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农学   115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6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小麦矮秆育种中性状间关系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7个株高梯度系列的35个系统及5个亲本品种为材料,采用典范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株高及其构成因子与产量因子、产量生理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株高因子通过产量生理性状影响产量因子,一定的生物学产量是获得高产的基础。②矮秆品种的高化对提高产量、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有利,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高秆品种矮化能显著提高收获指数,对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③在主要性状符合育种目标的前提下,选择倒二节间较长、第一和第二叶间距略长、穗颈和穗部较长的类型可能对提高产量有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2种灌溉处理下不同发育阶段的冬小麦冠层高光谱信息,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对小麦籽粒产量进行估测精度研究,明确产量最佳估测模型,对于育种工作有着重要应用价值。【方法】以黄淮麦区207个主栽小麦品种为材料,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连续2个生长季在河南省新乡基地的正常灌溉和节水处理下种植,并调查开花期、灌浆前期和灌浆中期的冠层高光谱数据,分别以6种机器学习方法和集成方法建立光谱指数产量估测模型。【结果】2种灌溉处理下,3个生育期各光谱指数均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P<0.0001),且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0.61-0.85),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在正常灌溉处理下,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表现最佳的模型相比,集成学习方法在3个生育期的平均决定系数(R2) 分别由0.610、0.611和0.640提高至0.649、0.612和0.675,平均均方根误差 (RMSE) 分别降低至0.607、0.612和0.593 t·hm-2;节水处理下,3个生育期的平均R2分别由0.461、0.408和0.452提高至0.467、0.433和0.498,平均RMSE分别降低至0.519、0.559和0.504 t·hm-2。【结论】利用集成方法将不同模型估测结果进行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产量估测精度,2种灌溉处理下均在灌浆中期估测精度最佳,可为冬小麦育种工作中产量估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测定小麦籽粒硬度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陈锋  何中虎  崔党群 《作物学报》2004,30(5):455-459
以2001和2002年度583份小麦样品为材料,用近红外透射光谱仪(NITS)对小麦籽粒硬度进行分析,比较了偏最小二乘法和多元线性回归两种算法和未经导数处理、一阶导数处理、二阶导数处理3种光谱变量转换方式的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算法中偏最小二乘法优于多元线性回归算法,3种处理方式中一阶导数处理效果最好,其定标集和预测  相似文献   
4.
距离分析方法在小麦亲本选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中虎 《作物学报》1992,18(5):359-365
作者对距离分析方法在小麦亲本选配中的应用问题做了系统研究,本文是这一研究的总结报告。结果表明:1.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受试验材料的影响。从聚类结果来看,在小麦育种中选择类间亲本进行杂交要优于类内亲本间的杂交。2.就性状选用方法而言,广义遗传力法要优于常规法和权重法。3.距离分析所反映的遗传差异不同于亲缘差  相似文献   
5.
软质小麦品质性状与酥性饼干品质参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张岐军  张艳  何中虎  R J Pe 《作物学报》2005,31(9):1125-1131
选用我国17份软质小麦品种(系)在3点种植2年,研究软质小麦品质性状与酥性饼干品质的关系,探讨优质饼干品种的筛选指标。结果表明,粉质仪和拉伸仪参数与饼干品质的相关系数较小;吹泡仪弹性、吹泡仪弹性/延伸性、碱水保持力(AWRC)、碳酸钠溶剂保持力(SRC)和蔗糖SRC与饼干直径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75  相似文献   
6.
小麦品质性状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1B/1R易位、籽粒硬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穗发芽抗性等性状与加工品质密切相关,建立相关性状的多重PCR体系在小麦品质分子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现有品质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建立了适合不同品质类型品种评价和分子聚合育种的3个多重PCR体系,并用已知基因的品种(系)进行验证。多重PCR体系Ⅰ包括ω-secalin(1B/1R)、Vp1B3和Pinb-D1b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可用于一般的品质检测;体系Ⅱ包括ω-secalin、Ax2*、Bx17和Dx5 基因的检测,可望用于强筋小麦品种的选育;体系Ⅲ包括Wx-A1、Wx-B1和Wx-D1位点的检测,可用于淀粉品质或糯小麦的选育。每个体系内的引物之间不存在相互抑制作用和错配,检测品种(系)的结果可靠、重复性好,成本低。3个多重PCR体系用于小麦品质育种的亲本评价和杂交后代优质基因的聚合,将会提高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评价和选育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从CIMMYT引进27份优质春小麦品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小麦品质改良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国内小麦优质资源极缺 ,多数单位的优质麦育种是对中作 81 31 -1及其衍生系的进一步改良 ,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显得十分迫切。由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培育的春小麦在我国一些地区适应性较好 ,有的地区可以直接利用。本文对我所引进的 2 7份CIMMYT优质春小麦品种(系 )的品质状况做以简析 ,供育种单位参考利用。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1 998年由CIMMYT引进 2 7份春小麦品种 (系 ) (见表 1 ) ,于当年分别在内蒙古农科院作物所、宁夏农科院作物所、中国…  相似文献   
8.
中麦415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培育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组合是京411/贵农11//京411。2010年12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审定号为国审麦2010016。  相似文献   
9.
研究历史品种产量潜力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小麦育种水平。2007—2009连续2年度将来自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的代表性59个品种分别种植在四川成都、云南丽江、甘肃武威和新疆昌吉,在肥水供应充足、控制病虫害和倒伏的条件下分析了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品种的产量随育成年份显著增加,年遗传增益分别为0.73%、0.34%、0.58%和1.43%。产量遗传增益四川品种表现与产量构成因子关系不密切;云南品种主要表现为减少穗数和增加穗粒数;甘肃品种主要表现为增加穗粒数;新疆品种主要表现为增加主穗粒重和收获指数,并与成熟期提早及株高降低有一定关系。各地区品种中Rht-B1b和Rht-D1b矮秆基因均来自CIMMYT种质,其产量潜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CIMMYT种质的引进和有效利用,在四川和云南,CIMMYT种质的主要贡献是提高品种的条锈病抗性;而在甘肃和新疆,其被利用的主要特性是矮秆、高产、穗粒数多及广泛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百农64的慢白粉病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发掘慢白粉抗病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是培育慢病性品种的基础。本实验利用100个SSR标记和58个AFLP标记,分析百农64×京双16组合218个F2:3系的基因型,构建了由158个位点组成的遗传连锁图,在小麦连锁群上覆盖3114 cM。2003-04和2004-05年度将该群体种植于北京和安阳两点,鉴定各个家系对白粉病的抗性。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慢白粉病的QTL分析,发现3个控制慢白粉病的QTL,其中位于2B和2D 染色体的2个QTL在两种环境下均能检测到,贡献率分别为9.6%~11.3%和21.2%~26.1%。QTL遗传效应表现为加性和部分显性,其加性效应均来自抗病亲本百农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