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构建获得的云南切梢小蠹转录组数据库,利用MISA(MicroSatellite)软件对其微卫星进行了高通量发掘。在32595681 bp的转录组序列中,共发掘获得1098个微卫星序列。在这些微卫星序列中,单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微卫星重复单元最为丰富,分别为420和482个;六核苷酸的微卫星重复单元的丰度最小,仅有3个。就重复序列而言,以A/T单碱基重复序列最多,有367个;其次是AAT/ATT和ATC/ATG三碱基序列,有83个;最少的是CG/CG二碱基序列,有2个。研究结果为开发高多态性微卫星引物来进行云南切梢小蠹种群遗传结构、种群遗传多样性、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各组织,在机体抗氧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抗氧化酶。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云南切梢小蠹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768bp,开放阅读框为462bp,编码15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15.8ku,等电点为5.68。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云南切梢小蠹SOD与中欧山松大小蠹SOD在氨基酸水平上相似性高达93%,与赤拟谷盗、点蜂缘蝽、侵扰锥猎蝽、丽蝇蛹集金小蜂、佛罗里达弓背蚁、柑橘凤蝶、棉铃虫、黑果蝇、家蝇的相似性也都在67%~71%之间。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2个Cu/Zn-SOD的特异序列(GFHIHEFGDNT42-52和GNAGGRLACAVI136-147),Cu原子分别与His44、His46、His61和His118配位,Zn原子分别与His61、His69、His78和Asp81配位,半胱氨酸Cys55和Cys144基之间形成Cu/Zn-SOD链内二硫键。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克隆获得的云南切梢小蠹SOD隶属于铜锌SOD家族(icCu/Zn-SOD)。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icCu/Zn-SOD基因在云南切梢小蠹各发育阶段和不同部位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叶片浸渍法、食料混药法和药液点滴法,研究了印楝素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印楝素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处理浓度越高,体重增长倍数越低,死亡率越高。经浸渍法和食料混药法处理后,幼虫的存活历期为12~14d,各浓度的致死作用可达100%。用药液点滴法处理后,印楝素的致死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4d后最大死亡率为92.86%。  相似文献   
14.
采用RACE和RT-PCR对白蜡虫雌成虫β1-微管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获得的cDNA全长序列为1 492 bp,完整开放阅读框为1 341 bp,编码447个氨基酸残基,包含β微管蛋白的保守区域和GTP结合位点,理论分子量约为50.20 Kda,等电点为4.75。同源性分析表明:所获得的β1-微管蛋白与其它昆虫的β微管蛋白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是高度同源的,该基因cDNA序列已经递交到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为JF731244。  相似文献   
15.
云南切梢小蠹是中国西南地区一种严重危害云南松林的钻蛀性害虫。本文通过实验室内生物行为测试和野外调查,研究3种在非寄主植物中含量相对丰富的绿叶挥发性物质(E)-2-己烯醛、(E)-2-己烯醇和(Z)-3-己烯醇对云南切梢小蠹寄主定位行为的影响。Y形嗅觉仪行为试验表明,云南切梢小蠹成虫能够显著被绿叶挥发性物质的单组分或混合组分所驱避。野外试验表明,所有绿叶挥发性物质处理组的云南松受害梢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取食行为中,绿叶挥发性物质及其混合组分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干扰因子,从而降低了该虫对寄主植物云南松的危害。这表明源于非寄主植物的绿叶挥发性物质有望作为干扰因子用于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6.
云南切梢小蠹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子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参与其嗅觉识别过程的机理,基于气味结合蛋白、绿叶挥发性物质的三维结构,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对云南切梢小蠹OBP与3个绿叶挥发性物质可能的结合方式和结合能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E)-2-己烯醇较其他2个小分子而言更容易与云南切梢小蠹OBP结合,形成稳定的氢键。(E)-2-己烯醇与Tyun OBP2结合能最低,更容易与Tyun OBP2结合,Tyun OBP2与小分子物质的结合,可能通过占有该蛋白与寄主气味结合的空间或者通过改变Tyun OBP2三维结构,导致Tyun OBP2难以识别寄主松树散发的气味。  相似文献   
17.
依据《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2013年第4号公告),云南省有过相关记录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有松材线虫、松疱锈病菌、双钩异翅长蠹、锈色棕榈象、薇甘菊5种,占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的28.5%。文章分别对5种有害生物的危害对象、分布或发现地点、发生面积等情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加大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加大相关科研技术投入,提高社会认知度、加强检验检疫执法工作,切实堵住源头等有效遏制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扩散、蔓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物素-磁珠富集法,构建短毛切梢小蠹微卫星富集文库。在该文库中随机挑选100个克隆作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具微卫星位点的克隆占91%;具有10次以上碱基重复次数的微卫星序列占36%,其中最高碱基重复次数为63次;在这些微卫星序列中,完美型占47.3%,非完美型占24.2%,混合型占16.5%。表明获得的微卫星文库是高质量的文库,完美型的比例高于不完美型和混合型,与真核生物微卫星序列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主要害虫的农田生态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观点和生态学原则出发 ,应用一些适宜的措施调控害虫种群 ,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功能 ;从昆虫多样性及害虫与作物、天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 ,探讨利用自然天敌、昆虫激素、不育技术、栽培措施等安全有效的方法实施害虫持续调控的可行性 ;从系统和群落的水平深入理解作物害虫天敌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实现环境安全、经济高效、生态协调、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黄连利用率,为药根碱和表小檗碱其他药理活性的研究提供物质基础,采用聚酰胺柱分离了黄连中的药根碱和表小檗碱,并测定了其对HepG2细胞的糖消耗影响和增殖作用。结果表明:聚酰胺的氢键静电作用和反相层析作用对药根碱和表小檗碱有很好的分离作用,4种生物碱对细胞糖代谢均有一定影响,其体外降糖能力依次为小檗碱>黄连碱>药根碱>表小檗碱,5mg/L小檗碱对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