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4篇
林业   21篇
农学   6篇
  2篇
综合类   38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城市环境中毛白杨和油松叶片表面颗粒污染物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旨在观察北京地区不同环境中毛白杨和油松叶片表面颗粒污染物状况。选择毛白杨和油松分别代表阔叶乔木和针叶常绿树种。在2014年6、10月分别采集样品,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2个采样点2种树种叶表滞留的颗粒物进行了粒径与数量统计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PM2.5是毛白杨和油松叶表总颗粒物的主要成分,颗粒物主要滞留在毛白杨叶片的上表面和油松针叶的平面;在单位叶面积上,油松叶表面的颗粒物较毛白杨多;西直门样地叶表的PM2.5数量多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10月份叶表滞留的颗粒物数量多于6月份。西直门样品除硅铝酸盐颗粒外还包括烟尘集合体和飞灰颗粒,且含有较多的S元素;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相比,PM2.5污染较重的西直门地区样品气孔较小、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42.
为了探究外源油菜素类固醇(brassinosteroid,BR)和IAA对杨树耐旱性的影响,本文选取3种欧美杨无性系NE19、R270、107的1年生盆栽苗木,分别喷洒10 μmol/L BR和100 mg/L IAA,并同时控制土壤含水量为20%,对其进行为期15 d的干旱处理和非干旱处理,对它们的生长和生理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无激素组相比,BR与IAA均可显著提高干旱条件下3种欧美杨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Pn)、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叶绿素含量、叶片保水能力。BR处理NE19、R270、107的Pn比非干旱组分别提高19%、60%、85%,IAA处理分别高了35%、50%、80%;对Fv/Fm,BR处理的NE19、R270、107比对照组提高了7.7%、7.5%、10.9%,而IAA组提高了7.4%、8%、11.9%。以上结果说明外源施加BR与IAA提高了欧美杨无性系的耐旱性。统计经过激素处理后的欧美杨无性系气孔指数发现,BR处理NE19、R270、107的气孔指数分别下降12.28%、25.60%、20.31%,IAA处理分别下降13.00%、13.15%、14.48%,因此我们推测施加BR和IAA,会抑制植物气孔发育以降低干旱条件下的水分消耗;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与气孔发育6个相关基因EPF1、EPF2、EPFL9、ERECTA、FAMA、SDD1的表达量特征,发现BR和IAA处理导致负调节气孔发育相关基因EPF1、EPF2、ERECTA、SDD1表达量升高,正调节气孔发育基因FAMA与EPFL9表达量下降。综上所述,植物激素BR与IAA参与欧美杨气孔发育过程,在干旱条件下通过抑制气孔发育提高欧美杨抗旱性。   相似文献   
43.
干扰对长白山北坡次生林群落结构和树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为中国东北东部山地物种最丰富、生产力和生物量最高的森林群落类型,具有结构复杂、土壤肥力高、群落稳定性强的特点(徐振邦,1985).长白山区是阔叶红松林的核心分布区(吴方正,2003),但由于多年的采伐和其他人为干扰,形成了大面积的次生林.  相似文献   
44.
果树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发展为防治果树害虫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果树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对常用的抗虫基因进行了概述,针对果树植物分析了载体构建的特点,概括了抗虫基因应用于果树转化的方法和技术,提出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争议及可能的解决途径,并对发展前景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5.
该文以沙冬青、绿豆为材料,利用微电极技术实时记录了活体沙冬青和绿豆根冠细胞膜电位对不同盐分的原初响应,分析了质膜转运蛋白抑制剂(Vanadate、TEA)对植物根冠细胞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50、100、200 mmol/L NaCl、KCl和LiCl均会引起植物细胞膜电位去极化。对于同一阳离子而言,去极化程度随处理液中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加强;对于同一浓度、不同阳离子而言,由于水合离子半径大小不一(K+<Na+<Li+),在根自由空间的迁移速率不同(K+>Na+>Li+),因此引起膜电位的去极化程度也存在差异(K+>Na+>Li+);同一阳离子且同一浓度下对于不同植物来说,绿豆根冠细胞膜电位去极化程度大于沙冬青,即单位时间绿豆根对Na+的通透性大于沙冬青。质膜H+ ATPase和K+通道参与了沙冬青和绿豆在盐胁迫时的原初响应,K+通道可能参与了Na+的跨膜转运。   相似文献   
46.
