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7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4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杉木种子园无性系球果及其种子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崇阳杉木无性系球果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球果形态及其种子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园杉木球果直径、球果长、包鳞数、包鳞宽、包鳞长、种子总数、饱满种子数、空粒、涩粒及千粒重依次为26 53mm、30mm、52 30片、12 45mm、14 86mm、72 90粒、17 73粒、19 72粒、35 33粒及9 41g 相关分析表明,球果直径与长度、各类种子之间、及包鳞特征值之间相关系数较大,并达到显著性水平,杉木球果形态特征及其种子分布无性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杉木种子园无性系构成对种子园的产量有重要的影响 旋转因子分析表明杉木球果及其种子分布等10个变量可用3个主成分因子来表示,即反映包鳞特征的第1主成分、反映球果大小与种子特征的第2主成分及反映种子特征的第3主成分,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56 298% 以单个球果生产的饱满种子数进行Hierarchical聚类分析将所研究的无性系球果分为4类,即单个球果生产饱满种子数多、较多、较少与少4类无性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自然分布区内马尾松花粉为试材,对花粉的形态及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花粉有两个气囊,气囊外壁为不规则的网状纹饰。共全长、体长、体高、气囊宽、气囊高、气囊壁厚及帽壁缘宽之间存在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各地马尾松花粉形态变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3.
对普通杉木林及崇阳杉木无性系种子园植株球花在树冠中的分布、数量及其配子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园中杉木无性系间球花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年龄与球花量之间呈线性相关,中壮龄杉木林郁闭度越小,雄球花量越小,雌球花量变化不明显,雄雌球花比值则越小,林分组成对球花量的影响不明显。立地条件对球花量的影响显著。杉木无性系单株雌球花和雄球花在树冠中的分布出现分层现象,各部位间球花量的差异达极性水平。球花的数量虽受年龄、母树特性,立地条件及密度的影响,但球花在树冠中的分布总趋势保持不变。单位花粉囊内的花粉数平均为7653.31粒,平均每株产花粉5.6553E+9粒,约6.0163E+4mg.全园可产花粉约1.1018E+13粒,经1.9264+8mg。平均每株产胚珠46483.25个。全园可产胚珠约1.4884E+8个。种子园花粉与胚珠比值为1.2166E+5,即约12万:1。因种子园中花粉相对胚对来说偏多,因紫在进行杉木种子园建设与改造时,应该注意选用生产雌球花较多的无性系植珠作材料, 以提高单位面积种子产量,并在调查授粉效率的基础上,依据胚珠数量可以进行球果及种子产量的预测与预报。  相似文献   
14.
通过样方调查、TWINSPAN分类与DCA排序及生态位分析,以物种重要值为分类排序与生态位计测的数据指标,研究湖北省大别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分类及优势木本生态位宽度与重叠。结果表明:应用TWINSPAN分类并结合DCA排序,可将植被划分为6个群落类型(针叶林Ⅰ、Ⅱ,针阔混交林Ⅰ、Ⅱ,E落叶阔叶林和F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同时DCA排序图中反映了植被由针叶林Ⅰ、Ⅱ——针阔混交林Ⅰ、Ⅱ——落叶阔叶林与常绿落叶混交林的格局变化。在针叶林Ⅰ、Ⅱ中,马尾松与黄山松生态位宽度较大,在针阔混交林Ⅰ、Ⅱ中,松类与栎类等都占据较大生态位,阔叶林阶段占据优势的木本种类更多,不同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随着演替表现出相应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反映了多数广生态位物种间的生态位竞争。对于大多数演替阶段群落中的物种间的关系,以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物种生活特性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以崇阳雷竹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标准地,调查研究了林地覆盖对雷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各类微生物数量变化的趋势一致,冬季数量最低,夏季最高。季节性林地覆盖对土壤固氮菌数量的影响不显著,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及氨化菌数量的影响均极显著。林地覆盖对雷竹林地土壤蔗糖酶活性影响极显著,在林地未覆盖条件下土壤蔗糖酶水解作用更强,林地覆盖抑制了蔗糖酶的水解作用。林地覆盖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极显著,林地覆盖能显著地提高脲酶活性。林地覆盖对土壤蛋白酶的影响极显著,林地覆盖提升蛋白酶活性,使土壤有效氮含量增大。林地覆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6.
