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86篇
综合类   10篇
植物保护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西藏几种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及其热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西藏七种土壤结合态腐殖质分组测定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不同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差热和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的有机无机复合度普遍较低,复合碳中松结态和紧结态相对占有优势。土壤原样及其不同结合形态有机无机复合体在310℃和430℃左右均有一放热峰,部分土样在570℃左右出现另一放热峰,相应于各放热峰伴有失重。综合DTA,TG分析以及有机质分组测定结果得出:与土壤矿物呈稳结态与紧结态复合的有机质是31  相似文献   
12.
川中紫色丘陵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上游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治理区之一,尤其是川中丘陵区由于人口多。垦殖率高,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影响到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开展土壤侵蚀研究已有60年之久,回顾并总结过去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十分必要。在简要回顾了川中丘陵区土壤侵蚀研究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从土壤侵蚀基础研究和土壤侵蚀防治技术及效益两个方面,对土壤侵蚀主要影响因子、侵蚀与产沙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田间工程措施等目前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3.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仪,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川地和梯田茄子在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栽培方式下的光合特性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茄子在川地与梯田不同栽培模式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曲线,都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引起川地茄子产生光合"午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引起梯田茄子产生光合"午休"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2)梯田茄子在不同栽培方式下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日均值均显著高于川地茄子(P<0.01),而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却显著低于川地茄子(P<0.01);(3)茄子在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栽培方式下的光合特性日变化参数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  相似文献   
14.
利用14CO2对不同持绿性状的小麦品种进行花前示踪标记,研究持绿小麦的14C-储备物在花后的转运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小麦花前标记的14C-储备物在开花时80%~90%已储存于茎杆和颖壳中,仅有约10%~20%残留在叶片中;开花后这些储备物都向籽粒转运,成熟时籽粒中14C分配率约为20%~40%,茎杆与颖壳中含有约60%~80%,极少量残留在叶片中。持绿型小麦YM66的14C-储备物从叶片和茎杆中输出的快,成熟时籽粒含有40%的14C-储备物,这样比率高于对照品种XY22 和早衰品种WM6的14C-储备物。  相似文献   
15.
燕沟流域通过坡耕地改梯田、推广抗旱高产品种和地膜覆盖技术、增加化肥投入、大垄沟规范化种植、调整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改造了生产要素组合条件,使粮食单产稳步提高,粮田生产力发生了较大的跃迁。到2000年,燕沟流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1997年减少了59.1%,粮食平均单产较1997年翻了两番,粮食总产量较1997年提高了33.7%,实现了减地不减产和增产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以裸地为对照,选择立地条件相似的分别种植于1960s,1970s,1980s的樟子松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恢复年限的变化规律和垂直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丰缺度。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年限樟子松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的现象,即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特征。(2)随着林龄的增加樟子松林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存在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逐渐减小。(3)相比于裸地,研究区不同恢复年限樟子松林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总体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仍处于缺乏水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坡面不同位置布设REE示踪元素来研究坡面的侵蚀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坡面的侵蚀分布符合Weibull概率分布模型。其中形状参数m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和径流深相关,而已度参数a与平均雨强、I30相关。坡面的平均侵蚀强度基本上位于从坡脚向上的28~55m内;与我们假设的平均侵蚀强度位于坡面的下2/3处基本一致。但由于侵蚀过程的复杂性与影响因子的多样性.有些问题尚未解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沟坡侵蚀REE示踪法试验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野外小流域泥沙来源研究中REE的施放问题,在室内利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坡面一沟坡连续体模型REE施放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坡度较陡,汇流相对集中的沟坡部位,可采用点穴施放法布设稀土元素,但仍需掺土,若布设纳稀土元素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野外小流域泥沙来源观测中可采用网格法布设点穴,并对其产沙量计算亦提出了相应的设想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REE示踪条带施放法研究坡面土壤侵蚀垂直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室内模拟和野外小区试验,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手段,进行了运用REE 示踪条带施放法研究坡面土壤侵蚀垂直分布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示踪元素条带施放法研究土壤侵蚀,可定量分析黄土坡面不同坡段的相对侵蚀量,具有满意的试验精度,并揭示了产沙强度随坡长存在3 种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降雨产流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延安燕沟试验区建立草地、刈割草地、翻耕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翻耕灌木地径流小区,通过对30场人工模拟降雨产流试验中产流历时、径流强度、径流深、入渗率数据的分析,得出草灌地产流历时远大于翻耕地和刈割地。翻耕灌木地径流强度及波动幅度最大,为翻耕草地的1.5倍、草地的3.4倍、灌木地的15.7倍。在各次降雨过程中,草地平均径流深、入渗率分别为17.1 mm和75%,刈割草地为25.3 mm和62%,翻耕草地为38.4 mm和35.6%,灌木地为3.2 mm和97%,刈割灌木地为5.6 mm和92%,翻耕灌木地为46 mm和35%。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能有效地拦蓄径流,而对草灌地的破坏可引发黄土丘陵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