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8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6篇
  7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9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究不同磷肥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小麦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土壤-磷肥-作物体系磷肥精准匹配及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砂姜黑土和红壤上设置不施磷(CK)、施用过磷酸钙(SSP)、钙镁磷肥(FMP)、磷酸二铵(DAP)、重过磷酸钙(TSP)和聚磷酸铵(APP)6个处理,研究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磷库转化特征及其与植株体内磷素累积利用的关系。【结果】砂姜黑土施用磷肥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194%—662%,不同磷肥处理小麦根际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为APP>TSP>DAP>FMP>SSP>CK处理。施用磷肥显著提升了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砂姜黑土中H2O-P和NaHCO3-Pi含量,降低Residual-P含量,其中H2O-P和NaHCO3-Pi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TSP和APP处理在小麦拔节期对NaHCO3-Pi含量提升幅度最大,分别较不施磷提升了41.0和36.0 mg·kg-1。红壤施用磷肥后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84%—791%,其中DAP和TSP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磷肥处理,红壤中根际土壤NaHCO3-P...  相似文献   
62.
利用.Net Framework2.0框架和ArcGIS提供的方法和技术实现了基于插件技术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在无需重编译系统的情况下,实现对插件的动态加载、移除等管理工作,为森林资源数据的共享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对林业信息化系统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综合考虑全省地形地貌、农业气候、土壤类型等自然属性信息,以及灌溉和雨养农业区、粮食主产区、易旱区等空间分布特点,提出了基于多源信息的土壤墒情站网规划布设原则和方法,运用Arc GIS技术实现空间信息的叠加、提取和融合;并在已有站网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壤墒情监测站网进行了规划布局。全省共规划土壤墒情监测站392个,其中已有墒情站71个,新增墒情站321个;规划墒情站平均代表面积399.49km2,站网密度每县3.92个。该方法可为抗旱管理部门墒情站网规划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64.
西安市土壤与土地利用多样性及其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亮亮  齐雁冰  刘姣姣  陈洋  秦倩如  于晓杰 《土壤》2017,49(6):1268-1274
运用仙农熵指数的方法,对1995年、2005年和2010年西安市土壤和土地利用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多样性及其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成土因素趋向复杂,土壤组成多样性逐渐降低;西安市土壤构成组分相对均匀,多样性指数为0.78,1995—2005年和2005—2010年两个时间段土地利用混乱程度提高不明显,构成多样性指数分别增加0.011和0.008;研究区51个土属中6个土属多样性指数在0.65以上,面积最大、多样性指数(0.793)最高的为麻骨石棕壤性土,最低的为黄绵土,仅为0.023;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除未利用地外多样性指数均高于0.7,其中农用地最高,达到0.927,由1995—2010年,农用地面积减少了185.119 km~2,建设用地增加193.677 km~2,并且近5年的变化率明显更快,但多样性指数均小幅度降低;与油土和黄墡土公共面积最大的两种土地利用类型是农用地和城镇建筑用地,同时二者之间的关联度系数也都在0.8以上。因此,以仙农熵来评估西安市土壤和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是可行的,且1995—2010年间西安市城市的扩展对于主要的农业土壤占用量不大,未出现重要土壤类型受到威胁的情况,但对油土的占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5.
[目的]调查和研究清凉峰自然保护区观赏蕨类资源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方法]先调查蕨类植物资源,然后评价其观赏性。[结果]清凉峰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蕨类植物资源共18科36属49种。其中野生观赏蕨类植物较丰富的科有水龙骨科、鳞毛蕨科和金星蕨科。应用方式为园林绿化、盆栽观赏、盆景配置、切花配叶等。[结论]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有丰富的观赏蕨类资源及多样性的园林应用形式,对增加园林配植素材,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拓展园林绿化的层次和空间,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6.
