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2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朱伟华 《现代园艺》2013,(22):72-72
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加入园林设计的理念,既具绿化环境,改善城市内的空气质量,又能具备较好的观赏性。为此,探索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显得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朱伟华 《农业与技术》2013,(12):166-166
做好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树种规划及应用工作,能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城市生物的多元化,美化城市环境,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树种规划及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台风对深圳城市园林的影响,分析了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并从树种选择、管理、种植等方面探讨了减灾防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暖季型草台湾草(Zoysia tenuifolia Willd.ex Trin.)和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Munro)Hack.)草坪以上三种不同密度在草坪上进行打孔试验,并铺施有机肥料,结果表明,打孔结合施有机肥料能显著改善暖季型草坪冬季的质量,以蘑菇肥和泥炭土最佳,有机肥铺施厚度为0.6-0.8cm,打孔密度不宜过高,以60-120孔/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美人蕉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RAPD技术对美人蕉属4个种和52个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 从12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7个多态性较高的引物, 扩增出223条DNA带, 其中140条为多态带, 占62.78% , 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数为8.26条。3个种和7个品种具有特异的位点, 可作为种质鉴定的依据。根据RAPD扩增结果建立美人蕉UPGMA聚类图, 在0.11处将56份种质划分为4类。分子聚类结果与形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4个种分属4个类群, 52个品种分为大花美人蕉和兰花美人蕉。对美人蕉品种分类和品种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日本学校历来重视德育工作,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有着自己相对成熟的实施体系,有着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德育实施方式。日本学校在德育教学中通过推行德育全体计划、设置专门的德育时间、规范特别活动和进行学科渗透等方式使得日本学校的德育工作呈现出了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基础教育和实践活动同进行,学校、家庭和社会齐参与的特点。本文对日本学校德育实施方式及特点展开探讨,以期得出有益于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马蹄参属木材解剖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马蹄参属DiplopanaxstachyanthusHand Maz的木材解剖特征,通过比较研究支持将马蹄参属从五加科Araliaceae中移出,改隶于山茱萸科Cornaceae的处理,归入单室山茱萸亚科Mastixiodeae。马蹄参属在山茱萸中处于比较原始的演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暖地型草坪冬季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了丁酰肼、多效唑、芸苔素内酯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暖地型草坪草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冬季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对暖地型草坪的保绿效果最佳,在沟叶结缕草、假俭草草坪的适宜浓度为0.25~0.35 g/L;芸苔素内酯效果次之,且对假俭草的效果优于沟叶结缕草;丁酰肼对草坪冬季生长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水生美人蕉是以美人蕉科粉美人蕉(Canna glauca L.)为主要亲本,通过杂交育种产生的栽培品种的总称,由美国水生植物园Longwood在20世纪70年代培育成功,又称Longwood美人蕉。粉美人蕉原产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沼泽地,由它衍生的美人蕉品种具有耐涝、耐渍的特点,虽可在陆地生长,但于湿地或浅水中长势更好,因此通常作为水生植物使用。  相似文献   
20.
构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我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都可以划分为2000—2011年的持续增长阶段和2012—2016年的基本稳定阶段,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明显递降的特征;2)2000—2016年区域间差异是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2007年以后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并于2015年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格局在2000—2008年变化较为复杂,而在2008—2016年基本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4)经济增长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其作用要明显大于工业化和降水量,而城镇化和复种指数则对区域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和外溢,能够产生跨区域的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