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6篇
林业   31篇
  14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不同栽杉代数29年生林分生产力变化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对一代、二代及三代杉木人工林林分生产力变化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杉木栽植代数增加,林分生产力明显下降,不同代数间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多重比较显示一代与二代平均胸径、二代和三代平均树高差异不显著.利用调查数据建立的立地指数与立地指数衰退量数学模型,能较好反映了连栽后杉木生长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2.
不同生物治理措施对赤红壤抗蚀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采用营造大叶相思水土保持林和种植荔枝、龙眼、杨梅等果树的措施治理严重退化赤红壤,对不同航对照的土壤抗蚀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生物措施治理后土壤抗蚀性大小顺序为:27年生杨梅(T23);6年生大叶相思(T12)、28年生的荔枝(T21)、龙眼(T22)和6年生荔枝(T11)。采用受蚀性指数EVA、土壤有机质、结构体破坏率,大于1mm水稳性团粒含量以及侵率,能较好地表征赤红壤抗蚀性,在果园中引进以  相似文献   
23.
滨海沙地3种人工林表层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福建东南沿海不同人工林砂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子,以肯氏相思(Acaica cunninghamia)、纹荚相思(Acacia aulacocarpa)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人工林为对象,采用通径分析模型,分析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和细根生物量的响应。结果显示:3种人工林土壤MBC和MBN质量分数分别为42.60~51.56和5.38~6.88 mg·kg~(-1),且木麻黄的MBC和MBN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纹荚相思和肯氏相思(P0.05)。土壤w(MBC)∶w(MBN)为7.49~7.98;微生物碳熵(w(MBC)∶w(SOC))和氮熵(w(MBN)∶w(T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9%~1.17%和1.34%~1.50%。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MBC、MBN质量分数与DOC、SOC、TN、凋落物生物量和细根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径分析表明,影响土壤MBC最重要的因子是细根生物量,其次是SOC;影响土壤MBN最重要的因素是细根生物量,其次是凋落物生物量。3种人工林的MBC和MBN质量分数、微生物碳氮熵与国内多数森林土壤相比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24.
对福建省相思树人工林开展调查,以厚荚相思为目标树种,根据其营林的全过程,建立各种生长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机技术,运用前台开发语言PowerBuilder 9.0和后台中型数据库MS SQLSERVER 2000进行系统设计,建立厚荚相思人工林计算机辅助营林管理系统,通过比较分析选择出适宜的营林措施,以便科学地指导相思树人工林的营林管理。  相似文献   
25.
为探究凋落物和根系在滨海沙地人工林土壤氮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设置去除凋落物、切断根系、对照3种处理,分析3种典型沿海防护林(尾巨桉、纹荚相思、木麻黄)土壤氮素对不同碳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滨海沙地土壤矿质氮含量(2.91-4.49 mg?kg-1)远低于内陆森林土壤;3种人工林土壤矿质氮含量表现为纹荚相思>木麻黄>尾巨桉,其中纹荚相思与尾巨桉土壤矿质氮含量差异显著( P<0.05);不同树种土壤硝态氮( NO-3-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纹荚相思>木麻黄>尾巨桉。树种对切断根系或去除凋落物的响应不一致,切断根系后纹荚相思和木麻黄土壤NO-3-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对铵态氮( NH+4-N )含量影响不显著;切断根系和去除凋落物处理后土壤硝化作用均增强,对尾巨桉的影响达显著水平( P<0.05);切断根系和去除凋落物均显著降低尾巨桉和纹荚相思土壤微生物量氮( MBN)含量,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 DON)的影响与之相反。土壤NO-3-N与土壤MBN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r=-0.671, P<0.01),与土壤DON呈极显著正相关( r=0.900, P<0.01),土壤DOC与NO-3-N、 NH+4-N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r=-0.413, P<0.05)和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0.461, P<0.01)。  相似文献   
26.
滨海沙地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及碳氮养分归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滨海沙地10年生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数量及其碳氮归还量进行为期1年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尾巨桉人工林年凋落量为6 739.92 kg/(hm2·a),叶是凋落物的主要形式;凋落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表现为“双峰”型,即5月和7月出现2次高峰;凋落物各组分碳含量差异不明显,介于45%~50%;凋落叶的氮含量是皮和枝的2倍多,氮含量大小排序为碎屑>叶>果>枝>皮.碳氮元素养分年归还量为3 325.86 kg/(hm2·a),其中:碳归还量为3 267.48 kg/(hm2·a),氮归还量为58.39 kg/(hm2·a);C/N值为55.96,高于同试验区其他树种,大小排序为皮>枝>果>叶>碎屑.  相似文献   
27.
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通过对福建长乐滨海沙地纹荚相思人工林凋落物量进行为期12个月的定位监测,并对凋落物养分特征及归还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纹荚相思人工林年凋落物量为5.3 t/hm2,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呈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2012年6月;叶子是凋落物的主要形式,占总凋落物量的67.85%,其次是落枝、杂叶、碎屑、杂果、落果、花、杂枝、皮;5种营养元素在凋落物中的平均含量大小表现为NKCaMgP。5种元素的年通量大小为127.98kg/(hm2·a),其中氮元素年通量最大,为75.63 kg/(hm2·a),磷元素年通量最小,为2.24kg/(hm2·a);纹荚相思人工林叶凋落物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归还动态模式相似,归还量均在7月达到最大值,Fe、Mn、Zn、Cu 4种微量元素的年归还量为1.272、2.261、0.192、0.023kg/(hm2·a)。凋落物各组分中微量元素Mn含量最高,其次是Fe、Zn,而Cu最低。  相似文献   
28.
立地管理措施对二代2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在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一片 2 9年生一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上 ,开展 5种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第 2代杉木人工林影响的研究 ,结果表明 ,BL3 BM0 (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 )处理方式对 2年生 2代杉木林的造林成活率和生长最为有利 ,其次为 BL0 BM0 (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 )处理 ,BL1BM0 (清走树木的所有部分 )处理生长最慢 ;BL2 BM1(收获树干和树皮、炼山 )处理造林成活率最低 ;炼山处理 ( BL2 BM1)与保留相同数量采伐剩余物而不炼山的处理( BL2 BM0 )相比 ,杉木生生长和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9.
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6年生杉木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进行5种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29年生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后营造的6年生第2代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BL3(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的6年生2代杉木林生长最好,其次为BL1(全树收获)和SB(收获树干和树皮,炼山)处理,BL2(收获树干和树皮,不炼山)和BL0(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处理杉木生长最差.5种处理的第2代杉木林地位指数与第1代相比,BL3和BL0处理分别上升0.56和0.27,其余3种处理则有下降.BL1、SB和BL2处理地位指数分别比1代下降0.39、045和0.63.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0.
采用时空代换法,以福建省宁化县严重退化紫色土人工林生态系统为对象,按侵蚀强度由强到弱选取4种生态恢复措施Ⅰ、Ⅱ、Ⅲ、Ⅳ,研究了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紫色土退化生态系统的植物出现43科78属86种,种子植物属15个分布类型中出现12个.沿恢复梯度,植物的生活型谱逐渐丰富,种子植物属各分布区类型出现的属数趋于增加,各种叶特征所对应的植物属数依次增多.可见,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植物区系与群落外貌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该紫色土生态系统渐趋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