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75篇
林业   122篇
农学   120篇
基础科学   139篇
  93篇
综合类   637篇
农作物   65篇
水产渔业   123篇
畜牧兽医   480篇
园艺   69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研究结核分支杆菌Rv2031c基因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凋亡的影响。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结核分支杆菌Rv2031c的序列设计引物,以结核分支杆菌国际标准株H37Rv株灭活的菌液上清液为模版,扩增Rv2031c基因;克隆至慢病毒表达载体plex-EGFP中,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获得plex-Rv2031c-EGFP重组慢病毒载体;将重组慢病毒质粒分别与辅助质粒共转染至293T细胞中,转染48h后收集慢病毒,并侵染RAW264.7细胞;侵染48h时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试验组巨噬细胞的凋亡率;提取细胞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PCR检测Rv2031c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同时,使用细胞裂解液提取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Rv2031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Rv2031c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lex-Rv2031c-EGFP;构建了过表达Rv2031c的慢病毒Rv2031c-lv;感染Rv2031c-lv的RAW264.7细胞的凋亡率为41.8%,而对照组EGFP-lv感染的RAW264.7细胞其凋亡率为30.0%;PCR结果表明Rv2031c在Rv2031c-lv侵染的RAW264.7细胞中高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v2031c蛋白在Rv2031c-lv侵染的RAW264.7细胞中高表达。该研究成功构建了结核分支杆菌Rv2031c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验证了其对RAW264.7细胞凋亡的影响,为结核分支杆菌在机体内潜伏期感染的药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2.
许浒  袁宏伟  张辉  蒋尚明  刘佳 《节水灌溉》2021,(12):70-74,80
为揭示大豆旱涝急转条件下先期旱胁迫与后期涝胁迫的交互作用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程度单一受涝和不同程度旱涝急转的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大豆株高、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产量减产规律,量化了旱涝相互作用间的效应,初步揭示了旱涝急转下的大豆减产规律.结果表明:旱涝急转对于大豆正常生长发育的胁迫作用和最终导致的减产要明显小于单涝组;前期轻度干旱对于后期涝胁迫对大豆正常生长造成的抑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补偿效应,且在一定受旱程度范围内基本呈现前期受旱时间越长,其后期补偿效应越大的规律;旱涝急转组相比单涝组产量有明显增加的原因,是因为前期适宜的轻度干旱对于大豆百粒重补偿了4.79%~20.00%、平均单株荚数补偿了4.28%~46.63%、单株实荚数补偿了9.72%~73.04%,同时结合株高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说明短期轻旱增强了大豆对于外界水土环境的耐受性,缓解了后期涝渍对大豆生长发育造成的生理胁迫.研究成果可为探究旱涝急转致灾机理,制定合理的面向旱涝急转的减灾、防灾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3.
为合理利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资源并深入了解其资源补充规律, 利用 2021 年 3—4 月在东海中部采集的日本鲭繁殖群体样本, 研究了其年龄与卵径和繁殖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雌性日本鲭繁殖群体由 1+ ~5+ 龄构成, 1+ 和 2+ 龄占优势(68.54%)。根据 Logistic 方程拟合得到其 50% 性成熟叉长为 256.98 mm。独立 T 检验结果表明, 不同的性腺发育程度与卵径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01); 高龄组(3+ ~5+ 龄)与低龄组(1+ ~2+ 龄)的卵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日本鲭平均绝对繁殖力为(358202.06±185914.39)粒/ind; 平均叉长相对繁殖力为(1101.70±492.21) 粒/mm; 平均体重相对繁殖力为(881.13±311.46)粒/g。绝对繁殖力和叉长相对繁殖力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且均与年龄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 体重相对繁殖力与年龄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7<0.05)。回归分析表明, 3 种繁殖力指标与年龄之间均符合幂函数关系。绝对繁殖力贡献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绝对繁殖力年增长量及增长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先持续降低其后至 5+ 龄又略有回升。虽然高龄日本鲭所产出的卵子质量更高, 繁殖力更强, 但高龄个体数量较少, 因此绝对繁殖力群体贡献率小于低龄鱼。在制定日本鲭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时, 对于高龄日本鲭的保护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4.
