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5篇
林业   104篇
  6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通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分布梯度上的川滇高山栎不同年龄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研究表明:(1)当年生叶营养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NKCaPMg,分别为1.45%、0.75%、0.49%、0.17%和0.13%;N、P含量随海拔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即在海拔2 400 m和2 800 m较低;K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Ca、Mg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老叶营养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NCaKPMg,分别为1.08%、0.79%、0.40%、0.16%和0.11%;N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P、K、Ca、Mg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即在海拔2 400 m和2 800 m较高。(3)N、K、Mg含量呈现当年生叶比老叶高的趋势;P含量除2 600 m以外,老叶的含量比1年生叶低;Ca含量在海拔2 400 m以上出现老叶比1年生叶高,海拔2 000 m为1年生叶比老叶高;(4)N/P比值,当年生叶范围在7.83~9.50,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老叶范围在5.25~9.00,具有随着海拔的升高先下降后升高的趋趋势。C/N比值,当年生叶范围在31.91~40.18,老叶范围在44.34~56.04,总趋势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P/K比值,当年生叶范围在0.20~0.28,老叶范围在0.31~0.48;当年生叶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老叶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K/Ca比值,当年生叶范围在0.83~3.91,老叶范围在0.39~0.65;当年生叶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老叶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K/Mg比值,当年生叶范围在3.56~10.75,老叶范围在2.50~6.00,总趋势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62.
本文通过单因素对比试验资料分析表明:缺苞箭竹造林平均丛成活率、丛保存率为93%--97.6%,造林时间为5月、9月的雨日之后,造林第5年丛生物量可达900--1201Kg;造林方式应以穴状或状整地为好,以减少高山区造林整地破土面积,保持水土;森林环境是箭竹造林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直播造林虽生长缓慢,但为研究模拟缺苞箭竹天然更新,以及其生长进程和环境的反应提供了一种新尝试,同时,为同种异龄林的营建打  相似文献   
63.
珍稀濒危植物穗花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穗花杉是第三纪残遗植物,雌雄异株,雄球花穗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的珍稀濒危树种。本文系统地综述了穗花杉在系统分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繁殖方法和濒危原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对穗花杉的研究历史和研究内容作一个较系统的介绍和评价,为恢复和扩大穗花杉种群,合理利用和保护穗花杉资源提供较全面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64.
云杉人工林凋落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四川西部高山林区黑水县寡古1966年更新的川西云杉(Picea balfour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凋落物的收集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云杉人工林年凋落量为2 760.11 kg.hm-2,其中凋落针叶、树枝、树皮-杂物各占林分年凋落量的80.81%、17.40%和1.79%。凋落量各月间变化大,全年出现两个峰值;营养元素(N、P、K、Ca、Mg、Fe、Zn、Cu)贮存量为64.086 kg.hm-2.a-1,凋落针叶、树枝和树皮-杂物分别占林分营养元素贮存总量的85.58%、13.61%和0.81%。  相似文献   
65.
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直线和指数模型,直线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82~0.996;2)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25.22 t·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木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72.20%、23.71%、1.80%、1.66%和0.63%;3)川滇高山栎灌木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18.21 t·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为干>枝>叶>皮,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28%、26.88%、19.82%和10.02%.海拔2 720~2 9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3:2:1;海拔3 020~3 1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2:2:1.4)随着海拔升高,川滇高山栎优势单株地径、高度及生物量呈减小趋势.海拔2 720~2 920 m处,川滇高山栎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纺锤形分布,集中分布在株干高2.0~3.0 m处,约占总量的60%~70%;在海拔3 020~3120 m处或低海拔的干旱生境,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呈金字塔形分布,个体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布随树干的升高而降低,集中分布在0~1.0 m处,占总生物量的60%以上,0.0~2.0 m处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4%~99%.  相似文献   
66.
对四川省西部甘孜凉山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文献资料,该地区现已知两栖爬行动物共121种。其中,两栖动物57种,隶属于2目10科18属;爬行动物64种,隶属于2目9科32属。该地区物种组成较为丰富,区系组成以东洋种为主,特有种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67.
利用2002年ETM+卫星遥感图片解译结果并结合实地调查,对雅砻江上游地区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及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1)本区的景观类型主要由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两大系统构成。前者稳定性较差而后者稳定性较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2)该区景观生态系统多样性为:森林群落乔木层树种比较单一;灌丛群落类型多样,多样性较高;草句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多样性。(3)该区的景观斑块数量特征为: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城乡、村落用地、未利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19.B9%、66.50%、0.82%、0.37%、0.03%和12.40%。草地是该区整体景观的基质,对景观的影响最大,林地类型在整个景观中零散、破碎。(4)该区景观类型面积多样性指数为0.9137,类型周长多样性指数为1.0224,类型斑块数多样性指数为1.2556。表明流域景观类型面积分布最不均匀,相反,景观类型斑块数分布相对较均匀。  相似文献   
68.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涉及一些基本的理论.这些理论都是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出发点.本文汇集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些基本理论,如最小存活种群、岛屿生物学理论、集合种群、边缘效应、生物最小面积、生物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系统理论、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的伦理价值、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这些基本理论能为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9.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的测定,研究了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比较分析了不同径级根系比根长、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体积比及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岷江柏Ⅰ、岷江柏Ⅱ、榆树、刺槐和辐射松的根桩、粗根、中根和小根(φ>2mm)的根系生物量总和占单株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87%、58.99%、76.8%、83.0%和35.79%,细根(φ<2mm)生物量占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大小顺序为辐射松>岷江柏Ⅱ>榆树>岷江柏Ⅰ>刺槐。②岷江柏Ⅰ、岷江柏Ⅱ、榆树、刺槐和辐射松单株总根系长度分别为45.87、20.43、9.22、14.08和17.85m,单株总根系干质量分别为39.643、11.867、7.307、6.683、2.900g,相关分析表明根长与根质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③干旱河谷区人工林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体积比的垂直分布格局一致,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体积比与根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四川卧龙地区木本植物类群的详细调查和对过往研究资料的系统收集、统计分析,表明,卧龙地区有木本植物83科、224属和684种(食种以下等级,不含栽培种);卧龙地区以温带成分为主,占总属数58.33%,热下沉成分占36.56%;卧龙地区稀有濒危植物、单种属、少种属、中国特有属均占较大比重,说明其历史起源的古老性;卧龙林区木本植物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分布交错,特别是热带、亚热带科、属中 耐寒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