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林业   29篇
农学   4篇
  2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茂兰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冉景丞  鲁成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209-5211
茂兰保护区属亚热带喀斯特原始森林,发现兰科植物44属131种,其中有30余种被广泛应用于医药,20余种被作为观赏花卉,10余种被药赏两用。由于长期的过度采集,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天麻(Castrodia elata)等种类已经处于濒危,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等种类资源也在锐减。白花兜兰(Paphiopedilum emersonii)等分布狭窄的种类已处于极危状态。兰科植物生境的改变使芋兰属(Nervilia)、白芨属(Bletilla)等种类资源量锐减。应在加强保护,严格执法的同时,规范兰科植物利用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力度,发展人工种植以扩大资源量,寻求替代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减少野生资源消耗。  相似文献   
52.
水族是茂兰自然保护区内的主要居住民族之一。水族人民在长期的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中形成了很多传统习俗,在这些习俗中处处透露出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水族自然崇拜中的树神崇拜、水族风水观念对水族村落布置的影响、生态建筑中"干栏"式楼房的修建、就地取材进行石棺墓葬和石棺上雕刻的图案、水族传统服饰的颜色与刺绣、水族梯田稻作农耕中梯田的开发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族人民生计方式的转变减少了对土地的开发、村规民约对保护区内人们行为的约束等,使得茂兰保护区内水族聚居地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3.
专家点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中国西南的喀斯特峰林景观自古至今披满了文人骚客的溢美之词。然而在生态学家眼中,这些峰林却如同饱遭虐待早已失去青春的老人,裸露岩隙挣扎生长的刺岩椒、竹叶椒、蔷薇、小檗等有刺灌木遮挡不住其青筋崩露的粗糙肌肤。  相似文献   
54.
生态旅游解说系统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茂兰自然保护区实地调查,发现茂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存在人员解说系统缺乏、非人员解说系统不完善、解说系统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功能体现不足、未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作用、缺少游客中心、景区外辅助解说系统薄弱、宣传信息偏失等问题,并据此提出把旅游解说系统的合理规划设计提上日程、导游服务活化解说、建立游客中心、科学设计牌示解说系统、加强科普知识和生态保护宣传教育、重视景区外辅助解说系统的建立等构建茂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的对策。  相似文献   
55.
荔波喀斯特森林4种木本植物水分来源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南方喀斯特区气候湿润,但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储水能力差,水分成为限制因子,土层下广厚基岩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了空间,形成其独特的水分机制。采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与测定植物清晨水势的方法,选取贵州南部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喀斯特原生林、次生林及因人类砍伐退化的喀斯特灌丛,分析测定其中4种常见优势木本植物小枝木质部水分及土壤水、表层岩溶带水氢氧同位素值的相关性,确定植物水分来源,并通过相关模型计算水源贡献比;探讨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无论雨季或旱季,表层岩溶带水是喀斯特植物的稳定水源。各植被类型都主要利用土壤水,在降水减少的10月,灌木林和原生林对表层岩溶带水的用量比例提升,而次生林对土表水的用量更高。不同物种有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常绿小乔木香叶树利用表层岩溶带水比例最高,显示其较深的根系;而落叶乔木圆果化香表现为较浅的根系和干季表土水利用比例较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56.
2014年5—10月,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湿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手拣法、陷阱法对获得的地表节肢动物进行分离、分类。结果显示,采集的4 777只地表节肢动物隶属9纲26目27类,其中优势类群3类(蜘蛛目、鞘翅目和膜翅目),常见类群15类,稀有类群9类。各湿地地表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无显著差异(P>0.05)。多样性分析表明,地表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类群数和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均出现在洞弓沼泽湿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板寨溶洞湿地最大。  相似文献   
57.
姚正明  余登利  冉景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32-15534
以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阐述开展生态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现状,剖析了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加快生态旅游建设步伐、提高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增加旅游经济群众的覆盖面、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拉长旅游经济产业链、建立反哺机制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等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8.
为了给兰顶山蝴蝶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对荔波县兰顶山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资源进行了调查、鉴定.结果表明:兰顶山自然保护区的蝴蝶有40种,隶属8科33属,其中凤蝶科12种,粉蝶科8种,蛱蝶科6种,灰蝶科5种,眼蝶科3种,斑蝶科3种,弄蝶科2种,环蝶科1种,属于国家保护名录的有箭环蝶和枯叶蛱蝶2种.  相似文献   
59.
以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域,观察鸟类物种并收集鸟粪,分离粪便内残渣中保留完整的种子,同时以去除果肉(皮)的种子、未经处理种子为对照进行萌发试验,分析食果鸟与食源植物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经消化道后的鸟粪含种率为79.90%,含种数最多时为104粒,含种种类约为每份1~5种,其中,每份含1、2种种子的数量占比分别为63.40%、28.17%。经消化道的种子萌发率为22.22%,其与去除果肉(皮)的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未处理种子的萌发率。食果鸟粪便内共鉴定出食源植物5目10科11种,其物种果实主要以聚花果为主。取食多样性高的鸟类为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及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不同月份食果鸟取食食源植物的数量有明显差异(P<0.05),取食高峰期为8—11月份。不同生境间食果鸟及食源植物也存在一定差异。食源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而鸟类取食活动扩大了植物的传播距离,且经鸟类消化道的种子萌发率更高。  相似文献   
60.
龙健  周建威  冉景丞  覃龙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49-13051
在2007年8月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研究小叶兜兰的光合反应日变化规律,探索小叶兜兰的植物生理特点和微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