本文采用对盆栽樟子松苗木进行土壤干旱胁迫处理的办法,研究其针叶SOD活性水平、MDA含量以及膜脂成分和乙烯释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强,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含量逐渐上升到最高水平,在严重干旱末期下降,但仍处于高水平;IUFA在严重干旱胁迫下开始下降,乙烯伴随着IUFA水平明显的下降而产生,同时苗木走向死亡。这些结果表明樟子松针叶受土壤干旱胁迫,酶促保护系统破坏导致  相似文献   
47.
杨树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和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7个1.5年生杨树无性系的功能叶、当年生枝和树干的Δ13C,并转换成WUE,同时用气体交换法测定这些无性系的瞬时WUE.结果表明:杨树叶、枝、干的Δ13C依次显著降低,对应的不同时间尺度的WUE则依次显著增大;用气体交换法和叶Δ13C评价7个参试无性系的结果基本一致,用当年生枝Δ13C与用树干Δ13C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用气体交换法、叶Δ13C的评价结果与用枝Δ13C、干Δ13C的评价结果差异很大;枝Δ13C和干Δ13C与树高、胸径间有显著正线性相关,而叶Δ13C与生长的相关性不明显.枝、干Δ13C不仅可作为评价不同杨树无性系整株水平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良好指标,而且还有可能被用于预测和评价良好水分条件下杨树的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48.
甘菊DlBADH1基因启动子DBP12表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pCAMBIA1305.2做载体,构建含有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DlBADH1基因(登录号:DQ011151)启动子DBP12(登录号:DQ497621)的质粒pCHW-2.利用叶盘转化法,通过农杆菌EHA105菌株介导,将重组质粒导入烟草叶片.采用GUS组织活性检测法鉴定烟草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DPB12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表达无组织特异性.对转基因植株进行NaCl、ABA、SA处理,GUS荧光测定发现:100μmol/L ABA胁迫处理24 h和400 mmol/LNaCl胁迫处理48 h,转pCHW-2烟草植株叶片中GUS酶活性均有大幅度提高.该结果表明:DlBADH1基因启动子DBP12是一个诱导型启动子.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甘菊中BADH基因调控表达机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9.
镉胁迫对杨树矿质营养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3个欧美杂交杨无性系为材料,在镉浓度为25,50和100 μmol·L-1的Hoagland营养液中培养扦插苗,处理5个月后对其成熟叶、衰老叶、茎木质部和根系的Cd,K,Ca,Na,Mg,Fe,Mn,Zn,Cu,Mo,P和B含量进行分析,探讨镉胁迫对杨树矿质营养吸收和分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镉处理打破杨树正常的矿质营养平衡是镉毒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同浓度镉处理下,杨树不同器官的镉含量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差异,筛选对镉具有较强富集效应的无性系是可行的;除了根系对镉具有明显的截留作用外,衰老叶对镉的富集作用也是一种重要的解毒机制;较低浓度(25和50 μmol·L-1)的镉处理会增加杨树对多数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向地上部分转运的比例,而高浓度(100 μmol·L-1)镉处理则相反,在具体的元素含量上,不同无性系间存在显著差异;镉胁迫显著降低杨树对.Mn的吸收,降低Zn从根向地上部分的转送,增加P和Na向地上部的分配;镉导致的黄化不是由于Mg,Fe,Cu,Ca和K的亏缺造成的.  相似文献   
50.
利用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搭载高羊茅干种子,返地后研究了诱变当代种子萌发、外观形态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太空诱变后,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及出苗率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处理植株的高度及叶片宽度显著增加,但分蘖数与叶片数无明显变化。同时筛选出2株具有矮秆、多分蘖、细叶等特点的突变体;对突变体进行的光合生理特性研究表明,突变体叶片单位面积的净光合速率、整株光合能力及蒸腾速率均高于对照,高光合速率、高蒸腾速率可能是导致突变体保持分蘖快速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