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7α-甲基睾酮对赤点石斑鱼性逆转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Temminck et Schlegel)是我国名贵海产经济鱼类。近几年来,因盲目钩捕,在东南沿海资源日益减少。因此,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赤点石斑鱼性腺发育进行周年研究,并开展了人工繁殖和育苗试验。然而,由于此鱼雌雄同体,雌性先熟,在六龄鱼才转变为雄鱼。由此常见因缺少雄鱼无法开展人工繁殖。所以,作者在非繁殖季节,试图用外源性雄激素拌入饵料中,喂低龄和高龄赤点石斑鱼,目的在于诱发其性逆转,现已取得显著的效果,这对于解决雄鱼困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用兔抗促黄体素生成素受体(LHR)或称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CGR)、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抗体对LHR,ER和PR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目的在于揭示外源性促性腺激素(鲤鱼脑垂体提取物,CPE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发日本鳗鲡卵子发生和卵母细胞成熟的内分泌机制。结果表明,注射激素前后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出现了十分显著的变化。卵巢组织学切片观察显示激素处理前鳗鲡卵巢发育处于卵黄发生早期,卵母细胞平均直径(220±0.01)μm。第一次注射这两种激素后10d,实验组卵母细胞中卵黄核分散在核的周围,核仁数量显著增加,多达18~20个左右,而对照组8~10个。第3和4次激素处理后,卵母细胞发育进入卵黄发生早-中期至中期,卵黄颗粒数量增加。第6和7次激素处理后,卵母细胞进入卵黄发生中后期到成熟期,卵母细胞胞质中充满卵黄颗粒,胞径和核径增加,分别为(570±1.39)μm和(128±1.19)μm,而对照组没有变化。其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LHR、ER和PR均定位在鳗鲡卵巢中卵母细胞胞质、核膜、核质、卵被膜和体细胞上。这里值得指出的是,从第3次和第4次激素处理后,这三种受体的定位各有特点,L...  相似文献   
13.
用兔抗血清对抗促黄体素生成素受体(LHR)或称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CGR)和雄激素受体(AR)进行LHR和AR免疫组织化学定位,以揭示外源性促性腺激素(鲤脑垂体激素和hCG)诱发日本鳗鲡精子发生及其内分泌机制。结果表明,经过注射激素处理后的实验组与注射前的对照组相比较,其精巢发育和精子发生出现十分显著的变化。组织学切片观察显示,激素处理前鳗鲡精巢处于精原细胞增殖期,而两种激素混合注射后第10天,实验组可见精小叶中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初级与次级精母细胞的数量显著的增加。注射后第35天,靠近生殖上皮除有少量精原细胞外,精小叶中有大量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和少数精子细胞以及管腔中存在少量精子。在注射后第83天,日本鳗鲡完成了精子发生和精巢发育成熟以及释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一步揭示,激素处理前,LH受体免疫活性分布在生殖上皮,显示强的免疫阳性反应;激素处理后,LH受体定位在Sertoli细胞和间质细胞以及精原细胞和初级与次级精母细胞的胞膜上,均显示强的免疫阳性反应。激素处理前,雄激素受体定位在生殖上皮和早期生精细胞的胞膜上;激素处理后,AR则定位在这些生精细胞的核或胞质,而精子细胞和精子显示免疫阴性反应。这些结果首次证明了这两种激素诱导鳗鲡精子发生和成熟的作用机制是通过LH受体和雄激素受体的介导。  相似文献   
14.
全雌鲻鱼培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永强 《水产学报》2001,25(2):131-135,T001
研究了性腺未分化年幼鲻鱼,通过口服不同剂量的17β-雌二醇控制其雌性化。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组被诱导为全雌鲻鱼,低剂量组雌性率达90%,而对照组则为雄鱼。雄性性分化早于雌性。17β-雌二醇在肌肉和胃肠道残留量低,残留时间短。  相似文献   
15.
大黄鱼脑垂体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脑垂体的形态结构和各种促激素分泌细胞的分布。结果表明:(1)大黄鱼脑垂体呈“鸡心“形,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组成,腺垂体可分为前外侧部(RPD)、中外侧部(PPD)和垂体中间部(PI)。(2)RPD部有3种细胞,分别为催乳激素(PRL)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促性腺激素(GtH)细胞。(3)PPD部位于腺垂体腹面,也有3种细胞,其中1种为促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呈嗜酸性,另2种呈嗜碱性,分别为GtH细胞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4)垂体中间部有2种细胞,1种为促黑激素(MSH)细胞,呈嗜酸性,另1种为GtH细胞,呈嗜碱性。随性腺发育成熟,大黄鱼GtH细胞的分布从中外侧部扩展至前外侧部和中间部背面;GtH细胞胞质空泡可作为其分泌活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化学除草剂的推广使用发展很快,深受农民欢迎。但是,目前除草剂品种多,应用技术要求高,在应用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药害、除草效果不好等问题。因此,如何选择对路的除草剂品种并掌握好使用技术,是提高除草剂除草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将雄性幼鲻(Mugil cephalus)分为4组,分别投喂含17β-雌二醇饲料组、含三苯氧胺(Tamoxifen)饲料组、含17β-雌二醇和三苯氧胺(Tamoxifen)混合饲料,以及对照组,旨在进一步研究17β-雌二醇对幼鲻精子发生的作用机制.同时,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7β-雌二醇影响鲻精巢精子发生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激素明显促进鲻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及增殖和精子发生;Tamoxifen组与混合组于实验后30 d取材观察,两组精巢切片均显示,雄性鲻精巢发育停滞,精原细胞坏死、凋亡,Sertoli's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数量下降.这进一步证实雌二醇激发精子发生必须经其受体的介导.雌激素受体(ER)在精巢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揭示,ER在雌激素组免疫活性最高,对照组次之,混合投喂组免疫活性非常弱,而Tamoxifen组则显免疫阴性反应,这为雌激素对鲻精巢的精子发生起着关键作用的论点提供可靠确凿的新证据,同时表明在鲻早期精子发生中,一旦雌激素不足或缺失,精巢的发育质量和生精能力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评述有关抗鲑科鱼类性腺实验性诱导自身免疫,并作为产生不育鱼类的一种方法,在这方面最近已取得进展。抗精子的自身免疫抗体是以鱼的实验性过敏睾丸炎为其特征,即巨噬细胞侵入生精小管产生严重的肉芽肿病灶。体液和细胞免疫在此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也作了介绍。引起这些反应的自身抗原在精子发生时期出现得较迟,而具有这种自身抗原的生殖细胞被认为受到血睾屏障的正常保护,本文讨论了这些发现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9.
5-Hydroxytryptamine, 5-HT)、生长抑素()、P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