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8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铝(Al)毒是酸性土壤植物生长最重要的限制因子之一.NH4+-N 和 NO3--N 作为最主要的无机氮源,在调控植物根际及体内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以2种主要形态氮的不同配比为氮源,分别进行 3 d 和 14 d 的培养,以探讨不同氮形态对 Al 毒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在培养 3 d 试验中,NO3--N 和 NH4+-N 处理组的相对根伸长量无明显差异;不同处理根尖内 Al 的积累量是:+Al+NH4+-N > +Al > +Al+ NO3--N.培养 14 d 试验中,以 NO3--N 为主要氮源的处理组,其根和地上部的生物量均高于 NH4+-N 组. +Al+ NO3--N 处理组根系比 +Al +NH4+-N 处理组含有并分泌更多的柠檬酸,根内 Al 积累量与培养 3 d 试验规律相同.综合上述结果,研究认为 NO3--N 对大豆 Al 毒的缓解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吉林省玉米螟的化性类型与其主要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吉林省东部、西部地区的亚洲玉米螟一化性和二化类型种群,研究玉米螟滞育与饲养温度的关系、自交后代和杂交F1代的滞育后发育历期及在不同生态区的一代化蛹率。研究表明:人工累代饲养的两种化性类型玉米螟发育历期比较一致,但降低饲养温度后,滞育率则表现出明显不同,一化性类型玉米螟滞育率显著高于二化性类型。两种类型玉米螟人工饲养的后代,经诱导滞育后仍然存在滞育后发育历期上的差异,与其越冬代所具有的滞育后发育历期特性相似。两种类型玉米螟杂交F1代滞育后发育历期特性的表现因双亲在杂交组合中的相互关系而异,正交与反交组合F1代的滞育后发育历期差异显著。在吉林省东部、中部、西部3个生态区内,虽然相同类型玉米螟的化蛹率有较大区别,但在同一生态区内两种类型玉米螟的化蛹率仍具有显著差异,二化性类型玉米螟的化蛹率明显高于一化性类型。  相似文献   
23.
利用不同贮存时间的柞蚕雌蛾取卵后繁殖赤眼蜂,通过对寄生率、羽化率、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雄蜂率等繁殖指标的调查,结果表明:贮存后的柞蚕雌蛾用于生产对赤眼蜂繁殖有影响,随着雌蛾贮存时间的增加赤眼蜂寄生率、羽化率明显下降;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略有下降;雄蜂率略有增加,柞蚕雌蛾贮存0~5 d各繁殖指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4.
吉林省二代区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1年的田间系统调查,明确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一代玉米螟发生时期,玉米螟卵大部分孵化,孵化率达80%以上,只有少量被赤眼蜂寄生。二代玉米螟发生期赤眼蜂寄生率较高,卵块寄生率达70%以上,卵粒寄生率达60%以上。赤眼蜂寄生一般发生在玉米螟落卵中后期,且很少存在1个卵块被完全寄生的情况,赤眼蜂寄生情况年度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5.
26.
27.
国外12种草地早熟禾在哈尔滨地区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早熟禾是冷季型草坪中最重要的种类之一。其特点是寿命长,质地细、观赏性好、坪用价值高,广泛用于城镇绿化,庭园绿化、高尔夫球场及其它各类运动场草坪建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陆续从美国、加拿大、丹麦、瑞典、荷兰等国引进了如公园(Park)、瓦巴斯(Wabash)、亨特  相似文献   
28.
水分对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化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分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化蛹的影响及幼虫饮水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水是影响越冬幼虫复苏至化蛹阶段的关键因子。在湿度40%、温度22℃~28℃条件下加温处理,越冬幼虫最佳饮水时间为加温后20~30 d,此阶段满足其饮水需要,化蛹率增高且化蛹比较集中。当多次饮水时,其化蛹率随饮水次数的增加而增高,当饮水次数达到3次时,化蛹率接近100%。对越冬幼虫饮水后连续4 d体内SOD和POD的活性测定表明,饮水后其体内SOD和POD比同期不饮水的幼虫活性增高。分析认为,两种酶的活性增高与其饮水后化蛹发育和代谢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9.
从50对AFLP引物中筛选出9对多态性高、扩增稳定、重复性好的引物,对敦化一化型、洮南二化型和公主岭二化型3个地理种群共24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9对引物共扩增出1 127条清晰可辨的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 029条,平均多态性比例为91.30%;亚洲玉米螟不同种群个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分布在0.430 7~0.667 5之间;同一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敦化一化型为0.439 9~0.524 0,洮南二化型为0.487 8~0.667 5,公主岭二化型为0.459 7~0.563 9,遗传相似性较低,表明亚洲玉米螟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24个亚洲玉米螟聚成两大类,敦化一化型聚为一类,洮南二化型和公主岭二化型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30.
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种类及发生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4~2016年对吉林省9个地市、44个县(市/区)、424个地点的玉米苗期害虫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新的耕作栽培制度和气候变暖条件下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种类、分布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有20余种,隶属5个目13个科,其中,鳞翅目和鞘翅目种类最多,共涉及8个科16种害虫,占害虫种类的70%以上;新发现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3种。蛴螬和金针虫是苗期主要害虫,平均有虫田率分别为24.90%和27.76%,有虫田率从西部到东部递减,中部平原区有虫田被害株率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随着吉林省玉米长年连作和秸秆还田、免耕等新耕作方式推广,蛴螬和金针虫2种害虫的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其余害虫有虫田率均在5.00%以下,未对玉米生产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