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52篇
林业   93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50篇
  36篇
综合类   403篇
农作物   51篇
水产渔业   171篇
畜牧兽医   123篇
园艺   83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为初步研究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几丁质酶PtCht3的生物学功能,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和SMARTTM 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疣梭子蟹PtCht3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PtCht3基因全长为1409 bp,对PtCht3基因序列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可知,该基因编码由39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预测分子量为43.67 kDa,理论等电点为4.80.PtCht3蛋白亲水性总平均数为-0.097,属于稳定蛋白.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PtCht3与日本仿长额虾(Pandalopsis japonica)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几丁质酶3的同源性分别为54%和53%,与其他甲壳动物几丁质酶3聚为一支.RT-PCR显示,PtCht3基因具有较强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在肝胰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三疣梭子蟹蜕皮前期表达上调,低盐胁迫后在鳃和肝胰腺中表达量出现了波动,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推测PtCht3可能在三疣梭子蟹消化和蜕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三疣梭子蟹渗透压调节进程.本研究为三疣梭子蟹几丁质酶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2.
为明确弱光对甜玉米品质相关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以甜玉米品种晶甜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遮光率、不同遮光时期对甜玉米籽粒糖分积累、蔗糖合成相关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遮光程度的加深,甜玉米穗位叶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花后各阶段籽粒蔗糖、可溶性糖积累量,以及鲜果穗产量均逐渐降低,表现为:遮光率30%>遮光率50%>遮光率80%。在甜玉米生长发育进程中,各时期遮光处理花后穗位叶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花后各阶段蔗糖、可溶性糖积累量,以及鲜果穗产量总体表现为:全生育期遮光<大口至吐丝期遮光<吐丝至吐丝后25 d遮光<拔节至大口期遮光<出苗至拔节期遮光。不同遮光率和不同遮光时期共同作用下,全生育期遮光80%处理对玉米籽粒糖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最大。综上,不同遮光率、不同遮光时期均显著限制了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升,且大口至吐丝期遮光是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33.
模拟水直播稻田的生境研究了千金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6月1日至8月1日播种的千金子能够出苗、抽穗并成熟;8月21日播种的千金子能出苗并抽穗,但穗小(仅0.5—1cm)且不能成熟;9月12日以后播种的千金子虽能出苗,但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枯死。6月1日和8月1日播种的千金子生育期分别为87d和62d,说明播种早的千金子生育期长,反之则短。在大田自然条件下研究了千金子的出草特性,结果表明:水直播稻田千金子在水稻播种后4d就有出苗,6—10d是千金子的出草高峰期,占总出草量的41.26%,30d后基本不再出草。调查后拔除千金子比不拔除多出草23.53%。暴雨造成田间积水深,可使出草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4.
2006年收集中国对虾“黄海1号”保种群以及海州湾、莱州湾2个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仔虾Ⅰ期耐氨氮胁迫成活率和收获时对虾体重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新品种耐氨氮胁迫能力强,仔虾Ⅰ期成活率较商品苗种提高21.2%,养殖成活率提高15.2%;生长速度快,收获对虾平均体重较商品苗种提高11.8%。AFLP技术分析获得5代选育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2.28%、40.64%、40.32%、39.95%和38.05%。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选育时间的延长,世代之间的分化逐渐降低,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始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5.
根据本实验室前期获得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α2-巨球蛋白基因EST序列,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 RACE)技术克隆获得脊尾白虾α2-巨球蛋白基因cDNA全长,命名为Ecα2M基因。该基因全长4823 bp,由4413 bp的开放阅读框、64 bp的5?端非编码区以及346 bp的3?端非编码区组成。开放阅读框编码147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63.0 kDa,理论等电点为5.03。序列分析显示,Ecα2M序列N端含有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同源性分析显示,脊尾白虾Ecα2M氨基酸序列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α2M的同源性最高,达到80%。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Ecα2M基因在血细胞、肝胰腺、肌肉、鳃、卵巢、眼柄、胃及肠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血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感染鳗弧菌和WSSV后,脊尾白虾血细胞中Ecα2M的相对表达量于6 h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中Ecα2M的相对表达量于3 h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对表达量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6.