用N-乙酰基-D-半乳糖胺-epoxy-Sepharose 6B、半乳糖胺-CH-Sepharose 4B和瓜尔胶三种亲和层析体系对大豆中的凝集素进行分离提纯,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结果显示:三种亲和层析体系纯化大豆凝集素的产率存在显著差异,依次分别为147±15、110±12和128±16mg/100g生大豆;三种亲和胶的亲和饱和度差异显著,分别为12.2±1.4、7.5±1.3和2.1±1.6 mg/mL凝胶.这一结果表明大豆凝集素最理想的纯化方法是N-乙酰基-D-半乳糖胺-expoxy-sepharose 6B亲和层析体系.  相似文献   
67.
在模拟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啃食对植物群落结构及根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密度鼠对植被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显著,而高密度鼠可改变草地植被群落结构,植被在每100 m2 5只出现退化演替表现为优质牧草的比例降低而其他杂类草的比例增高,使之向退化草地方向演替。2)鼠类啃食促进茎叶枯萎,加速植被演替。茎叶枯萎率与鼠密度呈线性正相关。3)植被根系生物量与布氏田鼠密度关系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鼠密度为每100 m2 8只时,根系生物量降至最低。随鼠密度的增加,其须根系植物所占比例降低,其他杂草类轴根系植物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68.
为了解附加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不同Ns染色体对小麦耐盐性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机制,以小麦-华山新麦草全套二体附加系及其亲本7182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150 mmol·L-1、250 mmol·L-1 NaCl溶液胁迫处理,测定其芽期和苗期的7个生长指标及6个理化指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盐胁迫下,供试材料芽期的芽长(SL)和根长(RL)、苗期的叶片鲜重(FW)下降最为明显;4Ns、5Ns、7Ns附加系在芽期、苗期的耐盐性显著高于受体小麦7182,其中7Ns附加系耐盐能力最强,150 mmol·L-1和250mmol·L-1NaCl胁迫下,耐盐等级分别为Ⅰ级(高耐)和Ⅱ级(耐盐)。盐胁迫下,5Ns、7Ns附加系叶片内SOD、POD活性最高,且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最低,相对电导率最小;4Ns附加系脯氨酸含量较高,丙二醛含量较少。可以认为,华山新麦草4Ns、5Ns、7Ns染色体附加到小麦后,分别依赖渗透调节、抗氧化机制增强受体小麦的耐盐能力,这些附加系材料可作为新种质应用于小麦耐盐性研究和育种。  相似文献   
69.
为制备一款口感适宜且具有抗氧化和抗疲劳作用的接骨木果含片,以野生接骨木果粉为原料,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接骨木果含片制备工艺;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作为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的指标;通过测定小鼠游泳时间,分析血糖、肝糖原、肌糖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三磷酸腺苷(ATP)、尿素氮(BUN)和乳酸(LA)含量变化来评价其抗疲劳作用。结果表明:接骨木果粉添加量61%、木糖醇添加量8%和柠檬酸添加量5%时,接骨木果含片的感官评分达到90.32分,其花色苷含量为1.52 mg/g;接骨木果含片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值分别为73.83 μg TE/g、43.50 μg TE/g和16.27 μmol Fe(Ⅱ)/g,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能力;接骨木果含片干预后,延长了小鼠的游泳时长,提高了小鼠的血糖、肝糖原、肌糖原、SOD和ATP的含量,降低了小鼠体内BUN和LA水平,表明接骨木果含片具有较高的抗疲劳能力。该研究为野生接骨木果的高值化利用、扩大其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0.
“播种器械+智能监测”作为实现精量精准播种作业的重要智能装备,对提高土地生产质量、配置能力和规范农业生产极其重要。本研究以气吸式穴播器为基础,分析现阶段智能播种监测装置研究进展和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适配于不同类型排种器、不同作物的智能播种监测设备,其中主要包括光电式、电容式、压电式和机器视觉式,分析其适配对象、工作原理、结构和优劣性,并提出新时期新农业发展要求下的智能监测设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