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33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42.
张其生 《贵州茶叶》2007,35(3):39-40,F0003
邓乃朋先生是茶界公认的近代茶学科学家和茶史学家,是贵州茶史研究的创始人,是陆羽《茶经》研究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43.
正湄潭——宁静的古城,素有"黔北小江南"的美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湄潭也迈入了现代化步伐。当下湄潭正处于产业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科技大进步的转型升级极好时机,我们不能忘记,近现代湄潭茶人跨越时空、以强大的阵营展现在当代人面前,给予茶人自信和正能量,凸显他们在比外省(尤其是东部发达茶区)更为艰辛的环境条件下付出更多,为不断开拓湄茶和实现中华茶叶复兴已默默无私地做出重要贡献。他们的辉煌功绩,在贵  相似文献   
44.
光辉灿烂的黔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凭借对贵州茶叶科技史和民族民间荼文化的多年收集整理研究,论述了贵州古陆高原不仅种荼历史悠久,茶文化积淀深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唯一性特征。极大地丰富了五千年中华茶文化宝库的多样性,而且是茶的原产地和荼文化发祥地的中·心地域.在当今全民种茶的热潮中,着力弘扬和打造内涵厚重的文化品牌,助推贵州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启动贵州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45.
贵州作为茶树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自1939年建所以来,对贵州古茶树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对贵州古茶树资源调查与鉴定、古茶树保护与利用等做了大量工作,并在茶树起源、茶树分子育种等领域取得一定的创新性突破。本文对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古茶树研究的历史脉络及重要科研成果进行梳理,呈现贵州古茶树研究现状的基本概貌,为科技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提高红碎茶品质除采取农业技术措施、改进制茶机具、采用先进制茶技术外,最主要的是选用良种。本文从不同品种对“发酵”叶象的要求及其对品质的影响,阐明品种与红碎茶“发酵”的关系,实现良种良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47.
红碎茶内质的浓强鲜香风格,与“发酵”程度有密切关系,可是红碎茶自63年试制以来,“发酵”程度的掌握仍依赖于人们的感官,这种较落后的传统技术,对稳定和提高红碎茶质量,对实现制茶连续化自动化,都带来一定的困难。本试验企图利用红碎茶“发酵”过程叶象变化与pH值的变动关系,探索简便的仪测鉴别“发酵”程度的可能性,以替代感官鉴别法。现将78年试验方法及初步结果报导如后。  相似文献   
48.
我国红碎茶生产历史不到20年,自1963年开始试制以来,进展甚微。至1979年以后逐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对美国出口有了成倍的增长,对英国也有了较大的增长。目前世界红碎茶贸易量1500万担只有75万担,今后数量上要大发展,质量上要大提高。茶叶品质主要是由鲜叶质量和制茶技术决定的,为此,要抓紧鲜叶及加工这两个环节,明确品质上的主要赶超目标,实行科学制茶,这里先就萎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9.
每每经过花市,看那花,争奇斗艳、姹紫嫣红;看那叶,绿的透亮又喜人;看那果,硕而丰;看那株型,饱满而精致,这样的好景致怎不让人驻足留连,以致要挑几盆“据为己有”。于是不由地想知道,这样美的花卉是怎样培育的呢?其实。跟美女“三分看长相,七分看打扮”一样。花卉也需要“美容”!怎样给花卉美容?花谚谓“七分靠管,三分靠剪。”那么,怎样进行正确合理的修剪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50.
贵州,是二千多年前夜郎古国的中心地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古老的茶区,尽管经济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状态,同样茶经济在全国暂处弱势地位,然而它具有优良的生态、一流的品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敢为人先、敢于拼搏、敢于科学创新的贵州茶人及其对茶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在贵州乃至中国茶业史上闪烁发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战争及其艰难的环境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