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75篇
农学   52篇
基础科学   54篇
  56篇
综合类   326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235篇
园艺   53篇
植物保护   7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犬瘟热(CD)是由犬瘟热病毒(CDV)引起的犬科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临床症状多样,可单独表现为呼吸道、上呼吸道炎症,也可同时表现为严重的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易继发细菌性疾病或病毒性疾病。自然发病的致死率可高达30%~80%。  相似文献   
932.
为了解牛源犬新孢子虫AMA1基因蛋白特性及免疫原性,本试验以重组质粒PVAX1-NcAMA1为模板,PCR扩增NcAMA1基因,亚克隆至pGEX-4T-1表达载体;表达、纯化NcAMA1重组蛋白,并应用弗氏佐剂制备NcAMA1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接种BALB/c小鼠,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水平,用ELISA方法检测IFN-γ、IL-4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表达的NcAMA1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94 000(GST约为26 000、NcAMA1约为68 000),NcAMA1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接种BALB/c小鼠后,能够诱导BALB/c小鼠产生较高的体液免疫水平和细胞免疫水平。本研究为利用该重组蛋白建立免疫学诊断方法及制备抗犬新孢子虫新型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3.
诺如病毒是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的RNA病毒,可感染人类和包括牛在内的多种动物,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年龄的牛中均发现了该病毒。近年还没有适合该病毒的细胞培养系统,有关其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信息有限。该病毒常在犊牛腹泻粪便中被单独检测到,或与其他致腹泻病原混合感染,表明该病毒与犊牛腹泻的发生有关,深入对该病毒的研究对犊牛腹泻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牛诺如病毒的病原学、致病机制、流行病学和诊断方法等研究进行综述,为该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4.
为明确油菜抗菌核病、根肿病育种和抗病品种利用现状,采用人工接种辅以自然病圃诱发方式,连续7年对西南区(云、贵、川、渝)油菜新品种/育种材料和主栽品种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近7年共获得OM109、华油杂706R、南油1958R、川农油2251和川农油2252共5份高抗根肿病新品种。其中,2023年获得3份高抗根肿病新品种和16份育种材料,抗根肿病育种进展最为显著。油菜菌核病抗病新品种选育尚无明显突破,抗病类型主要以低抗菌核病为主,达到43.69%,中高抗菌核病品种抗性不稳定,连续两年鉴定显示无高抗菌核病品种。主栽品种根肿病、菌核病跟踪监测发现,抗病品种应用少,无兼抗根肿病、菌核病品种。本研究结果直观解析了油菜抗病育种成效,将为油菜抗病育种及抗病品种利用、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35.
为进一步丰富番鸭羽色性状遗传机制的研究,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性别的黑羽及白羽番鸭皮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经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注释对差异表达基因功能进行解析,利用qRT-PCR对部分RNA-Seq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公黑羽番鸭皮肤(HFPF.G)vs母黑羽番鸭皮肤(HFPF.M)获得差异基因2 131个,公白羽番鸭皮肤(BFPF.G)vs母白羽番鸭皮肤(BFPF.M)获得差异基因780个,黑羽番鸭皮肤(HFPF)vs白羽番鸭皮肤(BFPF)获得差异基因684个,通过上述三组韦恩分析,以黑、白羽番鸭皮肤对比组(HFPF vs BFPF)504个差异基因为番鸭羽色候选基因,进一步筛选获得番鸭羽色性状相关前10个差异表达,其溶质转运蛋白(Solute carrier,SLC)家族成员SLC7A11和SLC25A4可能对番鸭黑、白羽色性状遗传起重要调控作用。同时发现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的代谢作用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可能参与番鸭黑白羽色性状遗传的调控过程。研究表明,SLC7A11和SLC25A4可用于黑羽番鸭的羽毛分子辅助选育。  相似文献   
936.
