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6篇
林业   31篇
  14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群落物种组成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200m^2标准地调查,研究福建南平溪后村安曹下76年生杉木丰产林取代杂木林后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到了老龄阶段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的变化受坡位梯度的影响较大,而受林分类型的影响较小,老龄杉木(山坡)与杂木林群落的共有种百分率(46.84%),大于与老龄杉木(山洼)群落的共有种百分率(42.46%)。老龄杉木林乔木层仍然以极木为单一优势树种,而杂木林以马尾松,丝栗拷和木荷等为共同优势树种,具有次生林性质,灌木层中乔木树种和阳性乔灌木种类比例,相对密度和重要值均随坡位梯度从下部到上部逐渐地大,老龄杉木群落草本层以耐荫的为主,耐荫的蕨类植物种类多,而杂木林草本层以阳性草本为主。表4参10。  相似文献   
62.
一代杉木人工林(29年生)林分生物量结构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对 2 9年生的一代杉木人工林采伐时的林分生物量积累和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试验区 2 9年生杉木最大木、平均木和最小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率大小顺序均为 :干 >根 >皮 >枝 >叶 ,并且干和皮器官的分配比率均较为接近 ;林分中不同径阶杉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率差异不是太大 (除了最大木的叶比率略小、枝的比率较大外 ) ,用平均木的各器官生物量来估计林分各器官生物量总量完全能满足精度要求 ;密度对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较大 ;叶、干生物量及其分配比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枝、皮生物量分配比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地被物生物量基本上是随着林分地位指数的提高、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降低而增加的  相似文献   
63.
【目的】为了解闽南山地杉木转换为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和速生树种桉树后,对土壤碳氮磷储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改善状况。【方法】以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的3种同林龄人工林(杉木、桉树、黑木相思)为研究对象,采集林下0~10,1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全氮、全磷、pH及6项物理性质(容重、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并计算其化学计量。【结果】桉树和黑木相思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杉木土壤,3种林分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土层加深显著降低,全磷含量受土层和树种的影响较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种林分土壤的C∶N、C∶P、N∶P和C∶N∶P随土层的变化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但整体表现为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黑木相思和桉树土壤的C∶N、C∶P、N∶P整体高于杉木土壤,3种林分土壤的化学计量均处于中等变异水平;土壤容重与有机碳、全氮、C∶N、C∶P、N∶P呈显著负相关,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与有机碳全氮及化学计量比均具有显著相关性,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有机碳与全氮、C∶N、C∶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全氮与C∶N和N∶P呈极显...  相似文献   
64.
木荚红豆人工林凋落物季节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 1 967年营造的木荚红豆 ( Ormosia xylocarpa)人工林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及其季节动态的研究表明 :1 999年和 2 0 0 0年木荚红豆人工林向林地输入凋落物共为1 5 692 .344kg· hm-2 ,其中叶占 60 .0 5 % ,枝占 1 6.71 % ,花占 0 .1 9% ,果占 0 .0 7% ,非目的树种凋落物和杂物分别占 1 0 .44%和 8.5 4 % .总凋落量年际变化较大 ,2 0 0 0年的凋落量是 1 999年的 1 .71倍 ,每年凋落量的峰值均出现在 3月、 4月或 8月 ,以 3月的凋落量最大 .木荚红豆人工林凋落量的季节变化为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相似文献   
65.
不间伐栽培模式杉木人工林成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福建中心产区杉木人工林改进的全林整体生长模型为基础的收获模型和现行经济参数,研究在不间伐栽培模式下不同地位指数级杉木人工林的数量成熟和经济成熟规律.结果表明,数量成熟龄随着地位指数和初植密度的增加而提前;初植密度对林分数量成熟时的平均材积生长量影响不大;内部收益率成熟龄随着地位指数的增加而提前;较稀初值密度(1500株/hm2)的林分具有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6.
杉木人工林自然生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全林整体生长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福建一般产区杉木人工林自然生长模型,模型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具有比原模型更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67.
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5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开展5种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1片29年生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后营造的5年生第2代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BL3(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的5年生2代杉木林生长最好,其次为SB(收获树干和树皮,炼山)处理和BL2(收获树干和树皮,不炼山)处理,BL1(全树收获)和BL0(移走地上所有有机残留物)处理杉木生长最差.除了BL3与BL1处理的树高生长量差异显著外,其余任何处理间杉木生长指标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8.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细根净生产力及周转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27a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群落细根(<2mm)的生物量、净生产力和年周转率.结果表明,混交林和纯林群落活细根现存量分别为3.872和3.315 t@hm-2,活细根现存量变化呈双峰型,在3月和9月出现两次高峰;死细根现存量为1.509和1.269 t@hm-2,数量变化呈现单谷型,在5月或3月出现最低值;细根净生产力分别为4.124和3.528t@hm-2a-1,分别占各自群落净第一性生产力的22.9%和20.9%;细根年死亡量分别为2.119和1.894t@hm-2,相当于各自群落地上部分凋落物量的31.4%和27.8%;细根周转率分别为1.07和1.06,观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杉木的细根周转速率依次降低,而林下植被层细根周转率高于乔木层.表明细根周转是群落有机质归还的重要途径,对维持和改良地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9.
对南平溪后29年生杉木林不同连载代数林分生物量、净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随连载代数增加,林分总生物量下降,林分净生长量及乔木层净生长量占林分净生长量比例均有明显降低,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贮量减少,乔木层营养元素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均下降,但林下植被层营养元素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则明显增加,林分的营养元素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却增大。不同代数杉木林营养元素总的循环速率为2代(0.  相似文献   
70.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净生产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27 a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净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群落的总年净增量达9.899t@hm-2a-1,是纯林的1.15倍,其中乔木层的是纯林的1.30倍,而纯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则分别是混交林的1.06倍和1.93倍.混交林和纯林群落总凋落物分别为6.759t@hm-2和6.804t@hm-2,其中混交林乔木层的是纯林的1.05倍,而纯林林下植被层的则是混交林的1.39倍;混交林和纯林细根枯死物年归还量分别占相应地上年凋落物量的35.66%和33.42%,乔木层枯死细根在群落细根年枯死量中占80%以上,在杉木或观光木各径级细根枯死量组成中,<0.5 mm的细根枯死量均达60%以上.混交林群落的年净生产力达18.003 t.hm-2a-1,是纯林群落的1.09倍,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是纯林的1.19倍,而纯林林下植被层的则是混交林的1.44倍,表明合理的群落结构是提高群落净生产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