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6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林业   96篇
农学   105篇
基础科学   154篇
  155篇
综合类   682篇
农作物   110篇
水产渔业   60篇
畜牧兽医   383篇
园艺   171篇
植物保护   5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了研究在肠道阻塞的病理条件下,血浆蛋白质的变化及其在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上的作用进行此项工作。材料和方法本项试验与牛急腹症的研究Ⅰ、Ⅱ、Ⅲ同时进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用双缩脲法测定。血清蛋白电泳采用pH8.5、离子强度为0.06的巴比妥和巴比妥钠缓冲液,以醋酸纤维薄膜为支持物,电泳端电压为110V,通电时间50—60分钟,常规染色,漂洗和比色测定。  相似文献   
72.
解磷微生物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尽管土壤磷素含量丰富,但其中大部分磷不能为植物吸收利用,如何将土壤中不能为植物吸收利用的难溶性磷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磷,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利用土壤中解磷微生物分解土壤难溶性磷是解决植物缺磷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解磷微生物的研究历史、作用机制以及目前我国在磷细菌肥料方面做的工作,并对解磷微生物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3.
经85 d 的育肥试验结果表明,在育肥期间利延F1 牛的体高、体长、胸宽、胸深、胸围和髋宽等体尺的增长值均高于延边黄牛,其中利延F1 牛髋宽的增长值显著高于延边黄牛(p < 0 .01) .育肥期间延边黄牛与利延F1 牛的日增重分别为0 .89 kg 和1 .06 kg,利延F1 牛比延边黄牛高19 .1 % ,差异显著(p< 0 .05) ;消化试验结果表明,延边黄牛与利延F1 牛对日粮中的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 > 0 .05) ;屠宰试验结果表明,延边黄牛与利延F1 牛的屠宰率分别是51 .6 % 和54.4 % ,净肉率分别是39 .2 % 和43 .9 % ,肉骨比分别是3 .15 和4 .18 ,眼肌面积分别是72 .6 cm2 和88 .6 cm2 .经检验,差异均极显著(p < 0 .01) ;对牛肉的一般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延边黄牛与利延F1 牛之间差异不显著(p> 0 .05) .  相似文献   
74.
从济宁地区猪场采集表现有腹泻症状的病猪粪便 ,经胰蛋白酶 (2 0 μg/ml)处理 ,接种已长满单层的PK15细胞 ,培养至第 3代细胞边缘变模糊 ,细胞融合、堆积、变圆 ,最后细胞脱落。经过动物回归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血清学等试验结果表明 ,分离获得的病毒为猪轮状病毒 (PRV) ,命名为SD2 2毒株。将分离的PRV经PK15细胞连续传 10 0代 ,获得 1株免疫原性好的弱毒株 ,免疫仔猪 ,强毒攻击保护率为 90 %。  相似文献   
75.
结合番茄叶片结构特点,采用6种表皮制片技术对番茄叶片下表皮进行装片,并对不同方法的制片过程和观察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番茄叶片薄,表皮为单层细胞,其上着生有丰富表皮毛,下表皮与疏松的海绵组织相邻;表皮撕取法和透明胶带粘取法可以真实地观测气孔大小、密度等静态性状指标和气孔开度等动态行为;因番茄叶柔软,刮片法对操作要...  相似文献   
76.
自然强光对阴生植物虎耳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安娜  袁雅威  梁云浩  曾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940-14941
采用LI-6400光合测定仪对阴棚内和自然光强下的虎耳草叶片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同时测定了叶绿素的含量。研究发现,阳光下的虎耳草光合速率显著降低,主要受光量子密度的影响;阳光下的叶片总叶绿素含量降低明显,类胡萝卜素却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制备拉巴乌头碱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为拉巴乌头碱的富集和分离天然产物中的拉巴乌头碱提供新的固相萃取色谱柱填料.【方法】采用本体聚合法快速制备拉巴乌头碱分子印迹聚合物;扫描电镜对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静态吸附考察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及其选择性,并进行Scatchard分析.【结果】合成的聚合物为球形,对拉巴乌头碱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粒径小于45μm的小颗粒MIP_2的最大表观结合量为11.5μmol/g,远大于其空白对照NIP_2的吸附量0.4μmol/g;拉巴乌头碱分子与β-谷甾醇的选择性分离因子α为2.18.【结论】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拉巴乌头碱分子有特异性吸附和识别能力,为拉巴乌头碱印迹聚合物合成时正确选择功能单体,分散溶剂和交联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掌握广西荔浦河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为其鱼类多样性保护、河流生态健康评估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分别对广西荔浦河11个采样点进行鱼样采集,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确定优势物种,并采用无度量多维排序(NMDS)对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4次采样共渔获鱼类21192尾,隶属于6目17科62属94种,其中鲤科、鳅科、虾虎鱼科、平鳍鳅科和鲿科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0.00%、9.57%、6.38%、5.32%和5.32%,但低于50 g/尾的鱼类占总渔获物数量的98.06%。广西荔浦河鱼类全年优势种有宽鳍鱲(Zacco platyp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伍氏半?(Hemiculterella wui)和鲤(Cyprinus carpio),不同季节存在不同的优势种,春季的优势种为宽鳍鱲、马口鱼和美丽小条鳅(Traccatichthys pulcher),夏季为宽鳍鱲、伍氏半?和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冬季为宽鳍鱲和鲤,其中宽鳍鱲为四季的优势种。广西荔浦河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但空间变化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自支流到干流鱼类群落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结论】广西荔浦河鱼类小型化趋势加重,且鱼类群落结构在空间尺度上变化明显,主要与鱼类自身生物学特征、区域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有关部门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减缓人类活动对河流鱼类的影响,通过加大保护宣传力度、设置禁渔期、恢复鱼类生境等,更好地保护广西荔浦河的鱼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79.
金红星  田楠  成文玉  杨希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385-6386,6470
γ-氨基丁酸是一种用于医药、食品中的新型功能性因子,由于化学合成法和植物富集法具有明显的缺点,因此微生物发酵合成γ-氨基丁酸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该研究论述了产GABA的微生物、其培养基优化和诱变育种以及谷氨酸脱羧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CB、氨基酸在猪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及体外培养体系中的作用,为优化相关技术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培养,采用不同孤雌激活方法(Ele.+CB组、CB组、Ele.组、对照组),研究CB在激活中的作用。激活后采用PZM3培养液,并去除氨基酸成分,探索氨基酸对体外培养胚胎的作用。[结果]CB+Ele.组的卵裂率显著地高于其他3组(P<0.05),囊胚率为32.7%,囊胚细胞数为61.4,而其他3组均未出现囊胚。电激活(脉冲电压100 V/mm,脉冲时程100μs,脉冲次数1次)联合CB处理,可激活卵母细胞体外发育至囊胚,CB有助于提高卵裂率、囊胚率。添加氨基酸的培养液中的卵母细胞的卵裂率、囊胚率、囊胚细胞数显著提高(P<0.05),表明氨基酸能提高猪孤雌激活胚胎培养效果。[结论]添加CB、氨基酸在猪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及体外培养体系中能提高胚胎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