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4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3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泥鳅是广泛分布于浙江省各水体的具有良好经济价值的鳅科鱼类,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泥鳅野外群体日益减少。各地泥鳅养殖亲本多就地取材,或从当地捕捞或从农贸市场采购,来源无序导致目前泥鳅养殖前景堪忧。生长性能的评价~([1-3])是鱼类种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在鱼类的生长性能评价方面做了许多的研究,项目组采集了浙江省不同水系的8个群体,通过自繁,对比子代的生长性能进行评估,为进一步开展泥鳅的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工  相似文献   
2.
正罗氏沼虾池塘养殖中后期,随着水温升高、投饵量增加,易造成水体有机物和氮、磷无机物含量日益丰富,从而使水体中含有大量的藻类、微生物和浮游动物。此时,遇到强降雨或者连续阴雨天气时容易引发倒藻现象,进而导致水质恶化、水体缺氧,如果应对不当会诱发罗氏沼虾大量死亡。我们针对一起倒藻事件的安全应对措施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为广大罗氏沼虾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弹性参数和质量密度随深度平方变化的非均匀介质的轴对称Lamb问题、首先考察了这种介质的瑞雷波频散曲线,发现三维介质和两维介质具有相同的频散曲线;其次考察了由表面突加点源所产生的扰动,得到了全场位移精确解.  相似文献   
4.
淡水轮虫土池培育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轮虫是淡水水产动物育苗的优质饵料之一.在总结传统的土池水花鱼苗培育技术的基础上,确立了土池培育淡水轮虫的技术,旨在建立一种高效低耗的淡水轮虫培育技术.结果表明,在水温22 ~ 25℃下利用豆浆对浮游植物和轮虫进行同步培育,投入豆浆后第6天轮虫密度可达高峰期,所培育的轮虫高峰期时密度可达40 ~50个/ml.将培育的轮虫运用于花鱼骨和黄尾密鲴的苗种培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土池中进行淡水轮虫培育是可行的.该研究可使传统的淡水鱼苗培育技术更具有科学性和确定性,同时也可为工厂化的水产动物育苗提供优质、适口的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5.
螺旋藻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高蛋白、高营养、高消化吸收率、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力等特性,并且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特殊的类胡萝卜素有增色和改善鱼体肉质的作用。我国对螺旋藻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曾数次从国外引进了钝顶螺旋藻等,并在养殖业进行了研究和观察试验。  相似文献   
6.
选用初重为(39.68±3.05) 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作为试验对象,在全植物蛋白基础饲料中添加植酸酶,设5种不同的植酸酶添加水平(500 U/kg、750 U/kg、1 000 U/kg、1 250 U/kg、2 500 U/kg),另设2个对照组,对照组1:全植物蛋白基础饲料中只添加1.5%的无机磷;对照组2:全植物蛋白基础饲料不添加植酸酶和无机磷,通过60 d的试验,探讨和研究植酸酶对草鱼生长、体组成及各组织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1鱼体的特定生长率最大,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与对照组2相比较,全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当植酸酶添加水平大于1 000 U/kg时,草鱼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蛋白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植酸酶对草鱼的形体指标没有显著影响;当植酸酶添加水平大于1 000 U/kg时鱼体粗脂肪含量有所降低;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1 000 U/kg时,其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添加植酸酶后鱼体、肌肉和脊椎骨中的磷含量有一定提高,且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1 250 U/kg时,肌肉和脊椎骨中的磷含量显著提高。结果表明,当植酸酶添加水平在1 000 U/kg~1250 U/kg时,与对照组2相比较,全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系数,并显著提高草鱼磷的积累。若欲减少无机磷添加量,建议植酸酶添加水平为1 000 U/kg~1 250 U/kg。  相似文献   
7.
螺旋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藻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高蛋白、高营养、高消化吸收率、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力等特性,并且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特殊的类胡萝卜素有增色和改善鱼体肉质的作用。我国对螺旋藻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曾数次从国外引进了钝顶螺旋藻等,并在养殖业进行了研究和观察试验。  相似文献   
8.
试验通过在异育银鲫日粮中添加FeSO4·7H2O,补充量分别按照100、200、300、400、500mg/kg5个浓度梯度设计,而Cu、Mn、Zn在各试验组中分别按照3.5、30、120mg/kg添加,经过54d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①铜的主要贮存器官是肝胰脏、心脏和肾脏,分别占器官中铜总量的14.96%、14.44%、12.15%;锰在脊椎骨(11.91%)、脾脏(11.50%)、肾脏(11.12%)含量较高;锌在肠道中含量最高,平均值达到(1120.00±19.45)mg/kg,占22.28%。②日粮铁补充量与头骨中铜呈显著的正相关(R=0.88,P<0.05),与肝胰脏铜呈显著的负相关(R=-0.88,P<0.05);日粮铁补充量与鳃盖骨中锰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1,P<0.05);日粮铁和脾脏中锌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R=0.93,P<0.05)。  相似文献   
9.
食盐在饲料中添加对斑点叉尾鮰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平均体重30.6g的斑点叉尾鮰为试验鱼,分别在饲料中加入0、3和6g/kg的食盐,经过80d的养殖试验所得出的结果显示,6g/kg食盐组与对照组比较,增重率提高了6.95%;3、6g/kg食盐组饵料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下降4%、5.71%。各试验组鱼体肥满度均高于对照组1.48%;同时内脏重与体重比值分别下降13.49%和0.62%;肝胰脏重与体重比值3g/kg食盐组较对照组降低6.09%,而6g/kg食盐组则较对照组上升3.48%。各试验组鱼体血清GOT分别较对照组降低17.73%和4.94%。6g/kg食盐组背部皮肤酪氨酸酶活力较对照组上升132%,而3g/kg食盐组则下降64%;同时,3g/kg食盐组和6g/kg食盐组鱼体皮肤粘液SOD酶活力分别上升2.57%和5.86%。试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6g/kg食盐对鱼体增重率和饲料利用效率均有明显的提高,有提高鱼体肥满度而降低内脏重与体重比和肝胰脏重与体重比的作用;对鱼类的非特异免疫力和黑色素的形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综合评价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在黄颡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IPA模式、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和野生环境(WE)下的黄颡鱼各50尾为研究对象,在养殖322 d后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 IPA组黄颡鱼的成活率显著高于UPA组(P<0.05),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略低于UPA组(P>0.05)。2) IPA组和WE组黄颡鱼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UPA组(P <0.05); IPA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WE组(P<0.05),而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 IPA组和UPA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 IPA组血清中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肌酐、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4) IPA组和WE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但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而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 <0.05); 3组黄颡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且IPA组和WE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和WE组黄颡鱼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且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由此得出,IPA组黄颡鱼具有较高的成活率,较好的体形,其肌肉营养品质优于UPA组黄颡鱼,且健康状况也优于UPA组黄颡鱼,但仍差于WE组黄颡鱼。因此,应进一步优化IPA的环境条件(如流速因子、养殖密度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配方以迎合消费者对于黄颡鱼营养和味道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