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1篇
综合类   7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以杨-麦复合模式及小麦单作模式(CK模式)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模式内小气候因子、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小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杨-麦复合模式内小麦穗长、单穗重、麦粒长、千粒重及产量均显著低于CK模式,但小麦营养成分含量表现不一,其中3 m×10 m杨-麦复合模式内小麦品质要优于CK模式.影响小麦产量性状及产量的主要因子有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及土壤含水量,而影响小麦品质的主要因子有光合有效辐射和空气温度;杨-麦复合模式内小气候因子的变幅与杨树密度及其配置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为实现杨树与农作物“双赢”,应采用杨树株、行距为3 m×10m的宽行配置方式进行杨-麦复合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两种不同经营模式下杨树生物量及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江苏北部地区选择宽窄行(K)和微型林网(W)2种杨农复合经营模式,研究各模式内杨树(Populus deltoids cv.35)地上部生物量、根系及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6年生时K、W模式杨树地上部生物量分别为40.09和83.38 kg,后者高出前者108%;地上部各器官生物量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其中树干组成比例最大;杨树根系空间变异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但W模式杨树根系分布比K模式相对更深、更均匀,更有利于进行杨农复合经营;不同经营模式土壤碳储量也存在较大差别,且表现出不同空间变异,K模式碳储量为58.74 t.hm-2,随土层加深而下降;而W模式碳储量为46.35 t.hm-2,随土层加深先下降再回升。  相似文献   
13.
对2007年春营造的Ⅰ-69杨进行了不同修枝处理,探讨了修枝起始年龄、修枝季节对修枝口愈合的影响。结果表明:Ⅰ-69杨修枝口(宽度W)越小,其完全愈合所需时间越短,完全愈合率也越高,宽度W<4 cm修枝口的完全愈合率明显大于W≥4 cm修枝口。修枝口愈合受到修枝枝龄的影响,随着枝龄的增长,较大修枝口所占比重增大,死枝修枝口数量也增多,修枝口的完全愈合率和愈合生长率均下降。修枝口愈合也受到修枝季节的影响,与冬季、夏季修枝相比,春季修枝的完全愈合率、愈合生长率明显较高。综合考虑修枝对杨树胸径生长量的影响,笔者认为Ⅰ-69杨的修枝起始年龄以第1轮枝条的年龄达到4年时为宜,修枝季节以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宜。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青钱柳1 a生苗的年生长节律,结果表明Logistic方程拟合苗木生长节律效果良好;并将其生长期划分为出苗期(5月15日以前)、生长初期(5月16日~7月6日)、速生期(7月7日~9月26日)和生长后期(9月27日~11月加日),速生期内的净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基础上,论述了安徽不同区域林农复合经营发展现状及有效模式,详尽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可行性、可持续、规模化、产业化、市场风险、技术研究、技术培训、资金来源以及基础建设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规划、政府扶持、系统研究以及资金筹集等方面的对策,旨在为林农复合经营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中南部几种主要森林类型水文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中南部主要森林类型林下枯落物蓄积量、持水量、吸水速率等的研究,结果表明:①针叶林中杉木(CK)枯落物的厚度最大,达到95mm,针阔混交林的蓄积量最大,为21.94t/hm2,马尾松枯落物的厚度较低,苦槠蓄积量最低。②马尾松×枫香的最大持水量为12.62t/hm2,其他林分的最大持水量均在10t/hm2以下,其中苦槠最低,为2.04t/hm2。③针阔混交林的有效拦蓄能力明显高于阔叶林和针叶林,有效拦蓄量最高的是马尾松×枫香,为17.69t/hm2.苦槠的有效拦蓄量最低,仅为2.47t/hmz。两种不同杉木林分有效拦蓄量均达到10t/hm2左右。可见针阔混交林的水文生态效益优于阔叶纯林和针叶纯林。  相似文献   
17.
以杨—麦复合模式及小麦单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计了4种修枝处理,比较不同修枝处理内小气候因子、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小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杨—麦复合模式内小麦穗长、单穗重、麦粒长、千粒重及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模式,但小麦营养成分含量表现不一;对杨—麦复合模式内欧美杨107进行不同修枝处理后,处理Ⅰ内小麦产量及品质要好于其他3种修枝处理。可见,小麦产量及品质随杨—麦复合模式内小气候因子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小气候因子的变化与杨树修枝强度与方法密切相关。因此,为实现杨树与农作物"双赢",应采用处理Ⅰ的修枝方法开展杨树修枝,即从造林第5年春季修除第1年生的轮生枝,第6年春季修除第2年生的轮生枝。  相似文献   
18.
油茶-茶复合模式对茶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油茶-茶复合模式的生理生态学理论基础,分析了油茶-茶复合模式和纯茶模式内茶树叶光合特性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的差异情况,并对茶树光合特性与生态因子进行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纯茶模式内茶树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为双峰曲线,即午休现象较为明显,而复合模式的为单峰曲线;从整体上看,纯茶模式内茶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高于复合模式;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曲线,纯茶呈单峰曲线,而复合模式的呈双峰曲线;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曲线与净光合速率的基本相反,纯茶和复合模式的蒸腾速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下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都有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空气相对湿度及空气温度,而油茶-茶复合模式的茶树还受到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