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1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21.
金龟子绿僵菌能够寄生昆虫,也能与植物共生。黏附素MAD1是绿僵菌与宿主互作初期的黏附因子。已知它在昆虫的侵染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但与植物的互作机制报道甚少。为了研究MAD1在绿僵菌与植物共生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同源重组构建了金龟子绿僵菌mad1敲除株,并检测了敲除株的生长、产孢、孢子萌发及毒力等生物学特性,进一步利用qRT-PCR分析了MAD1在调节花生免疫响应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敲除株产孢量降低了43.67%,分生孢子萌发中时为27.69 h,显著长于野生型菌株的13.43 h。敲除株对家蚕的半致死时间LT50为8.9 d,较野生型菌株的7.62 d显著延长。敲除株处理花生6 h后,花生免疫类基因CNGC1、PCD4,抗病基因SWEET10及转录因子WRKY41、MYB86的转录水平出现显著上调,而钙调素CML5、CML19的转录表达受到明显抑制。本研究证明了mad1是金龟子绿僵菌产孢、孢子萌发及毒力的正相关基因,并且MAD1在金龟子绿僵菌与植物相互作用初期,抑制植物抗性级联反应,减弱过敏反应,降低对微生物的抵御能力,同时增强共生信号的传导,这些作用有助于金龟子绿僵菌在花生根组织上定殖。  相似文献   
22.
白僵菌菌株的紫外线诱变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自然罹病的桃小食心虫和蛴螬僵尸上分离到产孢量较高的球孢白僵菌菌株46-1和卵孢白僵菌菌株4号,经紫外线照射处理,获得2个球孢白僵菌菌株23号和53号、1个卵孢白僵菌菌株45号,它们的产孢量和毒力稳定高于亲本,而且生产性状和田间防治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3.
白僵菌制剂不同剂型防治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在辽宁省昌图县进行白僵菌制剂不同剂型防治亚洲玉米螟试验。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在亩施菌量相等条件下,用可湿性粉剂喷雾,粉剂喷粉和手撒颗粒剂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用2.5×10~4亿孢子/亩剂量,在玉米心叶期防治一次,玉米螟幼虫可减少90.5~91.6%。用同上剂量和剂型,在两个乡镇1.2万亩玉米上大面积防治示范,三种施药方法玉米螟话虫数分别减少86.9%、80.7%和78.5%。其中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效果和防治工效均较高,防治费用较低,无粉尘污染,菌剂便于运输及贮存,且适合于超低量喷雾,有推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4.
为了改进绿僵菌防治花生田蛴螬的施菌技术和策略,研究了蛴螬对绿僵菌及花生根系的行为趋向及变化。在框盘和池内进行了施菌、种植、接虫与对照的多项组合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无绿僵菌和无寄主植物的对照土壤中,蛴螬移动缓慢,方向随机,可到达试验范围的最大距离。在施用绿僵菌的土壤中,蛴螬仍表现随机移动分散;施菌土与非施菌土两侧对比时,框盘与池内试验结果相近,蛴螬在施菌土中分布分别占53.3%和54.4%,比在对照土中略高,但无显著差异;中心施菌周围不施菌时,66.7%的蛴螬停留在中心区域,而当中心不施菌仅周围施菌时,38.3%蛴螬停留在中心区域,大部分扩散移动到周围施菌区,二者差异显著,说明对绿僵菌没有明显正或负向趋性,或仅有微弱趋向性。框盘一侧中有寄主植物时,相对于对照65.0%的蛴螬趋向植株,83.3%趋向植株加绿僵菌,显著高于无植株的一侧;当周围无寄主植物时,池中聚集的蛴螬会扩散寻找植物;周围有寄主植物时,蛴螬明显趋向寄主并停留在寄主附近,数量显著高于在植株外围,形成聚集分布;绿僵菌对蛴螬接近花生根有一定的阻止作用。  相似文献   
25.