草坪杂草入侵及其竞争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华中农业大学校园的建植草坪为研究对象,以机械布点方式进行样地布设。在所设置的85块样地中进行物种名录调查与统计,并对其中不同光照条件、建植年限及人工管理水平等17块典型样地进行物种特征值调查与计算,以物种重要值来反映该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优势程度。结果表明,在所建植的草坪内入侵植物达141种,隶属39科,其中菊科、蝶形花科、伞形科、石竹科等杂草通过入侵、定居、生长和繁殖,成为优势物种。入侵物种的分布及其竞争能力受光照条件、土壤质地、建植草坪草物种特性及人工管理的影响。管理技术措施,如遮荫、松土、施肥、灌溉及去除杂草是影响其竞争能力的最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7.
几种高大禾草热值和灰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3种C3类植物(芦竹、菅、芦苇)与5种C4类植物(五节芒、芒、岗柴、斑茅、南荻)不同器官热值和灰分含量的月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为禾草类能源植物筛选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8种高大禾草灰分含量存在差异,且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C3类植物平均灰分含量分别为:芦竹(7.17±1.09)%、菅(6.33±0.60)%、芦苇(7.89±1.09)%;C4类植物平均灰分含量分别为:五节芒(4.92±1.38)%、芒(6.27±0.94)%、岗柴(6.99±1.13)%、斑茅(5.13±0.88)%、南荻(5.10±0.82)%。2)C3类植物中芦竹干重热值较高,C4类植物中五节芒、芒、斑茅、南荻的干重热值比较接近,无显著差异,岗柴干重热值最低。3)芦竹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有显著线性相关(P<0.05),五节芒、芦苇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有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而菅、芒、岗柴、斑茅、南荻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无相关性(P>0.05)。4)C3类植物平均去灰分热值分别为:芦竹(19.01±0.27)kJ/g、菅(18.58±0.31)kJ/g、芦苇(18.72±0.23)kJ/g;C4类植物平均去灰分热值分别为:五节芒(18.52±0.32)kJ/g、芒(18.69±0.47)kJ/g、岗柴(18.54±0.33)kJ/g、斑茅(18.48±0.41)kJ/g、南荻(18.49±0.37)kJ/g,灰分含量不同,导致去灰分热值与干重热值的月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8.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区域植被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的影响差异较大。本文通过收集前人在土壤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数据, 选取福建省长汀县、闽清县和陕西省陕北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0~20 cm 表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进行了两类区域土壤表层有机质和全氮在自然恢复和人为恢复过程中变化特征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福建省长汀县和闽清县的植被恢复初期, 人为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较大, 后期自然恢复影响更大;陕北地区植被恢复初期自然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改善好于人为恢复, 之后二者差异不明显; 福建省长汀县和闽清县在整个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累计增量和年平均增量都比陕北地区高。因此, 建议福建省长汀县和闽清县应先进行人为植被恢复, 然后进行自然恢复; 而陕北地区应先进行自然恢复,再人为恢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 这样可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 加快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9.
柳杉生长过程分析及生长阶段划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浙江省文成县柳杉林为研究对象,对柳杉各生长因子(D1.3、H、V及f1.3)的生长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柳杉各生长因子的差异及生长因子有序样本分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柳杉整个生长阶段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柳杉的D1.3、H及V生长过程均为三次抛物线,但各生长因子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的年龄不同,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也不同;各生长因子的平均生长量为二次抛物线,连年生长量因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呈不同的类型;树杆胸高形数为双曲线函数,f1.3值前期大后期小,取值为0.62~0.42之间;不同立地类型f1.3值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实验形数约为0.40。因各生长因子在其生长过程中最大值出现时间上有差异,以D1.3、H及V三因子进行有序样本分类,将柳杉生长过程划分为幼年阶段(1~5年生)、速生阶段初期(6~9年生)、速生阶段(10~19年生)、成长阶段(20~29年生)及成熟期(30~40年生)。经过与实际情况分析对比,认为划分结果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不同地理种源杉木花粉的形态、微观形态、花粉壁的结构、花粉萌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变异进行了分析。杉木花粉有一个萌发孔;花粉外壁为颗粒状纹饰;花粉壁可分为外壁和内壁,外壁又可分为外壁外层和外壁内层。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杉木花粉的颜色、形态、萌发孔及萌发后花粉管生长长度各种源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