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86篇
综合类   10篇
植物保护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REE示踪坡面侵蚀的演变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利用分段和分层结合布设不同的稀土氧化物(Rare-Earth Oxide),研究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随降雨的进行.坡面侵蚀一般存在一个由片蚀-近坡角纹沟发育-细沟发育-坡面侵蚀稳定(至基准面)的动态演化过程,各过程中相应侵蚀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沟头的出现是导致各侵蚀段侵蚀活跃的重要因素;连续小雨强降雨条件下,坡面以细沟发育为主,侵蚀过程较初次降雨要平稳得多。  相似文献   
72.
黄土高原农耕地坡面侵蚀过程的^7Be示踪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定量研究坡面次降雨条件下不同侵蚀类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传统研究方法很难解决,利用7Be在土壤表层剖面中呈指数减少的趋势,且主要分布在0~10mm的表层范围内的特点,利用137Cs在耕层土壤剖面中分布比较均匀的趋势,运用复合示踪法定量研究了坡面次降雨条件下不同侵蚀类型的发生、发展。研究结果表明,7Be可以更敏感地反映侵蚀过程中所发生的坡面片蚀状况,并将坡面片蚀和细沟侵蚀类型随时间的变化定量区分开来。另外,利用7Be示踪法计算了细沟侵蚀量,并与传统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3.
利用REE示踪技术研究次降雨坡面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设立坡面小区,分区布设不同的稀土氧化物,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定量研究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的演变过程,讨论了REE示踪技术对研究坡面侵蚀的可行性。结果表明,REE示踪技术对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其对侵蚀量的监测误差<13.5%;降雨前期,片蚀与细沟侵蚀发育程度基本相当,其侵蚀平均加速度、平均侵蚀率之比分别为1∶1.4和1∶2.4;后期细沟侵蚀占据坡面侵蚀的主导地位,其侵蚀平均加速度和平均侵蚀率分别是片蚀的15倍和9倍;试验结束,细沟侵蚀占据坡面总侵蚀的90%;坡面下1/3区域为侵蚀活跃带。  相似文献   
74.
黄土丘陵区典型峁坡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峁坡,采用137 Cs示踪技术,通过对不同坡向和坡位土样137 Cs含量的测定,分析了峁坡137 Cs空间分布特征及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峁坡侵蚀差异明显,各坡向平均侵蚀速率大小依次为:北坡西南坡东北坡西坡西北坡南坡东南坡东坡,各坡向侵蚀强度均表现为强度侵蚀;峁坡各坡向不同坡位的侵蚀差异也非常明显,坡下部侵蚀量最大,坡面中上部次之。侵蚀速率顺坡呈波动变化趋势,且侵蚀强度表现为中度、强度以及极强度侵蚀,以强度侵蚀为主。  相似文献   
75.
指纹识别技术在泥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纹识别技术作为一种较新的研究泥沙来源的方法,在泥沙来源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定量研究泥沙来源在模型和应用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本文阐述了传统研究泥沙来源的方法,总结了单因子指纹识别技术以及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在泥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原理与进展,并对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6.
燕儿沟生态农业建设的综合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沟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经过3a建设,进行了大规模、高速度、高效益的综合治理,培育了高效农副型、农果复合型和林牧复合型3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示范推广了基本农田稳产高产、乔灌草混交和小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等3项技术,使燕沟流域治理度达到了49.4%,监测减沙效益达到72%,粮食潜力实现率提高了16~31个百分点,人均收入增加了740元。  相似文献   
77.
黄土高原燕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燕沟流域自1998年以来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植被恢复重建措施等,并对生态建设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燕沟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配置和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选择合理,为黄土高原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78.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侵蚀坡向分异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定量分析评价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侵蚀的坡向差异对于土壤侵蚀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六道沟流域一个典型峁坡不同坡向及坡位土壤剖面中137Cs含量的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梁峁地形的坡向侵蚀差异明显,各坡向平均侵蚀速率大小依次是北坡>东坡>南坡>西坡,南北坡侵蚀差异与黄土丘陵区其它区域相反,分析认为,这与该区域水蚀、风蚀叠加的特殊侵蚀外营力有关,并根据南北坡侵蚀速率的差值估算出该区域风蚀所占比例至少大于18%;峁坡各坡向不同坡位侵蚀差异明显,坡面下部侵蚀最严重,坡面上部和中部次之,侵蚀速率顺坡沿程呈波动变化趋势,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9.
燕沟流域特旱年粮食稳产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 0 0年特旱年 ,燕沟流域通过推广抗旱保苗、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品种改良、增施肥料、大垄沟种植等技术措施 ,增产稳产效果显著 ,在全年降水量减少 36 .1%的情况下 ,粮食单产仍稳中有升 ,人均产粮达到了 5 2 5 .1kg。这对于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坡改梯后保障食物安全生产、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0.
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生态农业结构模式及阶段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农业生产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广种薄收习惯是导致土地利用不合理,植被遭到破坏,进而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力降低的根源,该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是改变广种薄收习惯,治理水土流失,不断调整优化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依据土地资源状况提出目前阶段1234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认为在占总土地面积20%的基本农田和果园,呆要实行集约化经营就可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70%的土地应为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