,而巨尾桉纯林则相反。(4)混交林地表层(0~20 cm)土壤pH值及土壤有机质、速效N、速效K、全N、全P和全K含量均显著高于巨尾桉纯林,各林分间速效P含量差异性不显著。【结论】不同混交模式对桉树林分生长、凋落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显著。从林分质量和产量的角度考虑,巨尾桉与红椎混交模式在促进林分生长、提高凋落物量和土壤质量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香气是沉香质量等级的重要感官评价特征,赋予了沉香独特而优异的品质。沉香香气物质主要包括色酮及其衍生物、萜烯类和芳香族类化合物等。文中对沉香香气物质的检测方法、香气组分分析、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和关键酶、影响香气物质形成的因素以及相关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进行概述,并针对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展望,旨在为沉香香气物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西大青山西南桦(Betulaalnoides)人工林藤本植物区系特点,为开展人工林藤本植物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广西大青山西南桦人工林野生藤本植物区系的物种组成、生活型、攀援方式和地理分布类型.[结果]大青山西南桦林下共有野生藤本20科27属30种,其中双子叶藤本植物具有明显优势,占该群落藤本植物总种数的93.33%,蕨类藤本和裸子藤本较贫乏,均仅有1科1属1种;在科属构成中,单种科和单种属比较集中;木质藤本是大青山西南桦群落的优势藤本,占总种数的70.00%;藤本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60.00%,其余各生活型所占比例均较小;攀援类藤本以缠绕类最多,占总种数的60.00%,其次是卷曲类,搭靠类和吸固类所占比例较小;分布区类型以热带地理成分为主.[结论]西南桦人工林林下藤本植物种类较多,生活型和地理分布类型较复杂,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造林试验研究西南桦无性系早期生长对氮素施肥的响应,揭示西南桦幼林氮素需求规律及无性系间差异。[方法]以4个西南桦无性系作为试验材料,设置0、50、150、250、400、550、700 g·株~(-1) 7个处理,开展氮素(尿素)施肥试验,调查保存率、生长(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干形(径高比、树干通直度及主干分叉情况)等性状,分析这些性状在施肥处理间、无性系间的差异及二者的交互作用。[结果]造林后第5年,对于4个参试无性系而言,其保存率随施氮量的增加无明显变化规律,树高、胸径和冠幅整体上呈现"增加-稳定-减少"的变化趋势,径高比、树干通直度和主干分叉情况亦渐趋优良,但各施肥处理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各无性系间生长和干形均差异显著,无性系C3的各性状总体上表现最优,其保存率、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主干分叉及通直度比最差的无性系C2分别高34%、42%、32%、16%、25%、22%和19%,氮肥和无性系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综上所述,施氮肥并不影响西南桦无性系造林后早期生长和干形质量,无性系间生长和干形差异显著,其中,无性系C3的生长和干形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树干径向生长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探讨其径向生长的影响因子及作用机制,丰富南亚热带树木径向生长动态的观测数据,提高全球气候变化下红椎生长的可预测性。【方法】利用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连续记录不同分化等级红椎树干径向生长变化过程,同步监测气象环境因子,分析树干径向生长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年尺度上的红椎树干径向生长月均日变化循环模式均为夏季模式,优势木的径向变化峰值、谷值和振幅明显大于一般木和被压木。红椎树干径向累积生长表现为"S"型曲线。树干径向累积生长量表现为优势木最大(7 138μm),一般木次之(2 466μm),被压木最小(267μm)。径向最大生长速度及其出现时间在不同样树间均存在较大差异,优势木、一般木和被压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最大速度分别为46.14、12.21和1.70μm·d~(-1),分别出现在一年中的第146、163和190天。优势木主要生长时期为一年中的第59~331天,一般木为第73~317天,被压木不存在主要生长时期。Pearson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影响优势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气象环境因子主要有日均相对空气湿度(RH)、日降雨量(P)和深度为20 cm土壤的日均含水率(φ_(s20));影响一般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气象环境因子主要有日均相对空气湿度、日降雨量、深度为20 cm土壤的日均含水率和日均辐射(SR);得出优势木和一般木的树干径向日生长量(SRI)模型分别为SRI=0.955RH+1.909P-418.406φ_(s20)和SRI=-0.002SR+1.101RH+1.139P-579.751φ_(s20),R~2分别为0.525和0.342。【结论】不同分化等级红椎树干径向生长月均日变化循环模式一致,但径向累积生长量、径向最大生长速度及其出现时间、对气象环境因子的响应在不同样树间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交趾黄檀种子活力及开展交趾黄檀引种试验,为其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引种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从泰国和柬埔寨引入的10个种源25个家系交趾黄檀种子为材料,观测不同种源和家系交趾黄檀种子在广西凭祥的萌发情况;利用培育的实生苗开展引种试验,调查其造林保存率和苗木生长情况,分析不同种源和家系交趾黄檀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速生性和适应性.[结果]在10个交趾黄檀种源中,柬埔寨暹粒种源的种子活力最弱,发芽率和发芽势仅39.33%和19.33%,显著小于其他9个种源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60.67%~76.95%和49.05%~71.33%)(P<0.05,下同),且这9个种源间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在25个家系中,泰国北柳T-KF-4的发芽率最高,为88.00%,泰国北柳T-KF-6的发芽势最高,为82.00%.2016年造林后,种源的平均保存率为88.17%,家系的平均保存率为89.59%;在10个种源和25个家系中,长势较佳的是泰国彭世洛种源(T-PP)和泰国北柳T-KF-1家系,其苗高和地径分别为1.62 m和2.89 cm及1.70 m和3.09 cm.2017年,2年生交趾黄檀苗木的平均苗高和胸径分别为2.69 m和2.17 cm;苗木长势在种源间差异不显著,但在家系间差异显著,其中,泰国巴真T-KI-5的平均苗高达3.15 m,泰国巴真T-KI-7的平均胸径达2.60 cm.[结论]交趾黄檀在广西凭祥引种栽培获得初步成效,且以泰国种源和家系对广西凭祥的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