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林业   29篇
  4篇
综合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31.
祁连山干旱山地由于水热关系不协调 ,造林难度很大。采取覆盖措施造林可极大地提高造林成活率。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地膜覆盖造林 ,不仅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保持土壤湿度 ,提高土壤温度 ,而且覆盖地膜造林可较对照提高造林成活率 2 4 2 % ,同时乡土灌木移栽后穴内覆盖草皮可较对照提高造林成活率 6 %~ 9%  相似文献   
32.
临泽小枣树落花落果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结果表明,临泽小枣树不同年龄枣股与枣吊、枣吊结果数量及枣股结果数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从开花后5d开始落花,8d时达到落花高峰,11d后落花结束,总落花率为90.9%。落果有2次高峰,第1次占总落果率的72.8%,第2次落果率占7.6%,从座果至果实成熟落果率为80.4%。总落花落果率达98.11%。  相似文献   
33.
以张掖市肃南县祁丰林区的4种林分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0~60cm土壤剖面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特征,并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在青海云杉(Piceacrassifolia)林和灌丛林不同土层差异性不显著(P0.05),有机质在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林和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点,而全磷在祁连圆柏林和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40~60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也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点,全钾在土壤剖面不同土层差异性不显著(P0.05)。4种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在0~60cm剖面上的均值大小总体上均表现为: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祁连圆柏林灌丛林,全钾均值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速效钾均值大小均表现为:灌丛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土壤质量评价表明,研究区4种林分生长主要缺乏磷素,特别是可供林木生长直接吸收的速效磷。  相似文献   
34.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海拔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取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海拔2 900~3 300 m的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青海云杉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逐渐增大;而土壤容重、pH、全钾含量逐渐减小;土壤全磷含量先减小后增大,速效磷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2)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总体上呈增强趋势;脲酶活性总体上呈先减弱后增强趋势,蛋白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不显著(P0.05)。(3)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密切相关,其中蔗糖酶、脲酶、蛋白酶与土壤全氮、全钾、速效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4)4种土壤酶活性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酶促反应具专一性和共同性特点。  相似文献   
35.
为了解河西走廊早酥和红早酥梨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差异,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其光合特性日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早酥和红早酥梨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为双峰型曲线,早酥的Pn均值为5.07μmol/(m~2·s),大于红早酥的Pn均值[4.91μmol/(m~2·s)];早酥和红早酥梨的蒸腾速率(Tr)日变化为双峰曲线,早酥的Tr小于红早酥梨;早酥和红早酥梨均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原因主要为气孔限制因素。早酥和红早酥梨的日均水分利用效率(WUE)差异不大,分别为2.05、2.02μmol/mmol,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趋势呈相同规律。  相似文献   
36.
森林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是生态恢复和生态水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将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分布区划分为4个海拔区段,并在不同区段内设置样地进行调查,分析青海云杉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种群垂直结构表明,不同海拔区段乔木层中层木均最多,海拔2 900~3 100 m和3 100~3 300 m上层木居中,海拔2 700~2 800 m下层木居中。种群径级结构表明,小树和中树所占总体比例均达到76.3%以上,大树个体较少,青海云杉种群更新较好,处于恢复阶段。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明,海拔2 700~2 800 m、2 900~3 100 m和3 100~3 300 m的青海云杉种群呈聚集分布格局,海拔2 800~2 900 m的青海云杉种群呈泊松分布格局,2种分布格局可能分别受制于气候因子和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对千瓣红石榴采用不同药剂处理及全光嫩枝扦插试验,结果表明50mg/kg的ABT1号生根粉浸泡3h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8.
以张掖市肃南县祁丰林区的4种林分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0~60 cm土壤剖面全铁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剖面含量均值及全铁与土壤pH值、有机碳、速效磷和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系分析。结果表明:4种林分土壤全铁含量随土层深度,其含量在不同土层中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0~60 cm深度土壤全铁均值在4种林分中的含量差异性亦不显著(P>0.05),变化范围为35.0~37.7 g/kg。相关性分析表明,全铁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阳离子交换量之间具有显著(P<0.05)和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pH值和速效磷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39.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土地荒漠化现状、成因与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其土地荒漠化防治的具体对策和措施。结果表明,流域内荒漠化土地类型共有8类,分别为流动沙地(丘)、半固定沙地(丘)、固定沙地(丘)、风蚀残丘、戈壁、闯田、潜在沙漠化土地和非生物治沙工程地;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对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0.
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土地菊芋种植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的河西走廊沙化土地上进行了菊芋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种块大小与菊芋植株的生长有密切相关关系,种块以60g时,植株生长量最大,单株产量最高;在同一区域,以起垄栽植的产量最高,达42300kg·hm-2,较开沟播种和小麦套种分别提高13.3%和4.1%,单位效益以小麦套种最高,分别比开沟播种和起垄播种提高73.1%和52.8%。小麦套种为菊芋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