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0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我站是全国病虫测报网的区域站,从1992年起在病虫观测区设立了水稻病虫自然观察田,旨在观察了解水稻病虫在自然条件下的发生发展和为害损失情况,为病虫为害损失统计和测报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自然观察田设置从1992年起在我站观测区设置水稻病虫自然观...  相似文献   
22.
毛棉籽经油脂制取加工后的饼粕含有22 %~55 %粗蛋白 ,棉籽粕仍含有毛棉籽中所具有的天然毒素 ,即棉酚。毛棉籽中的棉酚在制取油的过程中 ,随生产方法和工艺条件的不同 ,除部分进入毛棉油外 ,主要部分仍留存在棉籽饼粕中。棉籽饼粕中棉酚使饲喂动物中毒 ,其症状轻则便秘、增重缓慢 ;重则引起呼吸困难 ,周身水肿 ,拒食 ,生殖障碍 ,抽搐 ,甚至死亡。因此棉籽饼粕饲喂禽畜必须作去毒处理。不同种类的动物对棉酚的耐受量不一。对于奶牛、肉牛可不必去毒 ,甚至不限量饲喂 ;而其它禽畜 ,则以消除毒性后的棉籽饼粕饲喂才安全。以下介绍几种棉籽…  相似文献   
23.
本文通过对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现有景观环境改造的效果分析 ,阐明了在医院这一特定环境下 ,园林绿化既要考虑美学原则 ,又要与医疗场所的环境条件相适应 ,在景观设计思想、原则及景点布置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 ,首次提出了植物配置上具有生态保健标准的概念  相似文献   
24.
日本柑桔在完熟栽培中果实品质和障害分类简介近3年来我国有一些园艺场站先后开展了柑桔果园树完熟采收试验,取得了一定进展。试验表明,完熟采收比常规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含酸量急剧下降,口感风味和化渣性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日本在柑桔果实完熟栽培方面比...  相似文献   
25.
26.
对棉轮纹叶斑和缺钾引起棉花过早落叶相对作用的调查研究表明,单凭棉株上发生严重的轮纹叶斑就表现了缺钾症。通过施用钾肥或喷洒杀菌剂可以推迟或减少落叶,但是若要取得明显增产,两者都须采用。摘花也能防止缺钾症和轮纹斑病。品种间感病性的差异,与其对低水平有效钾的敏感性相关联。  相似文献   
27.
[目的]为了探讨恢复模式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方法]利用定位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皆伐后2种恢复模式(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20年时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自然恢复植被层碳储量明显大于人工恢复,自然恢复的乔木层碳储量比人工恢复的高22.56%。自然恢复的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的分配比为干﹥枝﹥根﹥叶﹥皮,而人工恢复为干﹥根﹥枝﹥皮﹥叶。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所占比例非常小,自然恢复的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为人工恢复的3.99、5.94、1.14倍。(2)自然恢复的土壤层碳储量比人工恢复的小;自然恢复表层(0 10 cm)土壤碳含量和碳储量均比人工恢复的大,但其它土层则相反;2种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含量、碳储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恢复土壤各层碳储量所占分配比差异明显。(3)自然恢复各组分碳储量为乔木层﹥土壤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而人工恢复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结论]自然恢复模式更有利于伐后林地植被层碳储量的恢复,而人工恢复模式更有利于伐后林地土壤层碳储量的恢复。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看,杉木人工林皆伐后林地自然恢复模式固碳能力高于人工恢复模式,恢复模式对碳储量在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分配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28.
牛个体识别技术是实现牛的智能测重、体况评分、体型鉴定、行为监测等自动化技术的先决条件,各种用于牛个体识别的设备和方法在不同的时间段被提出。作者首先对不同牛个体识别方法进行分类阐述,介绍了传统识别方法、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在牛个体识别中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当前深度学习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难点,然后详细分析了不同识别方法的优缺点。传统识别方法如耳切、耳纹、热烙等方法,依靠人工对牛进行识别,识别准确率和识别效率低,忽视了动物福利和标记持久性;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将牛个体识别由人工识别转向了自动识别,提高了识别效率,但数据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随着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和深度学习方法的崛起,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的牛个体识别技术实现了非接触、安全高效的牛智能识别,但基于鼻纹印、视网膜血管和虹膜的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因理想图像获取难度较大,实用性较差。深度学习方法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图像特征,更适用于复杂条件下的图像应用,在真实的牛场养殖环境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在价值。作者还对比了不同识别方法在各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牛个体识别技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9.
森林恢复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中探讨森林恢复的定义,概述退化地和退耕地采取森林恢复措施后其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以及影响恢复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因素,并提出森林恢复后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0.
棉花是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重要经济纤维作物。在1987年10—11月间,在哥印拜陀试验田MCU 9号品种棉株上发生茎枝枯萎病。45天的棉株约有23.8%出现了病症。病斑暗褐色,主要发生在棉株茎枝上,很少发生在叶柄和叶片上。以后病斑相互连接引致茎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