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5篇
林业   104篇
  6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大熊猫主食竹──紫箭竹种子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紫箭竹育苗试验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幼苗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不同育苗方式、不同播种季节和不同播种方法育苗成效的差异,根据幼苗生长特性和幼苗生长过程对生态条件要求的不同,划分了生育期,并针对各生育期的管理,提出了关键技术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82.
本文根据古地理变迁和古植物资源,应用多学科观点和理论,对四川暗针叶林起源的时代、来源,扩展以及四川暗针叶林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进一步阐明了四川暗针叶林本地起源的观点,同时分析指出生态因子的骤变和补偿作用,是促进四川暗针叶林形成、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3.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含量、贮量与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米亚罗地区23年生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中各组分营养元素含量、贮量和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植物层各组分的营养元素含量随器官、年龄及分布层次而异,土壤层N、P营养元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而K和Mg则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系统中5种营养元素(N,P,K,Ca,Mg)的总贮存量为307121.08kg/hm^2,其中土层营养贮存量为305345.02kg/hm^2,枯枝落叶层为1776.06kg/hm^2,乔木层为1401.29kg/hm^2,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是3.59kg/hm^2和11.48kg/hm^2。还调查了不同生长级林木细根的营养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84.
通过对四川盆地浅丘区农林复合系统模式区植被的调查研究及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的测定,建立了估测墨西哥柏、柏木和栓皮栎等乔木树种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总生物量大小排序结果为:灌木—柏木、栓皮栎林>灌木—草类—桤木、柏木林>草类—柏木林>灌木—草类—墨西哥柏林>草类—墨西哥柏林>草类—灌丛林>荒草地,最大为78.554t/ha,最小为4.009t/ha。同时,对比分析和评价了该区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分配及垂直结构,生产潜力和防护效能,为优化系统的建立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
秦巴山地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由于气侯类型多样,生物气候垂直带谱十分明显.该区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为了宏观地在大范围内布局林业生产,做到“适地适树、造林种”,更好地为林业生产服务.笔者对秦巴山地的立地进行了高、中级分类的初步尝试.将秦巴山地划分为8个立地区、2个亚区、以及31个小区.针对其自然特点、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林业划产的发展方向和宏观战略性的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86.
在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采用塑料棚育苗、大田育苗和山上直播育苗三种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棚内比棚外年平均增温0.4℃,年平均湿度提高3.6%;根据竹苗生长需要,控制其需水量和棚内光照等措施,每年可延长竹苗生长期一个月以上。在两年零2个月的生长时间里,棚内竹苗高比田间竹苗高13.17cm;地径比大田竹苗大0.03 cm;平均每丛株数多5株;每株叶片多2.2片。塑料棚育竹苗与大田育竹苗相比,还可节约用种,且可以提前一年出圃造林。从经济效益上衡量,除第1年塑料棚育竹苗比大田育竹苗投资多外,2~3年后塑料棚育竹苗收入和总收入就开始多于大田育苗。4年多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竹苗生长的平均高度比较,塑料棚竹苗的高度是大田竹苗高度的2.3倍,是直播苗的14.6倍,地径和分蘖株数也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87.
川西云杉人工林种群竞争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根据人工林固定标准地的定位观察资料,研究了川西云杉(Piceabal-fouriana)和云杉(P.asperata)人工林种群的竞争规律。结果表明:云杉人工种群初期生长缓慢,12龄前平均生长量为0.06cm~0.11cm,以后生长加速,18龄平均生长量为0.4cm~0.7cm;20龄左右可能发生大的种内干扰,有一次较大自疏,但仍未出现年轮宽度的骤增;26龄时,经人为干扰(间伐),年轮宽度略有增加,说明密度在3000株/hm2以上的云杉人工林种群密度仍然过大。采用干扰指数模型分析表明,云杉人工种群格局形成过程的主要动力为种内竞争  相似文献   
88.
本文分析汶川地震受灾区四川自然保护区及其栖息地重要地位,提出了汶川地震灾区栖息地恢复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89.
高寒草甸是高山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本文在综述有关高寒草甸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生物量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与海拔变化的关系、地上生物量及地下生物量与海拔变化的关系,以及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提出对于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的研究应结合中国特有的三级阶梯和...  相似文献   
90.
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按海拔梯度选择了4个异型柳分布地点(2350 m、2700 m、3150 m和3530 m),对各研究地点异型柳进行了叶片光合、CO2扩散导度(气孔导度(gs)和叶肉细胞导度(gm))、δ13C、氮素以及比叶面积(SLA)等参数的测量,以期揭示该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及功能性状间关系的海拔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温度和压强的降低,异型柳的叶片单位面积氮含量(Narea)、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均随之增加,这可能是该落叶灌木对于生长季节缩短的一种响应;同时,植物的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和SLA却均随海拔降低,原因可能在于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将越来越多的氮素用于细胞壁等非光合组织的构建,这是高海拔植物对于外界恶劣环境的一种适应;最后,扩散导度和羧化能力是植物叶片δ13C的主要影响因子,而羧化能力较扩散导度对于异型柳叶片δ13C的作用更大些,进而导致该值呈现随海拔升高的趋势.氮素在光合与非光合系统间的分配是巴郎山异型柳适应不同海拔生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