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44篇
农学   3篇
  51篇
综合类   74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31.
 在DMEM培养液中添加10%小牛血清(NBS)及10%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冻存液,慢速降温冷冻,液氮保存7日龄小鼠生精小管及完整睾丸,37 ℃水浴复苏,0.25%胰蛋白酶消化成单细胞,台盼蓝染色测定细胞复苏率。结果:生精小管及完整睾丸冷冻复苏后细胞复苏率分别为87.3%及85.0%,两复苏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与生精小管单细胞对照组相比也无显著差异。冷冻损失率分别为10.1%及12.4%。结果表明,对于7日龄小鼠生精小管及完整睾丸,以10% DMSO为抗冻剂,慢速降温冷冻,液氮保存,37 ℃水浴复苏是一种适宜的冷冻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232.
湿地松是一种深根性树木,其主根相对较为发达,并且对种植土壤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不仅在碳酸盐土壤中可以种植和生存,中国山东以南的大片国土皆适宜栽植,还是很好的经济树种,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在湿地松种植的过程中,通常选择容器育苗的方式,主要是因为种植的存活率非常显著提高,通过利用良好种植技术,扩大湿地松种植的面积,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233.
[目的]研究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不同坡向土壤氮分异特征。[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岷江上游山地深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对不同坡向土壤氮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阳坡坡面土壤全氮、水解性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随海拔降低和土壤剖面的加深而逐渐减少,彼此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阴坡坡面全氮、水解性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随海拔降低而逐渐升高,剖面上的变化趋势与阳坡相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氮素形态之间的相关性与阳坡一致。[结论]不同坡向、不同海拔对氮分布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4.
为探明林分类型差异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格局及其稳定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测定分析了四川盆地西南缘巨桉人工林、杉木人工林、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格局、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团聚体破坏率、大团聚体比重及有机碳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3种林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以大团聚体(0.25mm)为主。不同林分对水稳性团聚体分布格局存在差异,巨桉人工林集中在0—20cm土层的5,0.5~0.25mm和20—40cm的≤0.25mm粒径;杉木人工林集中在0—20cm土层的5,0.5~0.25mm和20—40cm土层的1~0.5,0.5~0.25mm粒径;马尾松次生林集中在0—20cm的≤0.25mm和20—40cm土层的5mm粒径。20—40cm土层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显著,马尾松林的MWD、R0.25、PAD最高,根据Bissonnais及国际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级标准,3种林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处于不稳定水平(0.4≤MWD0.8)。(2)HUC含量马尾松显著高于巨桉,0—20cm土层马尾松的土壤腐殖化程度最高,20—40cm土层杉木最高。(3)不同林分团聚体稳定性与SOC组分的关系因林分类型的差异不同,总体上表现为MWD与SOC、FAC、HUC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SOC含量能够促进土壤团聚过程及其稳定性,FAC、HUC含量的作用较大。总之,巨桉人工林、杉木人工林、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SOC组分含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林分其影响机制不同。研究结果为准确评价该区域不同林分所发挥的生态系统功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35.
结合194个地理分布点和28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规则集遗传算法(GARP),对杨梅在当前和未来气候下的适宜生长区(适生区)进行模拟,并分析影响杨梅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杨梅适生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影响杨梅适生区的主要环境因子有降水季节性(33.2%),6-8月份日照时数(15.4%),最干季均温(14.7%)和气温年较差(7.9%).在未来气候背景下,广东、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区的适生区面积会显著锐减,而秦岭—淮河线地区适生区面积出现大幅度增加.总体而言,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杨梅的适宜分布区有向北扩张的趋势.对于丧失的适生区,如广东和广西,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将杨梅移植到适宜分布的区域.对秦岭—淮河线、四川盆地边缘、云贵高原等新的适生区,应该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计划,采取人工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236.
【目的】探究青花椒抗逆调控基因ZaMBF1基因家族特征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青花椒抗性育种提供重要的基因来源和理论基础。【方法】结合近年发表的青花椒基因组数据,综合利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和荧光定量PCR技术,解析了多蛋白侨联因子MBF1家族(multiprotein bridging factor 1)的核酸和蛋白序列特征,探究了ZaMBF1s对盐胁迫和脱落酸处理后的响应模式。【结果】青花椒共有3个MBF1家族成员,分别为ZaMBF1a、ZaMBF1b和ZaMBF1c。其中ZaMBF1a和ZaMBF1b编码序列长度均为429 bp,分别位于26号和32号染色体,而ZaMBF1c编码序列长度为453 bp,位于4号染色体;青花椒ZaMBF1s均为亲水性的不稳定蛋白,其核酸序列和对应的启动子序列均含有丰富的WRKY、bHLH等抗逆调控基因结合位点和顺式作用元件;ZaMBF1家族基因在NaCl外源处理3 h后即可快速响应,并在处理后12 h再次极显著上调,尤其是ZaMBF1c的上调最为显著;同时,外源处理12 h也是ZaMBF1家族基因响应ABA处理的重要时间点。【结论】青花椒ZaM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