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60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4篇
  17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枣棉间作条件下棉花密度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枣棉间作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的棉花种植密度(13.5万、18.0万和22.5万株·hm-2),研究了密度对棉花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棉花形态、荧光参数和光合特性受到枣树的显著不利影响,表现出明显的边行负效应。随着枣棉间距离的增加,不利影响减小,SPAD值、光系统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和净光合速率(Pn)显著增加;随着密度增加,间作棉花LAI和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密度为18万株·hm-2的间作棉花的光系统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产量显著高于13.5万株·hm-2和22.5万株·hm-2。在枣棉间作复合系统中,适当增加枣棉间距可以减轻枣树对棉花的不利影响,而较高的棉花密度也有利于棉花高产。  相似文献   
92.
以毛竹、麻竹、绿竹和印度莉竹为原料,先经炭化处理制成竹炭,然后于1450℃高温下采用熔融Si渗透技术制得SiC陶瓷材料。借助SEM对竹炭和SiC陶瓷材料的微观构造、形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竹基SiC陶瓷材料继承了竹材的各向异性和微观构造特征;竹基SiC陶瓷是一种包含单质Si、C和SiC多相成分的复合材料;由4种竹材制成的SiC材料在微观构造、形貌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3.
为了解培养基前后变化和接种不同生长期细菌对印度芽孢杆菌Bacillus indicus L15菌株生长的影响,测定了经2216E(Z)、海水发酵(S)、淡水发酵(F)培养基培养的L15菌株营养细胞和芽孢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接种由同种培养基培养的L15菌株营养细胞和芽孢后的细菌增长量,并非总是接种营养细胞的增长量高于接种芽孢的增长量,细菌增长量与菌株前期培养用培养基及后期转接培养基有关;接种由淡水发酵培养基培养的L15菌株营养细胞后的细菌增长量显著低于接种芽孢后的增长量(P0.05),而接种由海水发酵培养基培养的L15菌株营养细胞后的细菌增长量却显著高于接种芽孢后的增长量(P0.05);当菌株从能被直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组成的培养基转移到不能被直接吸收的大分子物质组成的培养基后,L15菌株增长量显著降低(P0.05),反之增长量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在养殖池塘中使用益生菌时需做预试验,以便确定使用营养细胞还是芽孢,且培养益生菌的培养基的碳、氮源组成与使用目标环境和营养分子的组成越接近越好。  相似文献   
94.
研究了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树莓红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洗脱液为pH=2的95%乙醇、吸附流速为1.0BV/h、洗脱流速为0.5 BV/h条件下,分离纯化出的色素含量最大,因此为最佳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5.
以毛竹为炭前驱体,KOH作活化剂,制备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HSAAC)材料,考察了KOH与竹炭的质量比(碱炭比)对活性炭孔结构、吸附性能和电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碱炭比值的增加,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中孔容积和总孔容增大,微孔孔容先增大后减小;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碱炭比值为4时达到最大,分别为2 168和569 mg/g。当碱炭比值为4时,可制得比表面积为2 610 m2/g、总孔容为1.24 cm3/g(其中微孔孔容0.81 cm3/g,中孔孔容0.382 cm3/g)的活性炭材料。以其为电极材料组装的电容器在30%H2SO4电解液中的比电容为206 F/g。  相似文献   
96.
以5-硝基糠醛为分子模板合成了硝基呋喃类药物的共有半抗原,然后分别以重氮法和戊二醛法合成了人工完全抗原。以两种方法所得免疫原免疫新西兰兔,获得了能够同时识别8种硝基呋喃药物的广谱特异性抗体。两种抗体均对8种药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交叉反应性。检测限范围为6~19 ng/mL,交叉反应率范围为32%~92%。因此,本研究制备的广谱特异性抗体可以用于研究建立多残留检测硝基呋喃类药物的免疫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7.
本试验以新单29为试验材料,于9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共分6个时期进行收获,研究了不同收获期对新单29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豫北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新单29的最佳收获时期应在9月20日至25日,此时期收获玉米比当地习惯收获期(9月10日-15日)平均可增产11.3%。  相似文献   
98.
GLEAMS是美国农业部开发的一个模拟农田氮磷循环的模型,主要用来评价农田管理措施的环境效益。本研究借助GLEAMS模型并基于几个典型施肥量的模型假设,模拟了南京市东郊小型蔬菜生态系统施肥量对作物养分元素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将有机肥的施入量因地而异的减少到现有施入量的45.2%~53.4%,并且将化肥的施入量减少到13.3%~96.9%,氮素吸收率可提高9.90~14.4个百分点,磷素吸收率可提高9.60~13.1个百分点。氮的淋溶量也减少到了原有量的26.5%~37.6%,同时每公顷蔬菜地可以节约施肥成本2080元~4400元。本模拟研究为提高蔬菜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
以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为研究平台,采用微区试验,设置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单作、花生单作和玉米‖花生间作)及不同施氮量(0、100和200 kg/hm2),研究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花生系统对花生根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西风沙半干旱区玉米‖花生系统可显著增加各个生育时期的花生根瘤数,与单作花生相比,间作花生在不施氮条件下的根瘤增幅为1.79倍,施氮条件下平均增幅为4.81倍,即间作可明显促进花生根瘤形成,且在施氮条件下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研究还发现,玉米‖花生体系对花生根瘤形成的影响存在边行效应,靠近玉米的花生行根瘤增幅大于远离玉米的花生行。此外,单作及间作花生都存在"氮阻遏"现象,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生根瘤形成受到抑制,玉米‖花生系统作物相互作用可对花生"氮阻遏"起到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100.
为探究不同管理方式对刺参养殖池塘(简称参池)沉降颗粒物及相关底泥、水体指标的影响,分别测定9口参池(分为养水机、自然纳潮、微孔曝气3组参池,每组3个重复)颗粒物质在四季的平均沉降量和水平空间分布情况,底泥有机质含量和弧菌(Vibrio)总数,水体营养盐含量、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结果显示,自然纳潮和微孔曝气池塘颗粒物质平均沉降量的季节、水平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养水机池塘颗粒物质平均沉降量在夏季为(30.33±2.46) g/(m2?d),极显著高于另外2组参池(P<0.01),在冬季为(7.49±1.17) g/(m2?d),显著低于另外2组参池(P<0.05);在水平分布上,养水机池塘沉降颗粒物的分布较另外2组参池更均匀;在相同季节,养水机池塘底泥有机质含量和弧菌总数均处于3组参池的最低水平,微孔曝气池塘总体次之,自然纳潮池塘总体最高;3组参池的水体营养盐含量接近,而养水机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均处于3组参池中最高水平,微孔曝气池塘总体次之,自然纳潮池塘总体最低。本研究表明,传统海参养殖在自然纳潮换水管理基础上,辅助适宜设备能够影响颗粒物质的沉降规律,加快参池底泥–水体之间营养物质交换,改善水底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