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杂交稻新组合“谷优527”的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谷优527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谷优527的4个产量构成因素中,每穗粒数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有效穗,穗粒数与有效穗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2.
杂交稻新组合新优188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优188是安徽省荃银禾丰种业有限公司2002年采用新星A×YR188配组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2006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品审06010514),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7028)。2008年上杭南阳镇引进作双季早稻种植,在南阳村罗屋坝及沙下坪等地试种,经实割测产验收,平均产量9106.5kg/hm^2。  相似文献   
33.
特优898是龙岩市农科所、种子公司和武平县农业局用龙特浦A与武恢898配组而成的中、晚籼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1997年引入我镇试种,经过3年作中、晚稻试验示范,表现高产、优质、抗病、综合性状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97年种植50亩,1998年种植1050亩,1999年种植面积超过  相似文献   
34.
11个杂交早稻新组合的引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了11个杂交早稻新组合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上杭县南阳镇种植的早稻优良新组合。  相似文献   
35.
钱优1号是浙江省农科院核作所采用钱江1号A×浙恢7954配组育成的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07年分别通过浙江省和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9014)。我县于2009年引进作双晚种植,经两年试种表明:该组合生育期与汕优46相同,产量高于汕优46,株形适中,群体整齐,穗形中等,茎秆韧性好,后期转色佳;稻瘟病、细条病和纹枯病轻发;适应性广,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36.
钱优1号是浙江省农科院核作所与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采用钱江1号A×浙恢7954配组育成的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09-2010年引进上杭县作双晚种植,表现适应性广、稳产、高产.介绍了钱优1号在上杭县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7.
全优527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全丰A与蜀恢527配组而成的晚籼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2009年参加龙岩市晚稻区试及生产试验,龙岩上杭南阳试点设在南阳村沙下坪(东经116。30’33”,北纬25。19’45”,海拔310m),  相似文献   
38.
玉米间套作模式对地表氮磷流失的影响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2016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单作、玉米间作芝麻、玉米间作花生、玉米间作大豆、玉米套种红薯对旱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旱地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地表氮磷流失的拦截效应明显,氮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分别达77.21%~81.68%和63.68%~69.10%;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大豆和玉米套种红薯对旱地氮磷径流流失的阻控效应更加明显,玉米间作大豆的径流总氮、颗粒态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40.67%和39.15%,总磷和颗粒态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8.94%和39.84%;玉米套作红薯模式的总氮和颗粒态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8.07%和38.27%,总磷与颗粒态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1.75%和28.09%;玉米套作红薯模式的生产效益最佳,其经济纯收入较玉米单作提高了98.07%。  相似文献   
39.
木薯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主栽品种华南201为对照,对引进的SC5、SC8、SC9、SCIO等4个木薯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中SC5的产量最高,每667m。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分别为2430.5kg、559.0kg,分别比对照增产49.4%、43.1%,增产均达极显著,且综合性状好,增产潜力大,建议在生产上加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0.
新优18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优188是安徽省荃银禾丰种业有限公司2002年采用新星A×YR188配组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2007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上杭县南阳镇引进作双季早稻种植,在南阳村罗屋坝及沙下坪等地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