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33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28篇
  9篇
综合类   187篇
农作物   47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8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开发设计的便携式采摘机是利用伸缩杆,通过棘轮状刀片和固定刀片之间相互剪切,在地面上即可实现采摘。使用该机器可以提高采摘效率和安全性,且不会对树身造成伤害,在小面积的采摘作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2.
枯萎病又称蔓割病、萎蔫病,是西瓜最主要的病害,自苗期至伸蔓、结瓜期都可发病,以结瓜期为最重,一旦发病,轻则减产20%~50%,重则绝收,严重影响生产.随着复种指数提高,西瓜枯萎病发生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103.
该研究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共享的遥感数据及对地分析,在线访问MOD13 Q1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最大合成法(Maximum Value Composite, MVC)和均值法,分析2000-2018年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分析不同自然因子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植被覆盖变化时空差异显著,空间变化趋势以改善为主,且改善区域主要在广西、重庆、陕西、宁夏及甘肃南部;2)NDVI年最大值(NDVImax)和NDVI生长季均值(NDVISeaAvg)随时间变化均呈显著的波动增加趋势(P0.001);3)年均降水量、湿润指数、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是NDVImax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力分别为0.776、0.764、0.762和0.505;4)各自然因子存在促进植被生长的最适宜范围或特征,不同自然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自然因子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为合理利用土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4.
<正>水稻是一年生栽培谷物,在生长周期内常会出现各种病虫害,其中发生最广、为害最大的当属水稻"三虫三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钻心虫、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在生产中应当重视防治。本文根据近几年在田间地头病虫害防治经验,通过对水稻农药市场行情了解和防效反馈,分析目前农药登记的产品和特点,希望能为企业农药开发登记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5.
106.
UV-B增强对作物生产影响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气平流层臭氧耗损引起的地表紫外辐射(UV-B)增强是气候变化问题之一。UV-B辐射增强对作物生长、生理代谢、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受到人们普遍关注。通常借助两种方法开展模拟试验研究,即平方波模型法和太阳追踪模型法。UV-B辐射增强引起作物生长受阻、分蘖数减少、株高下降、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下降、光系统Ⅱ受抑、光合效率降低;UV-B辐射增强导致活性氧代谢失衡、叶片气孔器受到破坏、叶绿体结构变形、基粒片层排列紊乱;UV-B辐射增强使作物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下降,导致产量下降;UV-B辐射增强对籽粒蛋白质影响因作物、品种而异。未来应加强UV-B辐射增强影响作物内源激素代谢分子机制研究、区域和全球模拟及其应对措施研究。  相似文献   
107.
108.
针对福建省部分重点农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福建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创新的思路和对策:以福建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在提升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能力、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平台建设、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闽台农机交流合作、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强协同创新,形成推进农机化技术创新的合力,提高福建省农机化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9.
前茬冬小麦栽培措施对后茬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前茬冬小麦施氮和种植方式对后茬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13-2015年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进行裂区试验。冬小麦施氮112.5 kg/hm2(N1)和225.0 kg/hm2(N2)为主处理,冬小麦等行距(U)改为夏玉米等行距(UR),20+40沟播(F)改为垄作(BP)的种植方式为副处理。结果表明,与UR和N1相比,BP和N2提高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指数(CCI)、净光合速率(Pn)及干物质重(DM),且减缓LAI、CCI和Pn后期降低幅度。冬小麦季,与U相比,F种植方式增产3.1%、穗数提高6.9%、穗粒数提高2.4%。与N1相比,N2处理增产5.0%、穗数提高13.8%、穗粒数提高4.9%;夏玉米季,与UR比,夏玉米BP种植方式增产7.1%、穗粒数提高2.4%、收获指数提高5.9%。与N1相比,N2处理增产13.0%、穗粒数提高9.2%、收获指数提高11.9%。在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冬小麦季施氮225.0 kg/hm2的条件下,氮肥后效明显,结合沟播冬小麦收获后在垄上直播夏玉米的种植方式是一种全程简化、高效、丰产的栽培措施,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0.
研究了生防菌株MT-06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探讨了既定条件下MT-06发酵液的最适培养时间及抑菌活性物质的萃取方法,并进行生防菌MT-06与甲霜锰锌混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MT-06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40.1%,孢子萌发抑制率为100%;28℃和150 r·min-1条件下在PD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4 d的MT-06发酵液抑菌效果最好;适用于MT-06发酵液的萃取剂为乙酸乙酯;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MT-06和2 mg·mL-1甲霜锰锌混配防效超过单独施用4 mg·mL-1甲霜锰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