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5篇
林业   104篇
  6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灰木相思茎段腋芽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灰木相思茎段腋芽为外植体,采用在木本植物茎叶组培材料上经常采用的3种消毒方法及前人已在相思类植物营养器官组培上取得成功的3种萌芽培养基、芽增殖培养基和根诱导培养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1/800灭菌净10min 75%酒精50S 0.1%HgCl2 5min的消毒效果最好,以改良MS 6-BA1.0 NAA0.2的萌芽效果最好,以MS 6-BA2.0 IBA0.2的增殖效果最好,以改良MS IBA1.5 NAA0.4生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2.
四川地震灾后重建生态修复Ⅱ: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生态修复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结合我国两年多来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生态恢复重建的实践,提出了2年间地震灾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震灾区中长期生态修复的建设的基本原则、目标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53.
本文阐述了城市森林、生态城市及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提出了城市森林的主要评价指标,论述了我国生态园林城市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4.
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是西南亚高山林区水源涵养林的主要森林类型,在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上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干筛法和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林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本区域各演替阶段次生林的土壤团聚性均比较强,大团聚体的含量为冷杉+桦木混交林最高,且大团聚体的形成与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有机碳的含量主要是存在于大团聚体中,以>5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最高,表现为桦木+冷杉混交林>冷杉原始林>桦木林,且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氮含量呈正相关。虽然冷杉原始林大团聚体含量较冷杉+桦木混交林低,但有机碳总含量最高。微团聚体含量随演替阶段的升高呈升高趋势,有机碳的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基本呈增加趋势,比较不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贡献率发现,虽然<0.25 mm粒径的有机碳含量高但是贡献率低,说明微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力更强,且桦木+冷杉混交林>桦木林>冷杉原始林。  相似文献   
55.
石漠化由于其分布面积广,生态环境差,治理难度大,影响程度深,扩展趋势快,而被喻为地球"生态癌症"。本文通过总结全国3年石漠化试点工程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及面临的主要难题,旨在为下一步综合治理提供基础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6.
为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云杉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川西亚高山的米亚罗林区以不同林龄(20 a、30 a、40 a)的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间伐(即对照)、弱度间伐和中度间伐3种处理,在间伐1 a后,分析林下灌草层的生物多样性指标,结果表明1)20 a生的云杉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受弱度间伐和中度间伐的影响不大;2)中度间伐会显著降低30 a生和40 a生云杉人工林林下草本层的Shannon-Weiner指数;3)弱度间伐会显著增加40a生的灌木层的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研究表明,在短期1 a内,间伐对30 a生和40 a生的云杉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植物种群构件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植物种群构件研究对于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和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植物种群构件概念的产生与发展,从叶构件、生殖构件、芽构件、枝构件、茎构件和根构件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需要将研究对象多元化,均衡各构件的研究深度,并从构件水平探讨植物种群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同时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完善植物种群构件理论并促进种群生态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8.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坡面尺度土壤贮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干旱河谷区土壤层的蓄水特性,以期揭示该区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水分的时空格局及其供水机理。本文对理县干旱河谷区典型阳坡的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表明:海拔1450m、1650m、1850m和2050m的0~50cm土层的年平均贮水量分别为54.04mm、42.8mm、56.38mm和66.22mm,表明了在典型阳坡上部土壤水分贮量最大,下坡位次之,水分条件最差的地带出现在中坡。土壤层贮水量在剖面上的垂直变化规律为30~50cm土层>10~30cm土层>0~10cm土层,底层贮水量最大,表层贮水量低且稳定。在典型阳坡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层贮水量季节分布极不平衡,贮水量变化过程与降雨量季节变化不一致,贮水量变化明显滞后于降雨过程,滞后期为1个月。  相似文献   
59.
不同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及养分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皮条河上游巴郎山3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的土壤颗粒组成、总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巴郎山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属中质地土壤;3个海拔梯度表层土(0~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亚层土(15~30cm);在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增加呈现由低到高,再变低的趋势,亚层土则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表层和亚层土壤全氮含量均随海拔降低而减少;巴郎山高山栎林土壤碳氮比值较小,平均为12.77;在2个土层中,总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的相关性随海拔梯度递减由极显著正相关(P<0.01)到不相关;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海拔3549m处与粗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粘粒呈显著负相关(P<0.05),3091m处与粗粉粒含量正相关性显著(P<0.05),2551m处与细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亚层土壤全氮含量只在海拔2551m处与细粉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0.
本文通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分布梯度上的川滇高山栎不同年龄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研究表明:(1)当年生叶营养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NKCaPMg,分别为1.45%、0.75%、0.49%、0.17%和0.13%;N、P含量随海拔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即在海拔2 400 m和2 800 m较低;K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Ca、Mg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老叶营养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NCaKPMg,分别为1.08%、0.79%、0.40%、0.16%和0.11%;N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P、K、Ca、Mg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即在海拔2 400 m和2 800 m较高。(3)N、K、Mg含量呈现当年生叶比老叶高的趋势;P含量除2 600 m以外,老叶的含量比1年生叶低;Ca含量在海拔2 400 m以上出现老叶比1年生叶高,海拔2 000 m为1年生叶比老叶高;(4)N/P比值,当年生叶范围在7.83~9.50,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老叶范围在5.25~9.00,具有随着海拔的升高先下降后升高的趋趋势。C/N比值,当年生叶范围在31.91~40.18,老叶范围在44.34~56.04,总趋势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P/K比值,当年生叶范围在0.20~0.28,老叶范围在0.31~0.48;当年生叶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老叶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K/Ca比值,当年生叶范围在0.83~3.91,老叶范围在0.39~0.65;当年生叶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老叶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K/Mg比值,当年生叶范围在3.56~10.75,老叶范围在2.50~6.00,总趋势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