为了对杜洛克猪繁殖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并分析非遗传因素分娩季节及胎次对繁殖性状的影响,试验整理了陕西省某核心育种场2009—2020年杜洛克母猪繁殖性状数据,利用DMU软件估计各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结合R软件中aov函数对非遗传因素季节和胎次进行方差分析,研究遗传参数和非遗传因素对繁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杜洛克猪除妊娠周期为中等遗传力性状外,其余繁殖性状遗传力均在0.01~0.05之间,且总产仔数与产活仔数、健仔数、弱仔数、初生窝重之间为遗传正相关,妊娠周期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死仔数、弱仔数、初生窝重之间呈遗传负相关。分娩胎次对杜洛克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初生窝重、妊娠周期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季节仅对死胎数、死仔数、妊娠周期3个性状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冬季损失的仔猪数最少,死仔数和死胎数显著低于春季、夏季、秋季(P<0.05),春季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和初生窝重显著高于夏季、秋季、冬季(P<0.05),冬季妊娠周期显著长于春季、夏季、秋季(P<0.05)。分娩胎次为2胎次时的死胎数、死仔数、弱仔...  相似文献   
937.
草地贪夜蛾耐低温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草地贪夜蛾的抗寒能力及越冬虫态,为其越冬区划和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测定了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在4种低温(-1O℃、-5℃、0℃和5℃)条件下的存活率,并通过计算机软件拟合死亡率回归方程,计算出LT50、LT90和LT99.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4种低温条件下处理2h后各虫态存活率均随处理温度降低而显著下...  相似文献   
938.
土壤重金属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部分植物对土壤重金属具有吸收富集功能,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有效途径。采用HNO3-H2O2微波消解法对植物样品进行消解处理,然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植物样品中的铜、锌、镉、铬、铅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 mg/L时,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加标回收率在88.8%~104.0%,可满足植物中重金属元素测定的要求。对银川市不同绿化树种枝干与叶片中重金属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各种金属元素最高值出现在不同植物中,红瑞木和垂柳枝条Cd含量最高(0.51 mg/kg),小檗叶片中Cr含量最高(40.72 mg/kg±6.25 mg/kg),白蜡枝条Cu含量最高(16.26 mg/kg±2.52 mg/kg),小檗叶片Pb含量最高(4.49 mg/kg±1.01 mg/kg),垂柳枝条Zn含量最高(97.41 mg/kg±13.22 mg/kg),表明这几种植物对相应的重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吸收积累能力。  相似文献   
939.
针对目前废旧木家具不断堆积、闲置、浪费对生态环境造成负担的问题,通过了解木家具回收利用特点,基于C2C“从摇篮到摇篮”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从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再生利用三方面,探析木家具回收处理并再次利用的方式。根据废旧木家具的破损程度及特征两个要素对所回收的木家具进行合理分类,针对其类型特点进行再创新及再利用。在此基础上,探究木家具回收处理流程体系,通过对废旧木家具的合理分类及利用,实现旧家具的循环使用与再创造,最大程度完成资源利用。为推动可回收木家具的绿色发展、有效利用木材资源以及适应市场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0.
为揭示有机碳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为北京地区实现固碳减排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北京怀柔区前桥梓村玉米田2016-2019年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实测数据对反硝化-分解模型(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model,DNDC)进行验证,选取气候、土壤及秸秆还田等主要影响因子对验证后的DNDC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模拟了2种典型浓度路径(RCP8.5、RCP4.5)下该农田未来(至2100年)土壤有机碳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经过校验后的DNDC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该玉米田SOC变化;初始有机碳含量及秸秆还田率是SOC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RCP8.5及RCP4.5下SOC含量增加明显,土壤碳库在2100年达到平衡,2100年有机碳含量分别达到27.70、29.03 g/kg,分别较初始有机碳含量上升197.85%和212.15%。结果表明,DNDC模型可用于该研究区玉米田有机碳变化预测,该农田持续采用当前施肥和秸秆还田管理方式可实现土壤持续固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