对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4个野生群体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头胸甲颜色进行观察及大螯斑点、头胸甲斑点、游泳足斑点数量统计,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法对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4个地理群体头胸甲颜色存在显著差异,斑点数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对样本所属群体进行判别分析,4个群体雌蟹的综合判别率为53.3%,其中海州湾最高,为83.3%;莱州湾最低,为30.0%;说明根据斑点数量不能精确完成个体群体归属判定。建立4个群体各自的判别函数公式,通过对同样环境下养殖的4个群体子代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子代间差异减少;而家系结果显示,子代头胸甲颜色和亲本差异较大,斑点为中间型。综合以上数据初步判定,三疣梭子蟹体色受环境和遗传共同作用,且环境因素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7.
脊尾白虾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机选取莱州湾、海洲湾和象山湾3个采样地点各75只共计225只脊尾白虾对其11项形态性状进行测量.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做依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的分析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脊尾白虾的10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长、体长、头胸甲长、尾节长、头胸甲高、头胸甲宽、腹节1宽对体重的通经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所选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复相关指数为R2 =0.931,则表明其为影响体重的主要自变量指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全长X1、体长X2、头胸甲长X3、尾节长X5、头胸甲高X6、头胸甲宽X7、腹节1宽X9对体重Y的回归方程∶Y=0.007X1+0.043X2+0.044X3+0.044X5+0.073X6+0.111X7+0.057X9-3.838.  相似文献   
138.
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14-3-3基因(Pt14-3-3)。Pt14-3-3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2510 bp,包含开放阅读框741 bp,编码由24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分子量为27.98 kD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t14-3-3基因与中华绒螯蟹14-3-3基因同源性最高(10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t14-3-3氨基酸序列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紧密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析显示,Pt14-3-3基因在肝胰腺、肌肉、鳃、心脏、眼柄、血淋巴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低盐胁迫后,Pt14-3-3基因在鳃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分别于48 h和12 h显著上调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组的1.34倍(P<0.05)和7.54倍(P<0.05)。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后,Pt14-3-3基因在肝胰腺和血细胞中整体均呈显著上调表达,最高上调17.52倍(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Pt14-3-3基因可能在三疣梭子蟹低盐适应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9.
应用RACE克隆技术获得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p38 MAPK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对虾p38 MAPK基因全长为1563 bp,开放阅读框长1098 bp,5′非编码区长122 bp,3′非编码区长343 bp,将该基因命名为Fcp38.氨基酸序列分析推测,该基因编码36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1.77 kDa,理论等电点为5.68.同源性分析表明,Fcp38基因与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的p38相似性最高,为98%.通过比对发现,该基因除含p38家族特有的标志性Thr-Gly-Tyr双磷酸化位点和底物结合位点Ala-Thr-Arg-Trp,还具有p38家族关键功能位点ED.系统进化分析显示,Fcp38与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的p38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cp38基因在肠、鳃、胃、心脏、淋巴、肝胰腺、肌肉、血细胞中均有表达,以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氨氮胁迫后,该基因在中国对虾肌肉、血细胞、鳃、心脏、肠和胃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且有不同的时空表达趋势,表明Fcp38基因可能在中国对虾应对环境胁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0.
以本实验室建立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全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观测6代三疣梭子蟹近交家系的抱卵量、排幼量、孵化率、单位体重抱卵量、单位体重排幼量及幼体发育各阶段的变态率6个指标来评价近交对三疣梭子蟹繁殖性能的影响.方差分析显示,在实验亲蟹的规格大小对测量数据无影响的条件下,近交系数每增加10%,各近交代与非近交代F1m在单位体重抱卵量与单位体重排幼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这2个指标的近交衰退系数分别为-2.789%~-6.620%和-1.188%~-5.938%;孵化率的差异也不显著(P>0.05),衰退系数为-1.859%~-7.222%,表明没有明显的近交衰退;由溞状幼体(Z)阶段、大眼幼体(M)阶段到Ⅱ期幼蟹阶段的变态率变化趋势可知,随着近交代数的增加,各阶段的变态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