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30篇
林业   67篇
农学   4篇
  4篇
综合类   9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柳树AFLP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构建柳树遗传图谱、进行分子育种等奠定基础,以柳树为材料,基于毛细管电泳技术体系建立并优化了AFLP分子标记技术,简化了AFLP分析流程。首先提取高质量的柳树基因组DNA,对基因组进行酶切与接头连接、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最后通过毛细管电泳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基因组DNA提取采用改进的CTAB法,酶切模板DNA用量450 ng,EcoRⅠ酶切2 h,MseⅠ酶切2 h,接头过夜连接,选择性扩增时dNTP浓度0.3 mmol/L,Mg 2+ 浓度1.5 mmol/L,引物浓度0.125 μmol/L,DNA聚合酶浓度0.025 U/μL,预扩增产物最适稀释倍数20倍。经过重复实验,证明建立的AFLP 毛细管反应体系适用于柳树AFLP分析。   相似文献   
52.
Clp蛋白属于AAA+类ATP酶超级家族,广泛参与各种生物学过程。本研究在基因组水平上对杨树I类Clp基因家族的成员,从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及表达特性方面进行分析。杨树中共有9个I类Clp基因,各成员在不同组织、发育阶段及各种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性不同,说明它们参与不同的生物学过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杨树I类Clp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植物中已知巯基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的保守性分析,设计1对简并引物,从陆地棉栽培种中棉所29(GossypiumhirsutumL.cv.Zhongmiansuo29)cDNA中克隆出1条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片断,经测序和对测序结果在有关数据库中检索分析,发现该片段与1条中棉(G.arboreumL.)EST及1条雷蒙德氏棉(G.raimondiiL.)cDNA同源性高达96%。三者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达100%,且完全符合CPI的特征;所克隆基因片段的氨基酸序列与NBCI蛋白质数据库中登录的豇豆、向日葵、玉米、水稻中CPI均有高度同源性,表明该片段包含编码陆地棉CPI的完整序列。  相似文献   
54.
杨树良种‘欧美杨2012杨’是由国外引种经过长期区域化试验后选育成功,雌株,为欧美杨无性系,速生性突出,与107杨和108杨生长量相似甚至于超过了107杨和108杨;树干通直圆满,树冠窄;无性繁殖容易,扦插育苗和造林成活率高;木材纤维长度为0.578 mm,基本密度为0.327 5 g·cm-3,适于纸浆材、板材等工业用原材料。  相似文献   
55.
[目的]为探讨额河杨和银灰杨天然杂种的起源机制,[方法]应用18对SSR标记,从分子水平上对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杨属植物的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SSR系统发育树将整个流域天然杨属植物分为两大类群,即黑杨派和青杨派为一类,白杨派为一类;(2)白杨派派内系统聚类图显示,银白杨、欧洲山杨、银灰杨三个树种均有较大的遗传分化,特别是杂种银灰杨似乎更大;(3)黑杨派和青杨派的UPGMA分类图显示,青杨派和黑杨派分属于2个分支,其中,青杨派内部分化相对简单,分为2支,均为典型的苦杨;黑杨派内部的分化较为复杂,可分为4类,包括典型的欧洲黑杨、额河杨和回交子代。[结论]杂种额河杨具有更多的欧洲黑杨的遗传成分,因此,将额河杨放到黑杨派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6.
采用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生物技术室开发的核酸序列分析软件tRNASYSTEM分析了4000个杨树形成层基因氨基酸的三联体遗传密码,得出了一套适合于在杨树形成层高效表达的密码子,并通过该密码子,对从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Bt.886中克隆的、具有抗天牛作用的cry A基因进行了改造.在两端加上合适的酶切位点后,人工合成了最长为90bp的小片段,再经PCR延伸及T4连接酶拼接成全长为1812bp的基因.利用两端设计的酶切位点,将全长基因克隆到克隆载体PUC119上,为进一步用于在杨树形成层特异表达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
内切葡聚糖酶(endoglucanases)是光肩星天牛幼虫肠道的主要纤维素消化酶.本研究以光肩星天牛内切葡聚糖酶的同工酶AgEG2为靶分子,从随机多肽噬菌体展示库中筛选与AgEG2有亲和活性的短肽,通过3轮筛选,短肽序列TPHRSPL 出现频率为33.7%,而且展示该短肽的噬菌体均对AgEG2有很高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合成短肽TPHRSPL,并对肠道纤维素酶提取液进行了Western分析,结果表明该短肽能特异结合内切葡聚糖酶的同工酶AgEG1和AgEG2,而与粗酶液中其它蛋白组分均无结合特性.表明筛选获得的短肽TPHRSPL对光肩星天牛内切葡聚糖酶具有特异结合亲和性.该短肽为研究光肩星天牛纤维素酶的特性及开发天牛的生物防治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8.
木质素单体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修订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木质素单体生物合成途径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对木质素的组成、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步骤及其涉及到的酶类、近年来对合成途径的修订以及我国在木质素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提出今后我国木质素研究将主要集中在改良木材的材性和改善草类的消化性方面,通过调节木质素合成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以改变木质素的含量或单体组成,以满足工业不同用材的需要及畜牧用草的需要。  相似文献   
59.
拟南芥 AtFBDL1 基因是FBD-like基因家族的一员,其编码蛋白含有类似于F-box的结构域。表达模式网络预测结果显示该基因在茎顶端分生组织中高丰度表达,但对于FBD-like基因家族的研究还很少,其功能目前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通过组织半定量表达分析和GUS染色显示 AtFBDL1 基因在拟南芥中具有时空表达特异性。结果表明:在真叶形成前和形成初期,该基因主要在茎顶端分生组织和下胚轴区域表达;真叶形成后,该基因在下胚轴的表达明显减少,而主要集中在茎顶端分生组织表达。遗传转化显示: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过表达 AtFBDL1 基因的植株生长发育缓慢,抽薹时间推迟3 4 d,莲座叶叶片面积减小,叶片数目平均增多10片,并且伴随有变态叶出现;过表达植株株高比野生型矮,株高最大差值达到12 cm。共表达网络预测 AtFBDL1 与多个与生长素和花发育相关的基因具有共表达关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AtFBDL1 基因在拟南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顶端分生组织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0.
五种杨树叶绿体DNA的提取及R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