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7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259篇
林业   401篇
农学   331篇
基础科学   232篇
  293篇
综合类   2086篇
农作物   379篇
水产渔业   165篇
畜牧兽医   1196篇
园艺   301篇
植物保护   105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257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0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9篇
  1962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61.
稻瘟病是对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真菌病害,选育抗病水稻品种是防控该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研究表明,聚合多个抗病基因可提高品种的抗性、拓宽抗谱。本研究以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b的‘辽粳9234’和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铁粳7号’为亲本,利用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从后代中鉴定到聚合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ib的后代。通过连续3年生产试验和米质分析,鉴定到1个同时具有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ib的稳定株系A-3,通过辽宁省水稻品种审定,命名为‘铁粳16’。人工接种结果表明‘铁粳16’较其亲本抗谱宽、抗性强。研究结果证实聚合Pita和Pib可提高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可为抗病基因聚合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2.
用一串红品种帝王自交系种子搭载"神舟4 号"宇宙飞船,进行空间诱变处理,诱变后代材料经多代选择,育成了新品种神州红,2008年12月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认定。与原品种帝王相比,神州红的开花期、单花序观赏期和成活率明显改善,但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SRAP分析结果显示,在所用的33对SRAP引物组合中有17对呈现多态性,二者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45,说明空间诱变处理引起了一串红遗传物质的变异。本研究的结果证明,空间诱变对一串红是一种有效的育种途径,SRAP技术是分析空间诱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63.
坡向和坡位对小流域梯田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坡向和坡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变化的两大重要地形因素。研究其对小流域梯田SOC和TN变化的影响,对预测黄土高原地区坡改梯条件下土壤碳汇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高泉沟小流域为例,区分东、西两种坡向,再根据海拔区分上(2220~2326 m)、中(2130~2220 m)、下(1938~2130 m)三种坡位,共采集213个土壤样品,研究坡向、坡位对梯田耕层(0~20 cm)SOC和TN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向坡SOC和TN含量分别比东向坡高22.8%和13.6%(p0.1),东西向坡的中、下坡位SOC和TN含量均大于上坡位。在西向坡,SOC含量下坡位(8.78 g/kg)最高,中坡位(7.82 g/kg)次之,上坡位(7.46 g/kg)最低;与上坡位相比,中坡位和下坡位的TN含量提高了12.1%,24.2%。在东向坡,SOC含量中坡位(7.15 g/kg)最高,下坡位(6.28 g/kg)次之,上坡位(5.37 g/kg)最低;与上坡位相比,中坡位和下坡位的TN含量提高了37.3%,29.4%。坡向与坡位的交互作用对流域SOC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p0.1)。坡向、坡位对土壤碳氮比值(C/N)也有显著影响(p0.1)。这一结果对准确估算流域梯田SOC和TN的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64.
施钾量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钾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选用登海661 (DH661)和郑单958 (ZD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产条件下施钾量对夏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和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钾素农学利用率和钾素回收率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高后逐渐降低,钾肥偏生产力随施钾量的增加显著降低。通过二次曲线模拟,DH661在施钾量为K2O 184 kg/hm2时产量最高,ZD958在施钾量为201 kg/hm2达到最高产量,前者比后者产量高13.2%,而施钾量低8.56%。达到最高产量时,DH661每生产100 kg籽粒需吸收K2O 2.55kg,而ZD958需吸收K2O 3.20 kg。钾素主要在吐丝前吸收,籽粒中的钾素大部分来源于营养器官的转移,施用钾肥促进了钾素向籽粒的转运。本试验条件下,施K2O为180kg/hm2时,可提高钾肥利用率,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65.
基于Isight的3—UPS—S并联机器人机构多目标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虑并联机器人机构工作空间、灵巧度、承载能力、刚度等多方面性能要求,以3—UPS—S型并联机构为例,基于Isight集成Matlab、Pro/E、ANSYS等软件,构建多目标优化设计基本流程,进行并联机构多目标尺度综合,建立一种并联机构多目标优化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集成各领域工程软件进行组合试验设计与多目标优化,实现自动计算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能指标、自动三维模型建立及有限元分析等步骤,得到Pareto图及Pareto前沿,决策者可根据优化信息选取合适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966.
河北成安县棉铃虫抗药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成安县棉铃虫抗药性研究初报夏敬源,文绍贵,崔金杰,潘登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安阳455112近年来,北方棉区由于大量、单一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害虫抗药性剧增,有些常用农药防效极差,已经不能有效地控制住棉铃虫的发生危害。尽管如此,不少棉农仍...  相似文献   
967.
花生配合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育种是花生育种中应用最普遍和取得成效最大的方法。亲本选配是杂交育种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杂种后代能不能出现好的变异类型和选出好的品种。而配合力是选配杂交亲本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国内外对花生配合力都做了许多研究,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花生配合力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笔者试图对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68.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之一。近年来,三七的病虫害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现已成为限制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观察发现,作为三七的近缘物种屏边三七[Panax stipuleanatus H.T.Tsai et K.M.Feng]在其相同的生长环境下抗病性状表现优异。如何从分子角度挖掘利用植物本身所具备的抗病基因必将成为三七未来研究当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研究利用人参、西洋参的EST数据库,通过基因注释、KEGG作图找到病原与植物识别代谢途径上有关植物病程相关的基因。然后经RT-PCR和TA克隆分别获得了若干个三七和屏边三七病程相关基因,该技术的应用为三七抗病基因的研究和克隆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同时也对其他药用植物的抗病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69.
目的:初探大叶斑鸠菊的药效。方法:将大叶斑鸠菊制成浓度为1 g生药/mL的提取液,通过抑菌试验、利尿试验及对鸡肾肿的治疗试验,考察其药效。结果:大叶斑鸠菊提取液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均为0.25 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制效果;有一定利尿作用;饲喂0.4、0.5、0.6 g/mL不同剂量大叶斑鸠菊提取液,2次/d,鸡肾肿明显减轻,鸡的存活率提高,分别为42.86%、71.43%和85.71%。结论:大叶斑鸠菊具有一定抑菌作用、利尿作用,对鸡肾肿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70.
温带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Biolog研究温带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就总体AWCD值来看,阔叶林土体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较高于原始红松林,而在根际土上反映更加明显,阔叶林红松幼苗根际土AWCD值几乎高出原始红松林25%。而就整体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上来看,原始红松林根际无论在多样性还是丰富度上均占优,但其土体土却均处于最低位置,这表明在原始林中,微生物更加集中于根系附近。通过单个碳源方差分析发现,在原始林中,无论是土体土还是根际土,在对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上均有较大优势。这表明在温带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确有变化,且主要集中在根际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