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翻译教学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但我国翻译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文中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重庆市6所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笔译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目前在笔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42.
分析退耕还林以来黄土高原气候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黄土高原局域气候变化的时空差异性及其与植被恢复的相关性,旨在探讨区域气候是否会对植被覆盖变化做出响应。使用GIS和统计学方法,基于黄土高原区1981年以来的气象数据和2000—2013年的MODIS/NDVI数据,使用趋势分析和Kriging插值,分析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线性相关性,分析植被恢复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来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气温上升,而其他气候要素无显著变化;退耕还林以后表现为降水增加、气温不再升高、风速降低、湿度减小。2)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最高气温变化率、最小相对湿度变化率空间特征表现为条带状,且与夏季NDVI变化率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3)植被NDVI与1—4月份的最低气温正相关性显著,与7月份的最高气温负相关性显著,与5—9月份风速负相关性显著,与5月和7月的相对湿度正相关性显著。4)南温带植被NDVI与年均最大风速的负相关性显著,中温带植被NDVI与年均最小相对湿度的正相关性显著,还与春、秋季平均最小相对湿度的正相关性显著。总之,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植被覆盖变化也是局地气候变化的1个因素,在温度、风速和湿度方面表现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了马尾松从幼龄林至成熟林生长序列中的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丰富该区域马尾松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方法]以广西凭祥4个林龄(6、16、23、35 a)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每个林龄选取3块林分,每个林分内设置一个400 m2的调查样地,按照0 20、20 40、4060 cm三层土层取样,采用不同林分土壤化学计量的对比实验测定土壤CNP,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4个林龄马尾松人工林0 20 cm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分别为5.73 15.56、0.691.23、0.17 0.23 g·kg-1,是20 40 cm土层的1.51、1.31、1.06倍,40 60 cm土层的1.97、1.58、1.06倍。土壤有机C含量、全N含量均随林龄的递增先降低后增加,随土层加深持续降低;土壤全P含量在林龄和土层间均无显著性变化;林龄对土壤C∶N、N∶P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P=0.000),土层对土壤C∶P、N∶P有显著性影响(P=0.000,P=0.014)。[结论]土壤有机C、全N含量从成熟林阶段开始回升;N在不同林龄间和不同土层间的变化是土壤N∶P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C∶N、C∶P主要受有机C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目的】了解广西灵山县蔗区甘蔗木蠹蛾发生及为害情况,为防治甘蔗木蠹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调查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及实践经验,分析灵山县甘蔗木蠹蛾发生为害特点及发生原因。【结果】灵山县甘蔗平均虫害株率达25.63%,其中木蠹蛾平均为害株率占总虫害株率的58.94%。【结论】灵山县蔗区甘蔗木蠹蛾为害比较严重,已给当地甘蔗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应采取蔗种调运检疫、农业防治、灯光诱杀、人工捕蛾和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45.
46.
四川盆地山区撑绿竹、麻竹育苗和造林技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四川盆地山区典型地区沐川县为试验点,对撑绿竹、麻醉竹两个优良经济竹种的快繁育苗、造林抚育、管理等退耕还林技术进行了研究以及配套技术体系的生产推广。  相似文献   
47.
QuickBird影像目视解译法提取切沟形态参数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3,他引:3  
为了研究QuickBird影像提取切沟形态参数的精度,该文选取陕北黄土区吴起县合沟与绥德县桥沟小流域,分别利用同时相的三维激光扫描全站仪和QuickBird影像数据源提取切沟形态参数,分析QuickBird影像提取切沟形态参数的精度,探究误差产生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与三维激光扫描全站仪相比,QuickBird影像目视解译合沟和桥沟小流域切沟面积、周长的平均相对误差都在5%左右;沟缘线边界偏差大于0.6 m(相当于QuickBird影像的一个像元值)的面积百分比的均值都能控制在4%以内;2个小流域中沟长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在2%和5%左右,沟长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在0.5和0.75 m左右;目视解译面积、沟长的平均相对误差、最大相对误差、不同解译人员的最大误差与参数值之间都具有显著地负相关,即切沟越大,误差越小;沟缘线附近的植被类型影响目视解译精度,与灌草植被覆盖的小流域相比,草本覆盖的小流域中切沟参数的解译精度更高。总体上来看,QuickBird影像为小流域尺度上监测切沟发育提供了便捷、可靠地数据源。  相似文献   
48.
甜高粱是重要的饲草作物,刈割能有效提高其生产潜力。为探究刈割后甜高粱的再生及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分配规律,在人工控制气候室中以水培法培养甜高粱42 d后株高约100 cm,留茬8 cm刈割,分析刈割前、刈割后7、21和35 d甜高粱株高、鲜重、叶片数、生长速率、光合作用、根系形态、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研究表明,刈割破坏的甜高粱株高、叶片数、茎和叶鲜重会快速恢复,在刈割后35 d已恢复至刈割前水平,甚至根系鲜重和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尖数显著高于刈割前水平。刈割后7 d生长速率显著提高,但刈割后21和35 d又降低至刈割前的生长速率。刈割对叶片净光合速率(A)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没有显著影响,但刈割后21 d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Gs)显著升高。甜高粱茎部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及叶片蔗糖含量在刈割7 d后显著降低,而刈割21 d后上升。相反,叶片淀粉含量在刈割7 d后显著升高,而刈割21 d后显著降低。刈割35 d后甜高粱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基本恢复至刈割前水平,甚至根部蔗糖和茎部淀粉含量更高。刈割没有显著改变甜高粱根、茎和叶中半...  相似文献   
49.
选用具有不同耐盐性的5个水稻基因型,建立“种子植株—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研究系统,比较研究不同基因型系统中3个水平对NaCl胁迫的不同反应.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5个不同基因型的耐盐性在种子植株水平有显著的差异,在再生植株水平这种差异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而在愈伤组织,差异不明显,甚至与植株水平有相反表现.在3个水平耐盐性相关关系分析中,种子植株与再生植株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二者与愈伤组织均无显著相关.因此进一步证实了水稻愈伤与植株水平的耐盐性不一致,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0.
以锦带花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探究最佳外植体消毒方法、最适初代培养基、最适增殖培养基,建立锦带花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外植体最佳消毒方法为2%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0 min后,接种至添加125 mg/L羧苄青霉素的MS培养基,外植体污染率仅1.67%,萌发率98.3%;初代培养最适基本培养基为WPM,组培苗平均株高可达5.58 cm、茎粗1.7 cm;最适增殖培养基为WPM+1.0 mg/L BA+0.5 mg/L IAA,增殖系数8.0,增殖芽高度1.7 cm,生长势强且未出现玻璃化现象。本研究可为锦带花工厂化生产和繁育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