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28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非活性有机碳(NLOC)及碳库管理指数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侵蚀环境的坡耕地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较低,土壤碳库处于高速低效率运转;撂荒后可以显著增加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并随恢复年限呈显著线性关系,50 a时,TOC、LOC和NLOC分别较坡耕地增加169%、144%和201%,为侧柏林的35%、39%和33%;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较坡耕地明显增加,增幅分别达到169%和117%,仅为侧柏林的35%和42%.表明坡耕地撂荒后,土壤碳库转化效率逐步提高,土壤管理经营更趋于健康科学,但相对于破坏前天然林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碳库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主要肥力因子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反映生态恢复过程土壤质量演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余甘子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对6个天然居群68个余甘子单株的17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利用巢式方差分析、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其变异规律进行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68个余甘子单株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余甘子果实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6831~1.6606,果实颜色较大,腹缝线形状较小。6个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1.73%~25.47%;11个表型性状的变幅为6.16%~43.35%。居群内变异(54.79%)大于居群间变异(20.95%),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50%,各性状均有一定程度分化。11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果横径、果纵径、单果重、单个果肉重、果核重、果核横径、果核纵径、果肉厚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各性状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相互协调性。11个表型性状归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37%;表型性状综合得分P6居群的58号单株F值最高,为1.82,综合表现最好; P1居群的2号单株F值最低,为-2.24,综合表现最差。6个余甘子天然居群的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有变异,果实、种子的质量性状变异较高,其适应性潜力相对较大;形状性状相对稳定,不易产生变异。余甘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变异,收集保存余甘子种质资源时应增加居群内个体数量,并优先收集有特殊表型的单株。  相似文献   
13.
赵亮  常纪恒  王宏生  余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817-17820
采用静态称重法对4个牌号的成品烟丝在50%~80%的相对湿度范围内,分别测定了12、16、20、24、28、32、36℃时的平衡含水率,得到各牌号烟丝的吸湿特性曲线,通过非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评价4个常用的平衡含水率数学模型对测定数据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ModifyHalsey模型对4个牌号成品烟丝的平衡含水率预测效果最好(R^2〉0.980),利用拟合的模型做出的烟丝等平衡含水率温湿图,在贮丝温湿度调节及贮丝房空调节能运行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NS1基因克隆及其蛋白表达纯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表达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type B)非结构蛋白NS1,本研究通过PCR扩增了日本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P3株NS1基因,并分别构建了其融合表达His和GST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用IPTG诱导表达了NS1融合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进行鉴定,并用尿素变性复性和镍亲合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NS1的两个原核表达载体pET-42b-NS1和pGEX-KG-NS1,P3株NS1基因全长1 056bp,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约40ku的蛋白,尿素变性复性效果较好,镍亲合层析纯化得到纯度和浓度均较高的NS1蛋白。JEV NS1基因可以通过原核表达系统高效表达蛋白并纯化得到高纯度产物,为后期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杨勇  余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064-5066
介绍了贵州省土地整治的发展现状以及近年来所做的工作及成效,分析了贵州省土地开发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对待土地整治积极性差,土地整治技术有待提高,各部门协同能力差及后期监管制度不完善,据此提出了贵州省土地整治工作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一串红优秀品种“展望”F1代为试材,在昆明市对一串红进行了初次用花后的花期调控研究.结果表明:在露地广场和绿化草坪内对秋冬季末花期一串红盆花植株进行不同强度修剪处理可满足不同时期用花需求;在夏秋和冬季针对不同末花期植株剪除残花后15~60 d可达到盛花期,随着温度的降低,不同处理组一串红达盛花所需天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生长和开花效果则渐差;不同立地应用方式花期调控试验表明,脱盆定植草坪内的一串红有最佳使用效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做到了近半年花开不断,生长势及抗寒、抗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为贵州省杉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以《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林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2013年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成果资料,系统地分析了贵州省杉木林林地质量及低效林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贵州省杉木林林地质量主要为Ⅲ~Ⅳ级,占全省杉木林总面积的97.30%;杉木资源集中分布在黔东南州的锦屏、黎平和从江等9个县的中心产区,其余8个市(州)也有零星分布;全省杉木低效林面积78.45万hm2,占全省杉木林总面积的58.31%,其分布与岩溶石漠化状况基本一致,与林地质量呈反比,杉木林的林木质量和产量普遍较低.提出了规范林地管理、强化苗木质量、加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降低低效林产生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贵州核桃产业基地的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贵州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在GIS平台上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分别绘制贵州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土壤适宜性区划和地形因子适宜性区划,综合得到贵州核桃种植生态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贵州省总体上位于核桃种植生态适宜和最适宜区,种植生态最适宜区为贵州毕节市、遵义市、六盘水市、贵阳市以及黔西南州和黔南州南部和黔东南州北部.  相似文献   
19.
以侵蚀环境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撂荒后植物种群生态结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退耕撂荒后植被演替恢复过程可划分为:先锋植物物种期(1~5 a),物种渐繁荣期(6~8 a),物种鼎盛期(9~13a),物种准稳定期(13~20 a)、物种相对稳定期(20~30 a)和灌木先锋物种入侵期(30~50 a)。其中先锋植物物种期以茵陈蒿、苦买菜、猪毛菜为关键种;物种渐繁荣期以委陵菜、阿尔泰狗哇花和隐子草为关键种;物种鼎盛期多物种共存,关键种不明显;物种准稳定期以长芒草、铁杆蒿和达乌里胡枝子为关键种;物种相对稳定期以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为关键种;灌木先锋物种主要有杠柳、木本铁线莲、绣线菊等。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先锋植物物种在演替初期先增多,而后逐渐减少,到演替中后期时演变为偶见种或从群落中基本消失;而一些过渡指示物种,其地上生物量大多呈升——降的变化趋势;群落稳定优势种的地上生物量呈持续增大的演变趋势,它们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也是越来越大。而演替中的过渡优势种的地上生物量的演变趋势为单峰曲线,它们在群落中的重要性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升到降的演变过程。同时,退耕撂荒地植被演替中,大多数先锋植物的生态位宽度较窄,分布范围较小,是生态特化种;但优势先锋植物,生态位宽度却较大,分布范围极广,是生态泛化种。与之相对应的演替中后期过渡优势种或稳定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则较窄,分布范围不及优势先锋植物,是生态相对泛化种。退耕撂荒地植被演替中植物种群的替代是通过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和种间竞争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侵蚀环境撂荒地植被恢复与土壤质量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黄土丘陵区退耕撂荒地植被恢复与土壤相关要素的关系,为生态恢复重建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实验站墩山退耕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群落特征调查和土壤质量测试分析等,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质量的协同效应研究。【结果】在其恢复过程中,植被地上生物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它们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而与土壤大团聚体、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水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微生物量(C、N、P)以及土壤呼吸强度之间呈正相关,与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同时,植被地上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抗蚀性关系密切,它们与表示土壤抗蚀性能的土壤团聚度、结构系数之间呈正相关,与土壤分散系数、结构体破坏率之间呈负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之间亦呈正相关。【结论】黄土丘陵区退耕撂荒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得到不断恢复提高,并能促进植被的生长繁衍,推动植被恢复演替进展,植被恢复健康和演替的同时,亦进一步推动土壤质量的改善提高,二者之间表现为正向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