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3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70篇
林业   538篇
农学   271篇
基础科学   220篇
  206篇
综合类   2259篇
农作物   381篇
水产渔业   244篇
畜牧兽医   1061篇
园艺   601篇
植物保护   11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135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8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首次对台湾线虫草无性型—黄山被毛孢菌株的交配型基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定位法获得台湾线虫草的单次生子囊孢子,并对单次生子囊孢子菌株的交配型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子实体人工诱导实验.结果表明,在34株单次生子囊孢子菌株中,14个菌株含有MAT1-1基因,4个菌株含有MAT1-2基因,其余16个菌株同时含有MAT1-1和MAT1-2基因;人工诱导子实体的结果显示,含有2种交配型基因的菌株可以生长出更多的子实体.提示台湾线虫草的交配类型可能为同宗配合.  相似文献   
992.
为了适应杂交水稻繁殖制种实行不割叶,不剥苞的定向培育技术,进一步提高制种、繁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我们于1984年研制了以多种激素和微量元素配制而成的复合激素“花调灵”。两年来,在我市和江苏的南京、镇江、盐城、淮阴等市,以及福建、江西、浙江、湖北等省共推广应用了17000余亩,均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1985年8月和9月,分别在常州市及福建尤溪县通过了专家和同行的技术评鉴。一致肯定了“花调灵”的增产效益,而且使用简便、安全,效果稳定。 (一) 大面积的示范试用和小区试验结果证明,适时适量喷施“花调灵”,对提高繁殖制种产量有明…  相似文献   
993.
现代茶艺馆的发展及其对茶文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现代茶艺馆的发展做了简单的回顾,并由茶艺馆的活动而产生对茶文化的影响做了综合阐述,以期为研究现代茶艺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白背飞虱在5个生育期(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稻株上所产的卵,期孵化率差异不明显。若虫以取食拔节期稻株存活率最高。成虫产卵次数、日产卵量、总产卵量、各天存活率则以取食分蘖期稻株为最多。根据若、成虫存活率试验结果,建立了白背飞虱在不同水稻生育期上实验种群存活率模拟模型。  相似文献   
995.
我市自1983年到1986年,全市累计种植杂交中稻299.98万亩,总产稻谷157.45万吨,四年平均亩产一直稳定在500公斤以上。其中1983年杂交稻面积99.77万亩,平均单产517.5公斤,1984年面积90.13万亩,、平均单产538公斤,1985年面积57.79万亩,平均单产518.4公斤,1986年面积52.29万亩,平均单产523.5公斤,四年平均单产为524.9公斤,比常规稻平均增产52.7公斤。四年累计共增产稻谷15.81万吨,还出现了不少丰产片和高产田块。1986年经县、区、乡三级实地验收,武进县魏村乡新华村125亩汕优63丰产片,平均每亩实产735.3公斤;九里乡金星村农民蒋或明2.84亩汕优63,…  相似文献   
996.
海南岛槟榔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5年,在屯昌县海南药材场槟榔园首次发现槟榔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arecae(Rao & Mohan)Dye]。而后,陵水、琼海、万宁、儋县、保亭、乐东、白沙、琼中、通什和三亚等县(市)均有该病发生,严重影响槟榔生长和产量。田间病害的调查及系统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在海南岛周年都可发生,8—12月份为病害盛发期。温热、多雨、高湿是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台风雨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各龄槟榔树都可感病,幼树发病严重,结果树在台风雨期间受害也严重。  相似文献   
997.
土地综合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通过工程措施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然而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往往只追求耕地数量增加,却忽略了耕地质量。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是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竣工验收前的必备工作,其结果对项目实施后的农业分等定级有重要作用,也为农用地估价及其他有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8.
对文心兰77份种质资源的28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与评价,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获得其表型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值达1.85,变化区间为1.36~2.07,其中数值最大为株幅(2.07);在7个质量形状中,除叶色性状外的其他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均值为1.23,最大表现为唇瓣颜色(1.7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数量性状之间关系复杂,大部分性状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筛选出4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4.079%,由蕊柱长、中萼宽、花枝长、花朵数量、侧萼长和宽、唇瓣宽7个表型特征向量组成。聚类分析表明,文心兰种质划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的15个品种为小株型,适合作为办公室小盆花;第Ⅳ类群由30个品种组成,为农艺性状综合表现良好,较适合做鲜切花的品种。研究结果可为文心兰新品种的培育及杂交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9.
为了验证“大配方、小调整”配方技术在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在河南省临颍县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农户习惯配方(15-15-15、25-12-8)、华北区大配方(15-20-10、18-15-12)、调整小配方(20-15-10、22-16-7)6个处理,分析不同配方肥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抗逆性、产量、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习惯配方中的高氮配方25-12-8群体数量较高,且前期SPAD值高于其他配方,而到生育后期低于其他配方。调整小配方20-15-10在小麦成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最高,而农户习惯配方25-12-8和15-15-15较小;且20-15-10花后同化物对籽粒贡献率最高。调整小配方20-15-10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相对较高,仅次于华北区大配方18-15-12。从赤霉病和冻害发病情况来看,调整小配方20-15-10的赤霉病发病率和冻害发生率最小,分别为9.3%和2.0%。相对于其他配方,调整小配方20-15-10的收获指数显著提高,其籽粒产量最高,比农民习惯配方15-15-15增加18.4%,其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长均高于其他处理。氮肥和磷肥偏生产力最大的处理均为调整小配方20-15-10,钾肥偏生产力仅次于最大的调整小配方22-16-7;从经济效益来看,各配方之间净收益大小为20-15-10>18-15-12>22-16-7>25-12-8>15-20-10>15-15-15。综合来看,根据作物养分需求和土壤状况调整的调整小配方20-15-10,可提高冬小麦的干物质和养分累积、抗逆性、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通过“大配方、小调整”可以实现增产增收增效。  相似文献   
1000.
浙江省凤阳山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选取海拔相近的6个典型林分类型(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以及柳杉林),在其林下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蛋白酶5种主要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6个林分类型中,常绿阔叶林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较高柳杉林分土壤蔗糖酶活性较高而针叶林则表现出土壤蛋白酶活性最高杉木林则表现出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较低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分布,土层越深,土壤酶活性越低同时该地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相关性较高,尤其是pH值和有机质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