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6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12篇
  10篇
综合类   109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49篇
畜牧兽医   79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41.
以星斑川鲽为母本,分别以条斑星鲽、圆斑星鲽为父本进行了属间杂交,成功获得了星斑川鲽(♀)×条斑旱鲽(♂)、星斑川鲽(♀)×圆斑星鲽(♂)的杂交后代,并且性状优良,生长良好.以大菱鲆为母本、星斑川鲽为父本进行了属问杂交,获得的大菱鲆(♀)×星斑川鲽(♂)杂交胚胎发育顺利,但仔鱼1日龄全部死亡,不能进一步发育.同时对杂交胚胎的发育情况进行了详细观察和记录,并确定了胚胎发育的时序.  相似文献   
342.
为准确掌握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分布特征,提高县域耕地质量监测效率,完善其监测体系,本研究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基于耕地质量监测成果以及土壤、环境因子等数据,通过空间统计学、空间叠加等方法对县域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分区布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土壤、地貌、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效益以及耕地质量渐变类型等因素,从化区共划分为26个耕地质量监测区。依据空间分层抽样原理,结合研究区内国家标准样地、沟渠、道路、村庄、基本农田等因素在空间上对监测样点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111个监测样点。经统计检验表明,监测样点在总体耕地分等单元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以此建立的县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可为自然资源部门的耕地质量监测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43.
‘瑞都晚红’是从‘京秀’和‘香妃’的杂交后代中选出的优质晚熟葡萄新品种。果穗圆锥形,平均单穗质量520.9 g;果粒椭圆形,平均单粒质量8.9 g;果皮紫红或红紫色;果肉质地较脆,有玫瑰香味,酸甜多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5%。多年平均萌芽率为82.50%,结果枝率为80.20%,结果系数为1.78。在北京地区,9月下旬果实成熟,丰产性好,平均产量18 900 kg·hm-2。  相似文献   
344.
基于协同克里格的县域耕地质量监测点优化布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优化监测样点布局,可提高耕地质量的监测效率和准确性。本研究筛选与耕地质量协同变化的环境因子作为辅助变量,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耕地质量的空间变异特征,采用协同克里格法优化耕地质量监测样点的布设。结果表明:利用与耕地质量相关性较好的地下水位为辅助变量,在不同规格网格的样点布设下,协同克里格在最适(5 km×5 km)网格尺度下得到66个监测点的插值精度,优于普通克里格在小(2 km×2 km)网格尺度下得到390个监测点的插值精度;而在相同规格网格的样点布设下,协同克里格方法得到监测点的插值精度均优于普通克里格。研究表明,结合易于获取的辅助变量信息的协同克里格方法可优化耕地质量监测点布设,得到更少的监测点的样点方案,在耕地质量监测中可实现减少成本的同时提高监测精度。  相似文献   
345.
不同修复模式石漠化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46.
为探明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模式下植株氮吸收利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设置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和玉米花生间作(IMP)三种种植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并采用16S/ITS测序技术明确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下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玉米边行优势明显,地下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积累量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间作玉米中间行。间作玉米和间作交互区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而间作花生根际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其中变形菌门、担子菌门、子囊菌门等有益菌最为显著富集。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变形菌门与子囊菌门正相关。间作丰富了物种功能多样性,参与氨基酸运输、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细菌和腐生营养型真菌的显著富集,改善了植物养分吸收,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可见,玉米花生间作可通过优化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本研究为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氮营养互促吸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7.
【目的】针对以往土壤侵蚀研究中空间连续性降水量数据获取困难以及高植被覆盖区植被覆盖管理因子估算精度不高的问题,本研究尝试引入多源遥感数据进行空间尺度的土壤侵蚀评价。【方法】基于GPM_3IMERGM、LANDSAT8影像数据获取的降雨侵蚀量因子(R)和植被覆盖管理因子(C)改进了修正土壤流失模型(RUSLE),并利用改进的RUSLE模型完成研究区土壤侵蚀状况遥感制图。【结果】研究区土壤侵蚀总量为5.12×107 t a-1,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7.38 t hm-2 a-1,受土壤侵蚀影响的总面积为1841.86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77%。从土壤侵蚀等级来看,侵蚀强度总体表现为微度和轻度,水土保护情况整体良好。空间分布上,不同侵蚀等级的布局呈现出片状分布与点块状分布相结合的特点;广州市中部和南部的行政区较市区外围和北部的行政区而言,侵蚀状况更轻微。【结论】GPM卫星数据和EVI指数的引入显著提高了RUSLE模型中两个关键因子和土壤侵蚀强度的估算精度,其成果可为广州市区域...  相似文献   
348.
以湖南省石门县、江华县、双牌县以及江西省修水县、庐山等5地的青钱柳大树或古树为嫁接穗条采集母树,以2年生青钱柳实生苗为砧木,研究母树种源、砧木地径对青钱柳嫁接成活率及嫁接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青钱柳嫁接成活率大小排序为双牌的﹥修水的﹥江华的﹥庐山的﹥石门的,其中石门种源的最小,为48.69%;双牌种源的最大,达65.23%。嫁接苗的新梢基径、新梢长、新梢节数与砧木地径有一定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72、0.457、0.422,其大小排序为新梢基径的﹥新梢长的﹥新梢节数的;嫁接苗的新梢基径、新梢长、新梢节数与母树的年龄、胸径、树高及枝下高均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说明青钱柳嫁接对砧木地径有一定的要求,实际生产中应选择适宜粗度的砧木进行嫁接;母树的年龄对嫁接苗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