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5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5篇
  1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57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济发展中,各单位对RD投入逐年增多,全要素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衡量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具体温室大棚项目科技进步率作以计算,对科研项目中此类研究计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油茶是中国重要的的木本油料树种,茶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通过对油茶园种植白三叶草与清耕法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白三叶草能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油茶产量和提高含油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第2届林业土壤学术会在江山市召开浙江省第2届林业土壤学术会议于1994年12月5~7日在江山市召开,有来自科研、大专院校和生产部门的代表3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学术交流内究涉及有林业土壤的形成理论;林业土壤开发利用经验;林业土壤的培肥管理技术;林...  相似文献   
4.
探索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紫花苜蓿品质的可行性,采用近红外光谱法与常规方法对8个紫花苜蓿品种(系)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钙、磷和干物质等8项指标进行测定。利用配对T检验、多重比较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检验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结果的可行性,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苜蓿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粗蛋白、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磷和干物质等6项指标用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可信度较高。紫花苜蓿品质评价指标可简化为粗蛋白、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干物质等5项。灰色关联度分析综合表现较好的苜蓿品种(系)有WL358、WL440HQ、WL656HQ和WL366HQ。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12个紫花苜蓿品种(系)在山东泰安的生产适应性,为该地区高产优质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试验对株高、茎粗、节数、叶长、叶宽、叶片数、1m枝条数、鲜草产量等8个生产性能性状和粗蛋白、干物质、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5个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以鲜草产量和5个品质性状对12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综合...  相似文献   
6.
小麦萌发期对水分和盐胁迫敏感,对该时期水分和盐胁迫下种子萌发性状进行QTL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小麦“泰农18×临麦6号” RIL群体为材料,以20%PEG-6000溶液和100 mmol·L-1 NaCl溶液分别模拟水分和盐胁迫环境,对种子萌发期10个性状进行了QTL定位。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胁迫和盐胁迫3种不同处理下各性状变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抗旱和耐盐可能是两个独立遗传的性状,胚芽鞘长可以作为节水抗旱的鉴定指标。3种处理下共检测到10个萌发相关性状的103个QTL,其中,17个为相对高频QTL(RHF-QTL),分布在7条染色体(1A、3A、3B、4B、7A、7B和7D)上,平均贡献率为7.55%~15.97%。这些RHF-QTL形成4个QTL簇(QTL cluster,QC),分布在3A、7A和7D染色体上。其中,7A染色体上的QC2包括3个RHF-QTLs( QSdw-7A.1 QGf-7A.1 QGi-7A.1),均与小麦耐盐性相关;7D染色体上的QC3包括2个RHF-QTLs( QGi-7D.1 QGdrc-7D.1),均与小麦节水抗旱性相关。这2个QCs增加效应均来自母本泰农18。本研究获得的RHF-QTLs和QCs,可为小麦萌发期节水抗旱和耐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A3α-肽聚糖(Peptidoglycan,PG)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养成期对其免疫酶活性的影响,设立了连续投喂、间隔投喂和浸浴共6个实验组。连续投喂组中PG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0.01%、0.05%和0.1%;间隔投喂组中PG的添加量为0.05%;浸浴组的给予方式为50mg/ml,3h/次/15d。分别在30、60和90d时,测定对虾体内及血浆上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另外,在60d和90d时,测定对虾血细胞内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结果表明,30d时,PG浸浴组、0.05%和0.1%PG添加量组的ACP活性,各PG作用组的AKP活性均较对照组高,且0.1%PG添加量组的ACP活性及0.05%和0.1%PG添加量组的AKP活性较对照组增长显著(P<0.05);60d时,除间隔投喂组外,各组的ACP活性均较对照组高,且0.1%PG添加量组增长显著(P<0.05),而各实验组的AKP活性均较对照组高,且0.05%PG添加量组增长显著(P<0.05),除浸浴组外,各组血细胞内PO活性均有提高;90d时,浸浴组和间隔组的ACP和AKP活性均较对照组高,且间隔投喂组的AKP活性增长显著(P<0.05);间隔投喂组的血细胞内PO活性较对照组有增长。实验证明,PG能激活对虾的免疫力,并可作为免疫增强剂应用于对虾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王锐  王秀华  王玉娟  韩雯  黄倢 《水产学报》2014,38(4):593-600
为了实现对目标细菌的有效示踪,实验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标记物,分别设置FITC标记浓度0.2、2、20、50、100、200μg/mL,标记时间1、15、30、60、120、240 min,研究了FITC标记浓度与标记时间对鳗弧菌标记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在不同温度(25、4、-20、-70℃)及不同时间(24、48、96、192 h)存储条件下鳗弧菌标记荧光的稳定性进行了比较,对标记鳗弧菌经甲醛灭活后的荧光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0、150、1 500、25 000 lx)对标记鳗弧菌的荧光衰减影响,以及在-20和-70℃条件下反复冻融对标记鳗弧菌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FITC的最适标记浓度范围为20~100μg/mL,最适标记时间范围60~120 min,储藏在-20和-70℃条件下,标记后的鳗弧菌荧光信号比储藏在4和25℃条件下稳定,标记后的鳗弧菌经甲醛灭活后的荧光信号稳定性优于对照组,不同强度自然光照对标记鳗弧菌的荧光衰减效果不明显,标记细菌经3次冻融,发现在-70℃条件下冻存的细菌荧光信号稳定性保持良好。本研究结果为FITC用于标记海洋细菌提供了实用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9.
对山东海阳和潍坊的2个养殖凡纳滨对虾群体取样,采用TaqMan qPCR逐尾检测肝胰腺中的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载量,再将提取的DNA样品按5并1(5∶1)、25并1(25∶1)、50并1(50∶1)、100并1(100∶1)和150并1(150∶1)进行并样,检测并样的EHP载量。设定不同临界循环数为假定灵敏度,定性判断各单尾检测阳性及并样组阳性,比较不同并样模式与检测阳性率、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性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定量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检测灵敏度过低,会降低高并样率检测的准确性;阳性率在30%以上时,高并样率的检测结果与单样品检测相符性很好;高载量感染的阳性率不低于6.7%时,50∶1以内的并样能准确得出检测结果;低载量感染的阳性率不低于16%时,25∶1以内的并样能得出较好结果;高载量感染的1.3%阳性率和低载量感染的8%阳性率可能导致所有并样出现假阴性结果;各种并样模式均有很好的诊断特异性,50∶1并样的诊断灵敏度与OIE标准推荐的5∶1并样的接近;各并样检测的EHP载量与单样品检测平均值之比在0.27~2.83范围,二者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各种并样模式的定量检测结果在数量级水平能大致反映样品的平均EHP载量。本研究为水生动物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样品检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市场经济要求包括农村集体土地在内的生产要素进入市场进行流通,从而达到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随着城乡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型,集体土地经历着从生存手段到保障手段再到增值手段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