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83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82篇
  34篇
综合类   354篇
农作物   37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91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板栗实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Dothiorella gregaria、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Trichothecium roseum。越冬的带菌枝条及栗苞为初侵染源。侵染期主要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中下旬。病原菌可能通过外露柱头和幼嫩栗苞进行侵染,有潜伏侵染现象。发病期在栗实采收前后和贮藏期。栗实生长期使用药剂,防效可达76.9—80%,贮藏期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32.
食用型向日葵品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河西地区对引进8个食用型向日葵品种开展比较试验。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食用向日葵品种物候期、主要经济性状、籽粒性状和产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向日葵产量除与产量性状指标有关外,还应注意籽实的宽度。A9产量最高,为4 972.9 kg/hm~2;K14016产量位居第2,为4 941.9 kg/hm~2。二者抗病性好、嗑食品质高,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133.
piggyBac转座系统作为一种遗传修饰的工具,在很多生物体如哺乳动物、昆虫、酵母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目前piggyBac转座系统在绿藻一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中是否有活性很少有入研究.本研究构建含有一个拷贝或多个拷贝并且能够稳定表达piggyBac转座元件的莱茵衣藻藻株.然后在含有转座元件的藻株中瞬时表达普通的piggyBac转座酶和密码子优化后的piggyBac转座酶,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piggyBac转座元件的转座现象.转座酶转入莱茵衣藻细胞内一周和两周之后与转入之前的RFLP图谱对比,有很明显的差异.转入转座酶一周后的TR1藻株原有的1.5kb大小的片段消失,同时出现了3条新的片段:2.8、4.2和6.5 kb.两周之后,这3条片段又发生了变化,表明转座现象存在并且持续发生.转入密码子优化后转座酶一周后的TR3藻株中,1.5、3和4kb大小的片段没有发生改变,但是6.5 kb大小的片段消失了,与此同时新出现了一个2.8 kb大小的片段.两周之后,TR3的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图谱并没有发生变化.为了检测转座酶是否成功转入细胞中,我们在新的接头序列两侧进行侧翼PCR,同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piggyBac转座子偶尔会在非常规性位点5’-TTT-3’和5’-ACGCAG-3’处发生剪切,而常规性剪切位点发生在5’-TTAA-3’处.研究结果表明,piggyBac转座酶对莱茵衣藻体内piggyBac转座子具有转座作用,piggyBac转座系统可以用于莱茵衣藻的遗传学修饰.  相似文献   
134.
湖北省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与控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典型调研法和定点监测法对湖北鄂东大别山、鄂西南武陵山、鄂西北秦巴山以及鄂南幕阜山4大优势茶区的10个茶叶主产县(市、区)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监管等多环节、多角度开展了连续3年的定点监测和调研工作。根据所获取的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情况、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监测数据等资料,明晰了湖北省茶叶生产、加工、监管及产品安全现状,揭示了农户茶叶种植规模小,监管体制建设不到位,生产者质量安全认知存在两大误区,病虫害专业防治服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提出了推行监管"一盘棋"模式、抓住产业"关键大多数"、选择适宜病虫害专业防治服务模式,推进质量安全技术创新等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5.
为了开发适用于甜玉米抗性遗传的SSR标记,通过对高通量测序基因表达谱技术获取的热胁迫下粤甜13号雌穗发育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玉米DNA数据库中开发SSR标记。结果表明,以玉米参考基因数据库获取的58个基因相应序列中,发现53个基因序列存在252个SSR位点,SSR检出率为4.8%,从中开发了251对SSR引物。合成了其中100对SSR引物经PCR及电泳检测,12对引物能在3个甜玉米材料中检测出较好的多态性,占被检测引物的12.0%,扩增带型清晰、稳定性好,这些SSR引物可应用于今后甜玉米抗逆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6.
以9个不同基因型啤酒大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比较了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性状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啤酒大麦品种(系)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曲线变化,开花后天数与千粒重的关系均符合Logistic方程,籽粒灌浆速率变化均呈"慢—快—慢"规律;高秆、旗叶宽大的品种(系)粒重增加时间较早;分蘖能力强或旗叶宽大的品种(系)灌浆速率峰值显现较早,且为单峰,其他品种(系)则为双峰;株高、分蘖能力、旗叶适中的品种(系)保持较高灌浆速率的持续时间较长;在各灌浆特征参数中,最大灌浆速率(Rmax)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最大,平均灌浆速率(R)与千粒重的灰色关联度最大,起始生长势(C0)对前期贡献率的灰色关联度最大。旗叶宽大、分蘖能力和抗旱性较强的品种(系)穗长和穗粒重最大,穗粒数最多,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可作为育种选择目标。0110-16和甘啤7号品种(系)单位面积产量较高,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7.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检测马疱疹病毒1型(EHV-1)的快速、灵敏、特异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同时评价该方法的可靠性。根据马鼻肺炎糖蛋白B(gB)基因特异保守序列设计多对LAMP引物,利用LAMP Real Time Turbidimeter LA-320仪监测反应进程,进行引物筛选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能特异性扩增EHV-1 DNA的LAMP检测方法,并加入SYBR GreenⅠ通过肉眼判断结果。该方法在65 ℃恒温下作用50 min,使EHV-1 DNA获得了高效率的特异性扩增,与其他马易感病毒如马疱疹病毒4型(EHV-4)等无交叉反应;且具有极高的灵敏性,可检测到10-4稀释的目标病毒,比普通PCR的灵敏度高10倍;反应结束后加入SYBR GreenⅠ肉眼观察的结果与LAMP Real Time Turbidimeter LA-320仪监测结果一致。通过将4份临床样品的LAMP检测结果与已得到验证的PCR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显示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简单易操作且设备要求低等特点,具有实地检测EHV-1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8.
对代森锰锌35%水悬浮剂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流点法缩小润湿分散剂的选择范围,对润湿分散剂、增稠剂等助剂的品种及用量进行了研究。通过大量的复配试验确定了最佳配方:原药35%、润湿分散剂8.5%、增稠剂0.25%、防冻剂4%,消泡剂1%、稳定剂1.5%,去离子水补至100%。  相似文献   
139.
基于MapXtreme的小麦、玉米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WebGIS技术支持下,利用MapXtreme控件开发了一套用于小麦、玉米农田生产管理的专家系统。该系统既具有从微观上对小麦、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的生产管理及智能决策功能,又可以作为各级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的工具;该文从系统的目标、功能结构、实现及工作原理等来阐述系统设计思想与其中的关键技术,并给出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0.
Outlast纤维是一种具有自动调温功能的智能纤维。研究了粘胶型Outlast纤维与真丝不同组分比交织物的调温性能,以及染整加工对织物的调温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粘胶型Outlast纤维与真丝的组分比为57∶43时,织物具有良好的调温性能,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其热焓为5.41 J/g;染整加工使织物的调温性能有所下降,精练后织物的热焓下降到5.17 J/g,染色后织物的热焓进一步下降到3.94 J/g;采用相变微胶囊对染色后的织物进行整理,可使其热焓上升到7.71 J/g,扫描电镜(SEM)下显示相变微胶囊附着于织物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