为了明确含有cry8E基因的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不同转化子存在毒力差异的原因,揭示胞外酶与毒力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测定了6株含cry8E基因绿僵菌阳性转化子的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几丁质酶和磷脂酶活性及其对暗黑鳃金龟幼虫Holotrichia parallela毒力,并分析了各个酶活指标与菌株毒力之间的相关性。生测结果表明,不同转化子间毒力差异较大,LT50的变化范围为14.48~21.26 d,校正累计死亡率变化范围为64.50%~92.86%。酶活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之间活力差异较大,且不同酶的活力变化规律不一致。将不同转化子的酶活分别与校正累积死亡率和LT50值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发现各转化菌株酸性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与毒力相关显著。为了进一步确定酸性蛋白酶和几丁质酶对毒力的综合影响,将不同转化子的酶活与校正累积死亡率、LT50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发现仅有几丁质酶活性与菌株毒力相关性显著。因此,推测不同转化子对寄主毒力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菌株间几丁质酶活性不同,几丁质酶可以作为大量转化子初步筛选的参考性指标,但是不能完全替代。  相似文献   
26.
草原蝗虫发生与栖境存在紧密而复杂的关系,二者关系的研究是评估蝗灾发生风险的基础。本文分析了不同栖境内蝗虫种群密度与21个植被特征参数的相关关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进行了栖境评价及风险评估,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低优参数植物生物量多样性对蝗虫种群密度影响最大,最佳投影向量a为0.6725;高优参数禾本科生态优势度对亚洲小车蝗密度影响最大,最佳投影向量a为0.6547;样点植被投影特征值Zi与蝗虫种群密度线性相关关系极显著(y=48.861x-18.937,R=0.9509**),Zi越大,栖境内植被越适合蝗虫的发生,蝗灾发生的风险越高,根据Zi值可预测不同栖境草原蝗虫的发生。投影寻踪模型评价不同植被条件下蝗虫的发生风险,可以排除与数据结构和特征无关或关系很小变量的干扰,是一种更稳健实用的方法,对于蝗虫的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国内外杀虫绿僵菌制剂的登记现状与剂型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农药在植物保护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视。绿僵菌是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作为真菌杀虫剂已被成功应用于蝗虫、金龟子、象甲等多种害虫的田间防治。近40年来,已有83个绿僵菌产品在13个国家或地区获得注册,制剂研究与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等传统剂型质量得到改善,超低容量剂、浸渍剂等新剂型可适应特殊应用环境,产品的防治对象涵盖范围更广。本文就国内外绿僵菌产品注册登记情况、制剂类型特性及制剂技术的载体、助剂和加工过程等主要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真菌生物农药的科研、应用及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8.
为了明确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东亚飞蝗的致病机制,探讨绿僵菌对东亚飞蝗中肠保护酶系和解毒酶系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东亚飞蝗被绿僵菌侵染后,中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酚氧化酶(PO)、乙酰胆碱酯酶(AchE)、全酯酶(ESTs)6种酶活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中肠保护酶SOD、POD、CAT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PO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最后下降的趋势;解毒酶AChE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ESTs则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5 d时与对照趋于一致。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飞蝗被绿僵菌侵染后,不同的酶活力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对于揭示绿僵菌的致病机理及寄主对真菌侵染的免疫机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
绿僵菌与椰甲截脉姬小蜂对椰心叶甲的协同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nisopliae侵染和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寄生两种生防措施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对两种措施协同控制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绿僵菌菌株HK4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成虫安全;但绿僵菌侵染使姬小蜂对椰心叶甲的寄生率显著降低。在先接种绿僵菌后接入姬小蜂的情况下,椰甲截脉姬小蜂对椰心叶甲的寄生率仅为10.23%,显著低于其单独寄生的寄生率79.55%;绿僵菌对椰心叶甲的侵染率为96.59%,高于绿僵菌单独处理的侵染率84.09%,但不显著。而在先接蜂后接种绿僵菌的处理中,绿僵菌对椰心叶甲的侵染率仅为69.09%,显著低于绿僵菌单独处理。对椰心叶甲的生测结果显示,先接种绿僵菌再接入姬小蜂、先姬小蜂寄生再接种绿僵菌、同时接种绿僵菌和接入姬小蜂3种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98.86%,显著高于绿僵菌单独侵染和姬小蜂单独寄生。  相似文献   
30.
采用体表接菌法测定了商品生物农药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PD20080671在15、20、25、30、35和40℃等6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对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累积死亡率在接菌后19 d内均随天数的增加而升高。35℃的累积死亡率最高(82.5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0℃的累积死亡率最低,为55.00%。死亡个体的湿度培养结果显示绿僵菌在高温条件下萌发的时间较短,40℃为4.26 d,15℃为19.36 d。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35℃都不利于绿僵菌杀死蝗虫。因此,在田间施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东亚飞蝗时应尽量避免高温天气,建议在上午低温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