长江常熟溆浦段中华鲟幼鱼出现时间与数量变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2009年,依托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立在长江常熟溆浦江段的渔业资源监测网(定置张网),对降河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每年主要于5-7月在常熟溆浦江段出现,出现时间平均86.6 d(n=8),所采获样本(n=8)全长、体长和体质量年度平均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2~40.1cm、23.2~33.5em和70.7~314.8g.各年采获样本数量差异较大,从2002至2009年呈现出较明显的递减趋势,各年采获样本数量最多的旬也不一致,变化时间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从幼鲟生长来看,不同年份相同时期采获样本的规格差异较大,同一年份同一时间采获样本的规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与三峡工程截流以前进行比较,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出现的时间没有明显变化,但出现较高数量比例的时间由以前的6月变为5月中下旬和6月,幼鲟规格较截流前也有较大变化,推测造成这种改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和三峡工程截流所导致的水文状况的变化.分析认为,水文状况可能是影响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5.
大眼狮鲈 (Stizostedionvitreum)原产于北美洲 ,隶属于鲈形目 ,鲈科 ,狮鲈属 ,英文名为Walleye ,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因其肉质鲜美 ,生活习性适合于游钓渔业 ,在北美 ,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是重要的游钓品种。在美国 ,游钓爱好者极其喜爱这条鱼 ,每年的游钓产出量非常高。同时随着钓鱼爱好者的不断增加 ,造成个别地区的鱼类保有量下降 ,恢复大眼狮鲈的种群数量变得迫在眉睫。大眼狮鲈的繁殖受环境和生态条件影响很大 ,而繁殖用亲鱼主要采自于天然水体 ,各水域条件与气候变化影响着亲鱼的成熟程度 (林浩然 ,1 999)。…  相似文献   
66.
匙吻鲟发眼卵孵化及仔幼鱼培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对匙吻鲟的孵化及仔幼鱼培育时期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匙吻鲟鱼苗孵出后经6d培育,开口摄食,再经35d培育,全长可达100mm.在养殖过程中匙吻鲟均游动在水体中上层,易自残.主要摄食轮虫和枝角类,对水蚯蚓和人工配合饲料不喜食.匙吻鲟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且不耐低氧.  相似文献   
67.
娄元永  张辉 《齐鲁渔业》2001,18(3):32-33
1995年以来,山东省新泰市网箱养殖建鲤过程中,广泛流行烂鳃病,发病率高,且多次发病,每次发病都造成很大损失。其中1996年10月发病严重的网箱,死亡率达到20%,其后1997~1998年的10月份都发生1次大的病情,损失逐年增大。1998年起在泰安市水利水产局及水产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烂鳃病的发生。1 病原、症状1.1病原据专家诊断,病原体为纤维粘菌科的柱状屈桡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1.2症状体色发黑,在水面或网箱四角漫游,不吃食,鳃…  相似文献   
68.
在生长季节,对天女木兰幼苗采取四个遮光率处理(A(CK):0;B:30%;C:60%;D:90%),采用Lcpro+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天女木兰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同时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天女木兰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在不同的遮光处理下均呈现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日最大值为B>A>C>D;在四种遮光处理中,叶绿素含量为D>C>B>A.综合得出:苗期采取30%遮光处理是最适宜的遮光率,适度遮光可促进幼苗生长.本研究为天女木兰在吉林地区的育苗、绿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9.
In order to gain nucleocapsid protein (N) and glycoprotein (E)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 the total RNA was extracted,ORF7 and ORF5 genes were obtained by RT-PCR, inserted into pET-28a(+) vector, and then transformed into Escherichia coli BL21(DE3),respectively. The expressed products were identified by SDS-PAGE and Western blotting, and purified by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 and E fusion protein were successfully expressed and the proteins had good reactionogenicities by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The purities of the purified proteins were 89% and 90%,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could lay foundations for molecular biological function research and establishment of test methods for detection antibodies of PRRSV.  相似文献   
70.
针对汉江中下游梯级电站开发后水文节律变化造成四大家鱼栖息地生境质量降低的问题,分别通过几种常用水文学法和栖息地模型计算了汉江中下游河道最小生态流量和四大家鱼产卵适宜生态流量,并在最小生态流量的基础上,结合四大家鱼产卵适宜生态流量以及生态水文特征在5-8月进行了脉冲设计,综合确定出了满足四大家鱼产卵需求的生态流量过程。结果表明,Lyon法和7Q10法最适宜汉江中下游最小生态流量的计算,流量为294~863 m3/s;通过栖息地模型计算,彭市和仙桃江段四大家鱼产卵适宜生态流量为1233~3950 m3/s;流量日涨幅在139.1~534.8 m3/s,持续5 d的涨水过程可为四大家鱼产卵提供良好的条件。该研究从考虑四大家鱼产卵需求的角度,为汉江中下游梯级电站的生态调度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