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41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4篇
  13篇
综合类   126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52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以抗旱性不同的大豆(Glycine max L.)品种豫豆24(抗旱性较强)和豫豆6号(抗旱性较弱)幼苗为材料,研究在聚乙二醇(PEG)-6000渗透胁迫条件下,幼苗根线粒体ATPase水解活性与膜上非共价结合态多胺含量的关系。结果如下:渗透胁迫条件下,抗性强的豫豆24的A’rPase活性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抗性弱的品种豫豆6号,而豫豆24的线粒体膜上非共价结合亚精胺(Spd)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豫豆6号。外源Spd处理,明显促进了豫豆6号在胁迫条件下非共价结合Spd含量的增加,同时抑制了胁迫条件下ATPase活性的降低,从而提高了豫豆6号幼苗的抗性;Spd生物合成的专一性抑制剂—甲基乙二醛-双(鸟嘌呤腙)(MGBG)处理,显著抑制了豫豆24在胁迫条件下膜上非共价结合Spd的增加,同时促进其在胁迫条件下ATPase活性的降低,从而明显降低了豫豆24幼苗的抗性。结果表明,线粒体膜上非共价结合的Spd可能通过维持ATPase活性的稳定来提高大豆幼苗的抗渗透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12.
茶白星病不同病情等级下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功能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白星病是一种多年来严重为害高海拔茶园的叶部病害,为了突破该病害生物防控的技术瓶颈,明确不同茶白星病病情等级下叶际细菌群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比较分析3个不同发病等级的茶白星病叶片(BCK、B2和B4)中细菌群落组成,结果发现:在门水平上,3个病情等级下优势门均为Acidobacteria (酸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Firmicutes(厚壁菌门),其中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占总数的73.53%~90.25%。相对丰度多样性与茶白星病的发病病情等级呈正相关的为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在属水平上,随着病情等级升高,叶际细菌群落整体OTUs、差异OTUs及其多样性均上升。优势属Methylobacterium(甲醇杆菌属)与Hymenobacter(膜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病情等级呈正相关,而Ralstonia(雷氏菌属)与Stenotrophomonas(寡养单胞菌)则相反,表明茶白星病菌与叶际细菌存在协同作用,细菌群落在3个不同病情等级下存在差异,为进一步研究茶叶叶际微生态防控茶白星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3.
114.
基于DEM的延河流域河网水系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延河流域30m×30m空间分辨率的DEM为基础数据源,在Arc GIS10.2软件的水文分析扩展模块中,通过填洼、计算流向、汇流累积量,设置不同阈值,依次为100,200,300,400…1 600,间距为100,得到16组河网水系提取的结果。采用均值变点分析法,并结合流域实际河流水系形态,确定最佳汇流阈值。在此基础上,利用网格法计算延河水系分维值。结果表明:延河流域分维数为1.042,处于地貌发育的幼年期,该阶段河流深切,地势起伏大,侵蚀剧烈,易造成水土流失。本研究运用分维数对地貌发育阶段进行定量化分析,不仅有助于认识延河流域地貌发育特征,也能为流域加强水土流失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5.
对一种引起茶叶褐斑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茶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PDA生长7 d后的菌落直径为6.0~6.5 cm,分生孢子呈砖格状,具有6~10个分格,黄褐色,大小(27~34)μm×(10~15)μm。根据上述特征,初步鉴定此病原菌为格孢腔菌属真菌(Pleospora camelliae Dippen)。本研究发现Pleospora camelliae Dippen引起茶叶斑病属于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6.
周琳 《吉林农业》2011,(10):28-28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发展农业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以其自有的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出发,浅要分析了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7.
为筛选辣椒疫霉病的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游动孢子释放抑制法和室内盆栽,对5种新型化学杀菌剂(双炔酰菌胺、银法利、普力克、安博和阿米西达)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盆栽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双炔酰菌胺对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值为0.06 mg·L-1;银法利次之,其EC50值为1.41 mg·L-1 .银法利对辣椒疫霉病菌游动孢子释放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值为11.73 mg·L-1;双炔酰菌胺次之,EC50值为30.78 mg·L-1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稀释1 000倍液的5种杀菌剂中,687.5 g·L-1银法利悬浮剂对辣椒疫霉病的盆栽防效最好,平均防效为76.92%;其次为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和50%安博可湿性粉剂,平均防效均为69.23%.  相似文献   
118.
结合湖南黑茶的茶史文化、地域文化、工艺文化和品饮文化优势,对湖南黑茶文化营销战略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提升湖南黑茶整体竞争实力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119.
液泡型H^+-ATP酶(vacuolar-type proton ATPase),简称V-ATP酶,通过水解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产生能量转运质子,分为V1结构域和V0结构域,其分别负责ATP的水解和质子的转运。V-ATP酶主要存在于昆虫的马氏管、中肠和唾液腺等器官的上皮细胞质膜上,对昆虫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钟丰等,2016)。  相似文献   
120.
为评价牛至精油及其2种主要成分香芹酚和百里酚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3种物质对16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并采用黄瓜子叶法测定其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牛至精油在500 mg/L浓度处理下可完全抑制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等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也达到97.66%。牛至精油对这13种病原真菌的EC50在83.09~236.58 mg/L之间,香芹酚和百里酚对这13种病原真菌的毒力均高于牛至精油,其中香芹酚对黄瓜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棉花黄萎病菌和小麦茎基腐病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菌丝生长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9.09、22.45、24.28、28.40和28.80 mg/L;百里酚对黄瓜灰霉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21.32 mg/L和27.08 mg/L。香芹酚和百里酚对棉花黄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苦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黄瓜灰霉病菌和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孢子萌发亦有较强毒力,其EC50为3.78~289.07 mg/L。1 000 mg/L牛至精油对黄瓜灰霉病的预防效果与400 mg/L嘧霉胺悬浮剂的预防效果无显著差异;500 mg/L百里酚对黄瓜灰霉病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均与400 mg/L嘧霉胺悬浮剂的效果相当,而香芹酚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400 mg/L嘧霉胺悬浮剂。表明牛至精油及其主要成分香芹酚和百里酚的抑菌谱广且活性强,具有作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