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0篇
林业   21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样本量对MaxEnt模型预测物种分布精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实际调查的4个物种的34个不同样本量(5,6,8,10,15,20,25,30,40,50,60,70,80,90,100,120,150,180,200,22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800,900,1 000,1 200)为例,模拟计算分析不同的样本量对MaxEnt物种分布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样本量的大小对MaxEnt模型预测物种空间分布的精度影响不大,在样本量较小时,精度不稳定,随着样本量的增大(训练数据在样本量50左右,检验数据在样本量120左右),MaxEnt模型的预测精度越来越稳定.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山区油松为研究对象,利用可变生长率法构造油松全林分年生长预测模型,并通过似乎不相关联立估计全林分生长模型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可变生长率法建立全林分年生长预测模型符合林分发展的规律,解决了林分生长预测的阶段无偏性,同时为林分经营者提供了林分年变化量,而且通过似乎不相关联立估计得到的全林分生长模型参数,没有明显的估计偏差,从而提高了参数估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组合预测法在林分断面积生长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的研究是林分因子建模中的主要对象,研究提高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的预测精度十分重要。组合预测法能够对不同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组合,把不同模型的预测误差分散化,从而提高预测精度。基于北京山区油松定期清查数据,根据残差的方差最小原则确定组合预测中各模型的权重,将单木水平预测所得的林分断面积与林分水平预测所得的断面积进行组合预测。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法预测林分断面积的精度比单一水平(单木水平、林分水平)预测的精度都高,同时组合预测法也改进了林分断面积预测模型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4.
林分动态变化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价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及时了解森林生长、枯损和进界的动态变化情况。要及时了解森林生长、枯损和进界的动态变化,就必须应用森林模型技术。林分动态变化模型包括了生长、枯损和进界模型。文中在搜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生长模型、枯损模型和进界模型的国内外应用情况,并提出下阶段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计数模型方法的林分枯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落叶松林分连续观测数据,分别利用Poisson回归模型、负二项模型、零膨胀模型和Hurdle模型拟合林木枯损株数,并通过AIC值以及Vuong检验对这些模型进行详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Poisson回归模型不适用于模拟林木枯损株数,负二项回归模型相对于Poisson回归模型比较适用;但是对于零枯损过多的数据,这2类模型拟合效果较差。零膨胀模型和Hurdle模型对这类数据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其中,零膨胀负二项模型和Hurdle-NB模型拟合效果优于其他几种模型,且Hurdle-NB模型略好于零膨胀负二项模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贝叶斯法估计杉木人工林树高生长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7.
北京山区天然栎林直径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偏度、峰度为指标研究了北京山区栎类天然林直径分布特征,运用Weibull分布、Normal分布、Lognormal分布和Gamma分布4种概率密度函数研究了栎树林分的直径分布规律,并利用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法来检验4种概率分布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栎树林分中等稍偏小胸径的林木占大多数,Gamma分布拟合效果最好,并建立该分布的参数预估方程.  相似文献   
18.
杉木林分蓄积生长的密度及立地效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参数Weibull生长方程,对15块杉木密度试验林26年连续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林分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包括净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net),总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gross));利用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林分净材积(Vnet)和总材积(Vgross=Vnet+枯死木材积累积(∑Vm))年平均生长量的峰值及峰值林龄与初植密度、立地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MAInet峰值与立地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受林分密度影响很小,其在立地指数级22 m的样地内平均值比立地指数级12 m的样地增加了8.33 m3·hm-2·a-1;MAIgross峰值与立地质量及林分初植密度均呈正相关(r=0.813 5,p=0.000 4;r=0.926 1,p=0.000 0);(2)MAInet峰值林龄主要受初植密度的影响,初植密度太大或太小对MAInet峰值林龄有显著影响,E密度(1 m×1 m)样地的MAInet峰值林龄平均值比A密度(2 m×3 m)样地的小3.88年,而中间密度的MAInet峰值林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不同地理种源杉木α纤维素中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杉木树轮δ^13C的主导气候因子,解释不同种源差异性响应,为种源层面上区域杉木的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广西柳州的杉木试验林场的30个种源为研究材料,提取并测量α纤维素中δ^13C,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杉木树轮δ^13C与当年、前1年、前2年的降水、平均温度、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及湿润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种源杉木(1987-2013)树轮δ^13C值的变幅为-20.997‰^-25.910‰,表现出较强的一阶自相关,相关系数为0.181~0.866。大部分种源杉木树轮的δ^13C与平均温度、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日照时数呈不显著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降水及湿润度指数的相关性不统一。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30个杉木种源中有26个种源与当年最小相对湿度呈线性关系。[结论]最小相对湿度是影响不同种源杉木树轮α纤维素中δ^13C的主导气候因子,而对降水的依赖性很小。杉木不同种源树轮δ^13C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研究有效的填补了种源层面上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响应研究的不足,也为杉木培育及经营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北京山区油松定期调查数据,比较研究固定生长率法和可变生长率法建立的单木直径年生长量模型和年存活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可变生长率法建立的直径生长模型中,平均偏差(-0.005 9)、平均绝对偏差(0.779 1)、均方根误差(1.0384)分别比固定生长率法的平均偏差(0.097 5)、平均绝对偏差(0.9200)、均方根误差(1.198 3)小,而且其决定系数(0.949 3)也高于固定生长率法的决定系数(0.917 8);在单木存活率模型中,可变生长率法的平均偏差(8.59E-7)、平均绝对偏差(0.088 4)、均方根误差(0.211 7)也分别比固定生长率法的平均偏差(0.002 7)、平均绝对偏差(0.091 1).、均方根误差(0.212 1)小,并且其对数似然值(-4 137.240 0)也比固定生长率法的对数似然值(-4 230.320 0)大.因此,利用可变生长率法建立的单木生长模型预测精度比利用固定生长率法建立的单木生长模型预测精度高,因为前者考虑了林分因子(林分断面积,林分优势高)和单木因子在生长期间的变化引起的单木直径年生长量及存活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