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8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20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株高和抗倒性小麦品种茎秆中几种内含物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株高冬小麦的抗倒性与茎秆内含物的关系,以矮秆抗倒品种(矮抗58、周麦17)、高秆抗倒品种(周麦30、许科1号)、矮秆不抗倒品种(中麦895、新麦18)和高秆不抗倒品种(许科196、烟农999)为试验材料,比较了四种类型小麦茎秆糖、氮、钾等内含物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抗倒性小麦品种茎秆总糖含量、钾含量和全氮含量随生育时期的变化趋势一致。抗倒品种茎秆具有较高的总糖含量,其积累高峰阶段是拔节至开花期,不抗倒品种茎秆的总糖积累高峰阶段是开花至灌浆期;高秆品种的灌浆期总糖积累量显著高于矮秆品种。抗倒品种灌浆期至成熟期的茎秆钾外运量较低;矮秆品种茎秆钾含量高于高秆品种,但差异不显著。在茎秆生长阶段,不抗倒品种茎秆具有较高氮积累量和外运量,矮秆品种与高秆品种间两个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经通径分析,矮秆品种对抗倒性起主要作用的是茎秆全氮含量,高秆品种为茎秆总糖和全钾含量。从几种元素相互比值看,抗倒品种有着较高的碳氮比和碳钾比,氮钾比相对较低;同一抗倒性品种株高间不同元素比值无显著差异。茎秆中各种内含物之间相互影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茎秆抗倒伏能力,抗倒品种茎秆在生育前期有较高的可溶性总糖积累量、合适的碳氮比和碳钾比,灌浆期以后具有较低的钾外运量,这可能是抗倒伏的原因所在,而株高不是影响倒伏的主要因素,不同株高与品种对茎秆强度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生产中可以通过调节拔节期追肥改变茎秆中几种内含物比例来改善茎秆抗倒性能。  相似文献   
2.
不同肥料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全氮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等氮技术及原状土柱法研究了尿素(N)、有机肥(OM)和尿素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全氮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肥料处理的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配施〉有机肥〉尿素。同一土层的细菌数量以越冬期最大;真菌数量以抽穗期最大;放线菌数量则随小麦生育期推进逐渐增加,成熟期达最大值。不同生育时期20-40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最大,0~20cm次之,40~120cm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减少。随小麦生育期推进,3种处理0~20cm土层全氮含量逐渐减少。配施处理土壤剖面全氮含量整体变幅较大,其次为有机肥和尿素处理。小麦全生育期各处理0~20cm和0—40cm土层中的全氮量占0—120cm土层全氮总量的比例均表现为配施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尿素处理拔节期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有机肥处理扬花期的放线菌和灌浆期细菌数量与土壤全氮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外,各处理各生育期微生物数量与全氮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不同氮素形态下烤烟成熟期叶片组织结构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通过盆栽试验,对不同成熟期烟叶的组织结构和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形态处理的烤烟,其叶厚、上表皮、叶肉组织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而降低,每个处理在不同的成熟期降幅各不相同.在适熟阶段,NH4 -N50% NO3--N50%处理下的叶片厚薄适应,有利于烘烤和烟叶品质的提高.在不同的成熟期,3个不同氮素形态处理的叶片的叶绿素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叶绿素的含量都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降低.其降幅从定长到初和从适熟到过熟的过程中值较大.这一结果为烟叶生产实现优质适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烟草氮肥运筹知识模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建立了烟草氮肥运筹知识模型系统,用于确定不同地区和生产条件下的烟草氮肥运筹方案.系统包括数据管理、生长动态、氮肥运筹和生产技术4个部分,可根据烟草发育时期和长势长相为管理者提供烟田氮肥丰缺状况、烟株氮素分布情况等有效信息,同时还具有智能学习,实时掌握根系生长时空分布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技术的河南粮食核心区小麦玉米区域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河南粮食核心区小麦玉米的生产潜力,采用机制法研究了基于GIS的小麦、玉米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土等自然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玉米均存在较大的增产潜力,并且玉米的增产潜力远高于小麦,表现在玉米的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和土壤潜力高于小麦的各项潜力指标;各潜力指标与县区间的比例关系为:光合和光温潜力中产县的比例大,高产县和低产县的比例均较少,气候潜力和土壤潜力高产县和低产县的比例增加,并高于中产县比例;小麦玉米潜力各指标间优势区域不完全相同,总体趋势是,豫北和豫中地区潜力较大,现实产量也最高,豫东、豫东南地区居中,豫西和豫西南地区较低;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关键是挖掘小麦、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和土壤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汞对烤烟干物质积累及其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了(Hg)对烤烟干物质积累和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中施Hg量的增加,烤烟干物质积累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降低,在施Hg量为10,30 mg.kg-1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增加,当施Hg量高于60 mg.kg-1时呈下降趋势.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随Hg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叶面肥对烤烟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烤烟红花大金元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大田对比试验,研究功能性叶面肥对红花大金元上部叶片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一定量的"烟博士"活性制剂明显促进烤烟上部叶叶长、叶宽增加,其中以叶长的增幅最大,2009年7月16日和8月25日增幅分别为2.8~5.8、0.8~5.2 cm;喷施一定量的"烟博士"活性制剂能...  相似文献   
8.
张娟娟  熊淑萍  时雷  马新明  王高 《土壤》2015,47(4):653-657
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比研究基于土壤风干样本和鲜样来预测全氮含量的可行性。选取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不同水分土壤的光谱特征,显示随水分含量增加,吸光度升高,且鲜样的吸光度高于干样。通过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土壤干鲜样分别采用逐步多元回归(SMLR)和偏最小二乘法(PLSR)建立了相应的近红外模型。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均可预测干鲜土壤样本的全氮含量,特别是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标定模型,预测精度高,反演性较好,鲜样和干样外部验证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89和0.91,相对误差仅为6.92%和5.92%,研究结果可以为田间土壤全氮含量的估测提供技术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分处理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60%和80%)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处理下不同专用型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呈“S”型变化趋势,并用三次多项式对其进行模拟,其中,不同专用型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受水分处理影响不同。当水分处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时,提高(早)了豫麦34籽粒各项灌浆参数,提高了豫麦49灌浆速率和粒重,提早了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高了豫麦50灌浆持续期和粒重;60%处理下增加了豫麦49灌浆持续期,提早了豫麦50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80%时增加了豫麦49有效灌浆持续期,提高了豫麦50的灌浆速率。同时,豫麦34和豫麦50粒重与各灌浆参数均呈正相关,但差异均不显著;豫麦49粒重与灌浆持续期呈显著负相关,与平均灌浆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豫麦34产量在60%处理下最高,且差异达显著水平;豫麦49和豫麦50产量在80%处理下最高,且差异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根系氮代谢特征及其吸收能力的差异,明确小麦氮高效利用的生理机制,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氮高效小麦品种漯麦18和氮低效小麦品种西农509的根系氮代谢特征和对NO-3、NH+4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漯麦18的根系GS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西农509;而西农509的根系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高于漯麦18;漯麦18根系对NO-3、NH+4吸收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显著高于西农509;漯麦18根系对NO-3、NH+4的亲和力(以Km的倒数衡量)低于西农509。结果说明,氮高效型小麦品种根系对NO-3、NH+4的吸收能力和同化能力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型小麦品种;小麦根系对NO-3、NH+4的吸收和同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