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23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8篇
  7篇
综合类   174篇
农作物   36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324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正>环境微生物监测是指通过细菌培养的方法来观察环境中的空气等样本的细菌数、细菌种类及其动态变化,以便及时掌握消毒质量与感染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定期对环境进行微生物监测及分析,可更好地指导临床,是提高养殖场消毒质量、有效预防与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养殖总量不大,规模小,畜禽商品率不高,对动物防疫体系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也就相对滞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相似文献   
13.
<正>江西省宜春市某猪场,存栏母猪800头。2005年4月始,在产房阶段陆续出现一种仔猪皮肤病,经诊断为仔猪渗出性皮炎。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均疗效不佳。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呈发展态势。到2005年7月份,造成40%左右的仔猪遭淘汰。后来,从环境卫生入手,加强消毒,严格按“全进全出”制管理生产模式,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控制了此病。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母猪性成熟后就会有规律地发情.在配种后没有怀孕的,一般在21天左右发情.但有的母猪虽然没有配上(没有怀孕),21天后也一直不发情,这就是假孕现象.在生产实践中,假孕母猪直到怀孕期满没有产下小猪才被养猪生产者发现.在一个猪场中,往往有一定数量的假孕母猪.假孕现象给养猪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且浪费了大量饲粮.因此对母猪怀孕作出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病毒变异株引起的猪的热性烈性传染病,已成为当前危害养猪生产的重要疫病.  相似文献   
16.
山羊痘病毒贵州分离株P32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羊痘(goat pox)是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山羊痘病毒(goat poxvirus,GPV)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山羊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本试验应用PCR技术,从山羊痘病毒DNA中扩增P32基因,通过pMD18-T克隆载体转化到DH5α工程菌中,并进行重组质粒的鉴定,旨在探索山羊痘病毒贵州株与国  相似文献   
17.
为快速地诊断猪萎缩性鼻炎及监测其免疫状况,本试验在对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保存菌种进行复苏和全面鉴定的基础上,制备了猪萎缩性鼻炎凝集反应抗原,经凝集反应试验表明,该抗原在PBS中不发生自凝,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喘气病和猪瘟的阳性血清均无凝集反应,而对猪萎缩性鼻炎标准阳性血清的凝集效价高达1∶10 240以上,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20份免疫母猪所产仔猪血清样本进行检测,检出率为95%.  相似文献   
18.
蟹种的性早熟是指当年生产的蟹种中有一部分个体较大,通常规格在20克以上,其性腺已发育成熟。上海朱文祥(1990)指出,当年蟹种培育中存在性早熟现象,池塘培育的蟹种,当年大约有20%左右的蟹种达到性早熟。据湖北徐兴川(1994)报道,用性早熟的蟹种养殖商品蟹,死亡...  相似文献   
19.
1 前 言梯度磁场处理技术是通过处理马铃薯种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为主要目的的一项先进的农业物理技术。该项科技成果是由前苏联列宁格勒农业物理研究所和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共同研究成功。从1984年开始,逐步在各种农作物中广泛应用,均起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而马铃薯则是使用此项技术后增产效果最为显著的农作物之一,一般增产幅度在15%~45%。该项技术是一项成熟的、适用的,且对环境无污染的高新技术。2 示 范21 示范地点、条件和方法商都县在三面井乡小沃图行政村,位于商都县城北15km处,属中部丘陵山地温和次干旱区,海拔高度1400m…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