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4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土壤脲酶活性调控因素和脲酶活性细菌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利用脲酶活性细菌调控土壤脲酶活性的可行性,以土壤、土壤关联脲酶活性材料及土壤无关联脲酶活性材料为对象,采用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脲酶活性细菌分离及其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包括土壤脲酶细菌在内的土壤脲酶相关理化性质,并分析了土壤与其关联材料及其他环境中脲酶活性细菌的种类及系统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细菌、有机质、总氮、C/N、硝酸根离子、无机氮含量是土壤脲酶活性的关联因素,且土壤有机质、C/N和土壤脲酶活性细菌是直接影响因素。通过细菌分离和16s rRNA测序,土壤中分离出2门5属9种脲酶活性细菌,厚壁菌门是优势类群,土壤关联脲酶活性材料中发现3门8属9种脲酶活性细菌,变形菌门是优势类群。仅粪产碱菌和绿脓杆菌2种细菌在2种材料(即土壤及土壤关联脲酶活性材料)中均被发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烟田悬挂粘虫色板进行田间诱集试验,评价4种不同颜色的粘虫色板(黄、蓝、绿、红)对靶标害虫的诱集效果及对天敌昆虫和其他非靶标昆虫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粘虫色板共诱到昆虫49种31 003头。其中,3种靶标害虫烟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烟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an)和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 Reuter)占诱集昆虫总量的54.0%,非靶标昆虫占30.8%,益虫占15.2%,益害比为1∶3.6。蓝色粘虫板对瓢虫和食蚜蝇的诱集作用最强,黄色粘虫板对寄生蜂和草蛉的诱集作用最强,绿色和红色粘虫板对天敌昆虫无明显诱集作用。黄色和蓝色粘虫板在烟田大量使用对寄生蜂和瓢虫等天敌昆虫和烟田昆虫多样性有一定影响,应适时适地选择性使用。  相似文献   
13.
3个不同地理种源的伯乐树种子和苗期生长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贵州、湖北3个地理种源的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在贵州都匀进行了苗期试验。结果表明,伯乐树从子叶出土到当年幼苗停止生长可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4个阶段,径生长比高生长提早约10 d进入速生期而晚10 d停止生长;3个地理种源种子性状差异主要体现在千粒重和种子大小上,贵州2个种源明显大于湖北五峰种源;贵州2个种源苗高和地径各阶段生长期基本一致,湖北五峰种源比贵州2个种源高生长晚进入速生期,且提早停止生长;种源间与种源内均存在较大的变异;种源间苗高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地径差异不显著,苗期表现较好的是贵州三都种源。  相似文献   
14.
15.
滇中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薇甘菊发生区域的新造林地极易受到薇甘菊的侵袭、危害,为了寻找成本低廉、防效显著的薇甘菊控制技术,受森林郁闭度大于70%时薇甘菊难以生存且对周围其他植物不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启发,选择不同透光率的黑色塑料膜、三层遮阳网、二层遮阳网、一层遮阳网、黄色塑料膜、蓝色塑料膜,在薇甘菊发生较为严重的瑞丽市进行人工模拟郁闭、遮荫控制薇甘菊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塑料膜覆盖薇甘菊的透光率为0%,30d后能够迅速降低薇甘菊盖度至0%,降低薇甘菊生物量,致使薇甘菊花序数量为0个,影响其植株生长发育,导致薇甘菊迅速死亡;因此,黑色塑料膜是对薇甘菊速效郁闭、遮荫控制的最佳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17.
据调查,云南省常见危害核桃的害虫有82种,对其中6种主要害虫的生活史及危害特点作了介绍,针对云南省核桃害虫的种类及危害特点,提出了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云南松松小蠹是一类严重危害云南松的蛀干害虫,为研究其致死特性,笔者在云南省蠹害发生地区进行调查,运用SPSS19.00以及DPS7.05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蠹害致死云南松胸径越大蠹害发生越轻微,两者呈现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r=-0.963,P=0.037;林木郁闭度、树高、冠幅与蠹害致死率不相关。无论是云南松纯林,还是混交林,甚至二者间蠹害致死木上、中、下各部分成虫数量、松小蠹幼虫数量、每一母坑道对应幼虫数量均差异性不显著。云南松蠹害纯林、混交林间蠹害致死木上、中、下各部分间纵坑道数量、横坑道数量间差异性均不显著;纯林蠹害致死木纵坑道数量树干上部显著多于中部,中部显著多于下部;混交林蠹害致死木纵坑道数量树干上部显著多于中部及下部。纯林及混交林蠹害致死木横坑道数量树干上部显著小于中部及下部。  相似文献   
19.
对来自贵州、湖北3个地理种源的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在贵州都匀进行了苗期试验。结果表明,伯乐树从子叶出土到当年幼苗停止生长可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4个阶段,径生长比高生长提早约10 d进入速生期而晚10 d停止生长;3个地理种源种子性状差异主要体现在千粒重和种子大小上,贵州2个种源明显大于湖北五峰种源;贵州2个种源苗高和地径各阶段生长期基本一致,湖北五峰种源比贵州2个种源高生长晚进入速生期,且提早停止生长;种源间与种源内均存在较大的变异;种  相似文献   
20.
板栗矢尖蚧、梨圆蚧在禄劝县海拔1500~2000m的板栗种植园内混合发生,两种虫害1年均发生3代,其中较低海拔栗林梨圆蚧发生严重,矢尖蚧发生较轻;阳坡栗林矢尖蚧危害严重,阴坡栗林梨圆蚧危害严重.对板栗物候和两种蚧虫生活史的观察得出,药物防治的最佳时间为板栗抽梢现蕾期(4月上旬)及落叶期(11月上旬).防治试验表明利用速扑杀和氧化乐果喷雾防治两种蚧虫效果良好,其中速扑杀1000倍液防治这两种蚧虫效果最佳,矢尖蚧的虫口减退率达99%,梨圆蚧的虫口减退率达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