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4篇
林业   28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秦皇岛海域46个站位的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As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海水中Cu、Cd、As含量在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范围内波动,部分站位Pb、Zn、Hg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调查海域北部海水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略高,各季节综合污染指数比较稳定,海水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全部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戴河口以北的近岸海域,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由大到小依次为Hg>Cd>As>Cu>Pb>Zn,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多种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低。  相似文献   
12.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业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森林病虫害严重威胁森林健康生长,影响林业的发展。如何保护好我国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功能?作者提出的“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方针和策略是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学之路,可以在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国家林业局采纳和实施了这项方针和策略,这对我国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几十年来,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组针对严重危害我国森林的外来入侵病虫害和我国本土病虫害,研究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其他无公害控制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些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包括下述10种重大森林病虫害: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栗山天牛,松褐天牛(松材线虫),云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光肩星天牛,白蜡窄吉丁,苹小吉丁和杨十斑吉丁。  相似文献   
13.
经营强度对毛竹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由天然针阔混交林或天然阔叶林经过人为改造和抚育转变成的4类毛竹林(即成林原因相同的4种林型—强度干扰下的毛竹纯林,较强干扰下的竹杉混交林,较弱干扰下的竹阔混交林,弱度干扰下的竹杉阔混交林)的层次结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及群落相似性经营强度对毛竹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4种人工毛竹林随着经营强度的加大,层次结构逐渐简单化,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迅速下降,且物种组成发生显著变化。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总体也呈下降趋势,但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竹阔混交林类型反倒略高于经营强度最弱的竹杉阔混交林类型。而且不同经营强度下所形成的这4种类型毛竹林的群落相似性也随着经营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毛竹纯林与其他3类的相似性最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日本学者Kosaka与Ogura发现松褐天牛成虫除携带松材线虫外,雌成虫卵巢内还携带有另一种线虫,他们将其命名为卵巢线虫,并认为这种线虫是松褐天牛成虫的寄生性线虫。我国对该种线虫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为了证明这种线虫在我国是否存在和分布,开展了本项研究。[方法]分期分批捕获刚羽化的松褐天牛雌雄成虫,采用解剖松褐天牛成虫松树木质部及感病的松褐天牛幼虫等方法,调查卵巢线虫的存在与分布。[结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松褐天牛成虫体内有该卵巢线虫存在,分布于松褐天牛成虫、幼虫体内和松树木质部3个部位;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的卵巢线虫通过松褐天牛雌成虫产卵而接种、进入寄主树木木质部中。同时,木质部的卵巢线虫也有一部分进入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另一部分仍在木质部生活,当松褐天牛幼虫再次发育为成虫时,在木质部中的卵巢线虫和已被寄生的松褐天牛幼虫体内的卵巢线虫再次进入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完成循环。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雌、雄虫体内均有分布,携带率为44.4%,其中松褐天牛雌成虫携带率为43.8%,松褐天牛雄成虫携带率为45.0%,两者间无显著差异;每头松褐天牛成虫平均携带卵巢线虫574条,其中雌成虫平均携带816条,雄成虫平均携带308条,具显著差异。初步研究表明,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只能完成产卵到1~4龄的幼虫阶段,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世代;在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和在木质部生活的卵巢线虫能完成一个完整世代,但具体过程尚不清楚;调查中未观察到卵巢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有寄生致病或致死的现象,但对松褐天牛幼虫有寄生致死的能力;卵巢线虫常与松材线虫同时存在,而且侵入松树及离开松树的方式与松材线虫相同。[结论]我国松褐天牛体内也发现有卵巢线虫存在;目前尚不能证明该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具有寄生致死性,但对松褐天牛幼虫具有一定的寄生致死性;卵巢线虫的生活史与松材线虫相似,是否与松材线虫一样对松树具有危害性以及其病理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苹果小吉丁虫是果树危险性蛀干害虫之一,已给国内部分地区的栽植苹果以及新疆的野苹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陕西部分地区已发现苹果小吉丁虫危害,为明确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的主要苹果产区的风险程度,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对策。参考国际上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和分析方法,结合苹果小吉丁虫寄主在陕西省的分布情况,对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的风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估。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的风险性R值为2.42,该吉丁虫在陕西省属于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针对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的高度危险性,提出了加强检疫、监测预防和风险管理等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早熟素(precocene)对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的翅型分化和性比的影响,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早熟素处理对白蜡吉丁肿腿蜂后代翅型和性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浓度为5、50μg·μl~(-1)的早熟素处理下,白蜡吉丁肿腿蜂3日龄、5日龄、7日龄幼虫后代翅型和性比均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50μg·μl~(-1)浓度处理,3日龄幼虫的有翅率最低,5μg·μl~(-1)浓度处理,3、7日龄幼虫的有翅率也低于对照组。5μg·μl~(-1)浓度处理,5日龄幼虫有翅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同浓度早熟素处理对白蜡吉丁肿腿蜂3日龄、5日龄、7日龄幼虫后代翅型分化的影响较小。高浓度的早熟素对白蜡吉丁肿腿蜂5、7日龄幼虫后代雌虫数量的影响显著。早熟素处理对白蜡吉丁肿腿蜂后代翅型分化和性比均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可通过早熟素来调控规模化繁育过程中白蜡吉丁肿腿蜂的翅型和性比。  相似文献   
17.
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证明肿腿蜂可有效防治天牛类蛀干类害虫,但还未见利用肿腿蜂防治云杉花墨天牛试验。为了验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防治效果,尽快筛选出控制云杉花墨天牛的有效肿腿蜂种类,本文在室内将云杉花墨天牛幼虫接入红松木段来模拟天牛生长的自然条件,设置了不同的益害比(4:1、2:1、1:1和1:2)来释放肿腿蜂,测定了3种肿腿蜂(管氏肿腿蜂、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寄生效果。同时利用以上3种肿腿蜂中全国应用最广泛的管氏肿腿蜂对该天牛开展了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相同益害比的三种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寄生率差异不显著;当三种肿腿蜂的益害比为4: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其中管氏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95.65%,松褐天牛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71.43%,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61.90%;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的益害比为2: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平均为39.20%。根据结果可知管氏肿腿蜂是三种肿腿蜂中防治效果较好的蜂种,可尝试用于野外防治实践;建议在野外释放以益害比为2:1为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69%福美双·烯酰吗啉WP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9%福芙双·烯酰吗啉WPB防治黄瓜霜霉病增效作用明显,共毒系数为196.90;田间试验表明,69%福美双·烯酰吗啉WP保护地和露地黄瓜霜霉病试验,用1242 ai.g/hm2第3次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85.98%,90.26%,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0%烯酰吗啉WP 262.5 ai.g/hm2的防效80.88%,85.53%和50%福关双WP 1350 ai.g/hm2的防效62.35%,64.29%,各处理问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害虫生物防治效果的评价方法通常采用化学防治效果的计算方法,一般仅体现短期内对目标害虫的致死作用结果,而忽略了天敌在自然界数量增殖后对害虫种群数量的长期而持续的控制效果,以及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评价.判断害虫生物防治计划是否获得成功,目前缺乏广泛认同的评价方法.本文对害虫生物防治效果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