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7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7篇
  10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指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控制和管理的方法研究与应用分析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园林绿化项目施工企业在工程造价控制方面的管理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2.
不同光质补光处理对郁金香生长和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为调节冬季温室栽培郁金香的花期,采用白光、UVB、UVA、蓝光和红光等光质对郁金香进行补光处理,探讨不同光质对郁金香生长和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补光对郁金香花朵形态无明显影响,但除白光外,其他补光处理均提早开花并提高开花整齐度,红光和蓝光明显促进郁金香植株干物质向花朵分配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口蹄疫控制行动计划于1997年启动,通过协调各区域合作来控制口蹄疫。作为一种跨国性的动物疫病,控制口蹄疫需要邻国之间相互合作,同时也需要农场主、经销商等利益相关群体的积极参与。在2010年中国加入了这项计划,该计划后来更名为东南亚及中国口蹄疫控制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4.
利用层次分析法初选单头切花菊杂种F1代优良单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从大量杂种F1代植株中筛选出符合单头切花菊育种目标优良单株的评价体系。【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以株型、株高、茎的曲直性、茎粗、节间长度、叶片长、叶片宽、托叶大小、叶的硬度、花径大小、花型、花色、花梗长、花梗粗、舌状花数共15个性状作为评价因子,通过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确定不同性状对品种选择的权重影响,建立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系统。【结果】运用建立的综合评价系统对587个单头切花菊杂种F1代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212个花型饱满,花色纯正,花径较大,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结论】利用层次分析法初步建立了单头切花菊杂种F1代初选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从大量杂种后代中初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5.
水氮对冬小麦花后籽粒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水分和氮肥对小麦淀粉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在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水(W0)和拔节期灌水(W1)两种水分条件下,分析了不同施氮处理间(0、180、240和300kg·hm 2,分别用N0、N1、N2、N3表示)冬小麦花后籽粒淀粉含量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N2处理获得较高小麦籽粒产量、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及较低直/支比,不施氮或施氮过多均不利高产和籽粒淀粉积累.与W0相比,W1处理有利于小麦籽粒产量提高及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积累.水、氮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淀粉含量影响明显.在8个处理中,以W1N2处理对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改善籽粒淀粉品质有利,为比较理想的水氮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山东沿海地区6个市29个县1975~2010年玉米总产量、栽培面积和栽培品种的变化情况, 探讨山东省第二大作物玉米栽培品种与生产状况的变化特点, 为玉米优良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表明山东沿海地区的玉米栽培面积在1975~2010年表现弱增的趋势。由于玉米单产量的提高, 玉米总产量在1975~2010年得以较大幅度地稳步提高。玉米的总产量主要集中于大产量栽培种(总产量≥105 t), 与中、小产量栽培种(总产量< 105 t)的品种数目多但产量所占比例小不同, 大产量栽培种品种数目少但产量所占比例大(从1975年的61.0%增长至2010年的93.7%)。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利用大豆的生物固氮作用,筛选玉米大豆带状复种模式下最佳组合,本试验以‘大丰26’(IC1)、‘大丰30’(IC2)、‘强盛51’(IC3)及‘强盛388’(IC4)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长期定位试验测得各玉米品种氮素利用及产量数据。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复种模式下玉米产量及地上部生物量均表现为IC2>IC3>IC4>IC1 (P<0.05)。相比IC1、IC3及IC4处理,IC2处理下年平均氮素积累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及氮素偏生产率分别显著增加了10.8%、11.0%、15.3%;17.3%、32.3%、26.2%;36.8%、34.9%、30.1%;18.8%、20.6%、12.5%,而IC2处理年平均氮素收获指数较IC4处理显著降低4.6个百分点(P<0.05);此外,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表明,‘大丰30’与大豆带状复种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率,可作为山西省最优组合推广。  相似文献   
8.
对天山北坡放牧条件下的绢蒿草地进行野外调查,以探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绵羊放牧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放牧强度梯度,草地利用率适中。通过除趋势对应分析 (DCA)将放牧区内的植物群落划分为8个类型,各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差异,且群落间存在异质性;2)采用除趋势对应典范分析法(DCCA)中的前项选择,对所获取的9个环境因子进行筛选,最终土壤有机质含量、粪便量、放牧强度、凋落物生物量、海拔、坡向等6个环境因子成为决定物种分布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导因素。DCCA排序结果反映出了实际的生态意义,有机质、放牧强度、粪便量在第一排序轴有明显的梯度变化,而坡向和凋落物则在第2轴上呈现出明显梯度变化,物种和群落也沿着上述环境要素的梯度变化而依次分布,很好地解释了放牧条件下绢蒿荒漠草地物种、群落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南海北部海域5个多齿蛇鲻地理群体(北海、湛江、茂名、东莞、汕尾)共78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在78个个体的568bp序列中共检测到48个单倍型,39个变异位点。经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MOVA)得出5个地理群体内遗传变异度为98.82%,群体间遗传变异度仅为1.18%,各群体间成对遗传变异固定指数FST值在0.00024~0.03008;78个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025。通过对基于序列片段构建的NJ树和基于序列单倍型利用中介网络法构建的群体间关系网的分析发现,5个群体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差异不大;再结合种群、种及属的界定标准,判定5个多齿蛇鲻群体归属于同一种群;而且,在经历快速增长、变异和瓶颈期之后,多齿蛇鲻种群就以小群体模式继续快速增长,形成地理群体。  相似文献   
10.
伊犁绢蒿种子黏液提取工艺及对畜禽粪便污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伊犁绢蒿种子遇水能分泌黏液,黏液物质具有良好的保水性、成膜性、增稠性和分散性,可作为新的天然絮凝剂应用于污水处理中。该文就影响黏液提取率的3个因素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进行探讨,同时用所提取的种子黏液对牛、猪粪便污水进行处理。响应面法结果表明,绢蒿种子黏液在该试验条件下的最高提取率为16.76%,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3 h、液料比60∶1、提取温度64 ℃;畜禽粪便废水处理试验表明,牛粪便废水处理在黏液投加量为50 mg/L时,絮凝率为28%和COD去除率为32.7%;pH值等于6时,絮凝率为46%,COD去除率为44.6%。明矾的联合使用对絮凝有显著的效果,絮凝率和COD去除率最大分别为72.3%和61.3%。猪粪便处理过程中,在黏液投加量为20 mg/L时,絮凝率为30.9%,COD去除率为32.7%,在pH值为7时,絮凝率为29.3%,COD去除率为50%,明矾的联合使用下,絮凝率和COD去除率最大分别为62.6%和68.3%,达到了预想的处理效果。研究可为伊犁绢蒿种质资源在畜禽粪便污水处理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