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4篇
林业   40篇
农学   1篇
  32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3种多年生牧草水土保持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以耕地和裸地为对照,对3种多年生牧草进行水土保持能力分析。结果表明:产流时间依次为裸地耕地三叶草狼尾草狗尾草,在76mm/h雨强下径流量、1h径流和泥沙累积量、土壤侵蚀量依次是耕地裸地三叶草狼尾草狗尾草,在53mm/h雨强下泥沙量、1h径流和泥沙累积量、土壤侵蚀量依次是裸地耕地三叶草狼尾草狗尾草。3种牧草均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其中狗尾草水土保持效果最好,三叶草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2.
对金沙江流域头塘山地圣诞树人工防护林群落的结构特征与生物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5年生的圣诞树人工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其值分别为4200t/hm2和830t/hm2·a。乔木根系生物量大,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2915%,且根瘤菌发达。圣诞树具有生态幅度宽,生长快,根蘖力强,耐贫瘠,林下植被恢复快等特点,是流域中山地带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干旱瘠薄地区植被恢复的优良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43.
滇中高原山地人工群落径流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基于连续 3年的观测 ,研究了华山松人工群落的径流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 :区域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 ,湿季 (6~ 10月 )降水量占全年的 80 % ,降水量主要由大于 10 mm以上的降雨带来 ,且降雨强度大部分小于 5 .0mm/ h;径流量月变化趋势与降雨量相似 ,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一次性降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显著 (R =0 .91) ,一次性“最大可能”地表径流产流的降雨临界值为 2 2 .3mm。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分别占总径流量的 0 .5 8%和99.42 % ,林地具有显著的涵养水源作用。  相似文献   
44.
云南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石漠化、森林资源、水资源、耕地、矿业污染等几个方面对云南省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找出了云南省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云南省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从加强法制宣传和环保教育,提高全民参与意识;加速森林植被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生态农业;搞好荒漠化、石漠化区域的治理与开发;合理开发生物资源;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执法力度等方面对改善云南省生态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5.
金沙江流域高原山地系统分异规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该文根据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高原山地具有山高坡陡,土壤侵蚀面广、侵蚀量大,支流和干流落差大,搬运能力强;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植被恢复难度大;经济发展普遍滞后,贫困面大等突出特点.利用金沙江流域高原山地系统具有地域分异的规律性这一基本原理,在充分调查分析了该流域内云南47个县、市、区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按照高原山地空间层次结构的多样性,对构成金沙江流域这一极为复杂的开放性景观生态系统的地貌、气候、森林植被、社会经济、土壤侵蚀等多级子系统的分异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求得实现系统恢复与功能需求的一致性,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6.
滇中高原桤木人工林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云南省会泽县桤木Alnus cremastogyne人工林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桤木人工林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林下灌草恢复快,生物多样性高,具有很好的土壤改良与水源涵养功能。桤木各部位的生物量依次为干>根>枝>皮>叶,其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的表层土壤中,占根系总量的96.14%;从桤木林分各层的生物量来看,乔木层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84.93%,其次为枯落物层和草本层,灌木层较少。在分析桤木生物量基础上建立了桤木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模型。表5参16  相似文献   
47.
矿区废弃地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矿区废弃地实施生态恢复是解决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植被恢复来改善土壤质量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最佳策略。从土壤物理特性(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化学特性(氮、磷、钾等)和土壤生物学活性(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动物)方面阐述了土壤特性对磷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为阐明磷矿废弃地的土壤特性响应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建议:采用土壤动物作为土壤健康的生物指示标准,加强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对土壤质量变化响应机理,以便更好地探索昆阳磷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变化及其与植被关系。  相似文献   
48.
森林植被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对森林植被的动态进行监测,通过考察植被的组成、结构、功能与其生境关系的时空变化过程,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森林植被及其生境的演变方向和机理进行科学研究并作出综合评价,有利于森林植被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李玉媛,2003).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个旧矿区面源污染特征的分析,提出了植物改良土壤技术控制体系、缓冲带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水土保持面源污染控制技术3种矿区废弃地面源污染的控制体系,并提出矿区废弃地面源污染控制的机理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0.
深入了解昆阳磷矿植被修复土壤理化性状指标与生物学各个性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为进一步筛选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提供参考依据。选择了昆阳磷矿旱冬瓜人工林6个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样地,研究其土壤厚度、容重、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含水量、pH值、有机质、碱解氮、全氮、有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氮矿化速率、β-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脲酶的关系,综合土壤13个理化性状指标和6个生物学性状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到4对典型变量,其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 0,0.988 9,0.879 9,0.856 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这两组性状的显著相关主要是由土壤碱解氮、有机质、有效磷、全磷、pH值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氮矿化速率、脲酶的密切相关引起的,其中有机质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脲酶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有效磷、全磷与氮矿化速率、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也呈极显著相关,碱解氮、pH值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脲酶呈极显著相关,全氮与β-葡萄糖苷酶、氮矿化速率、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